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的语言技巧-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要的)加以补充,这样看待这个成语,就更全面,因而也更新颖了。

毛泽东扩用成语,最典型的例子,是对”对牛弹琴”这个成语的运用。
“对牛弹琴”是典故兼成语,原典或传统的用法,都是讥笑“牛”太愚蠢,
听不懂弹琴人(古代一个音乐家公明仪)为它所弹奏的“清角之操”,仍然
“伏食如故”(典出南朝梁代僧祐编《弘明集》)。就是说,这个成语仅仅
用来讽刺听不懂他人道理的愚蠢之人。可是,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竟
是这样运用的:

许多人常常以为自己写的讲的人家都看得很懂,听得很懂,其实完全不
是那么一回事,因为他写的和讲的是党八股,人家哪里会懂呢?“对牛弹琴”
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
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


毛泽东在运用这个成语时,把讥笑“牛”(“对象”)这个内容“除去”了,
而加入了讥刺弹琴者、弹琴者应该“尊重对象”的内容,即讽刺那些写文章
和做演说不看对象、脱离群众、空发议论的人,希望他们尊重读者和听众,
这就对这个成语的运用,开创了一个新的侧面。

反用。所谓反用,即反其义而用之。例如,“矫在过正”这个成语的意
思,是纠正过错超过限度,而这个意思历来被一概否定,在《汉书·诸侯王
表序》和《后汉书·仲长统传》等史籍中就都是在这个意思的基础上运用这
个成语的。可是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运用这个成语时,一
反其本义。他认为,在湖南农民运动的第二时期(革命时期),为了“建立
农民的绝对权力”、”不准人恶意地批评农会”、“把一切绅权都打倒”、
“造成一个短时期的恐怖现象”,农民们所做出的那些“所谓‘过分’的举
动”,都有“革命的意义”,因为“非如此决不能镇压农村反革命派的活动,
决不能打倒绅权。矫在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这里,毛泽东不但完
全否定了“矫枉过正”这个成语的传统用法,而且在新的与其完全相反的意
义上加以运用,具有极强的创造性。

毛泽东反用成语的又一种情况是改变某些成语的感情色彩(即易色),
使原来具有贬义色彩的变成褒义的,或者相反。例如,“无法无天”,这是
一个贬义性的成语,但毛泽东在说共产党不受国民党一党专政的限制和束缚
时,却也说成是“无法无天”(《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这时“无法无天”就变成褒义的成语了,这是属于临时性成语的反用;还有
些成语,如“明哲保身”,本义是既明且哲之人,善于按察事理,择安去危,
善于自处(语出《诗经·大雅·蒸民》),显然属于褒义,而一经毛泽东在
《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用它批评只顾个人安危、放弃原则的自由主义思想
作风之后,它就变成贬义的成语,直到如今;又如“一团和气”,这个成语
出于《程子全书》,说一个叫程明道的人对待人的态度和蔼可亲,完全是褒
义的,可是经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中使用过后,就具有了对待熟人抱
老好人态度,不讲原则的贬义色彩(关于易色法更具体的内容,请参阅本书
第四章有关的内容)。

仿用。毛泽东仿用成语的数量很大。这是不改变原来成语的结构形式,
而仿化出新词的一种方法,也具有明显的创造性。例如,“一触即发”这个
成语,本指箭在弦上,手指稍一触动,箭即射出,比喻事态发展到十分紧张
的时刻,只要有一点偶然因素,事件就会发生。可是毛泽东却把勇敢但却遇
事不够冷静、乱碰乱撞的鲁莽家称为“一触即跳”的人们(《论持久战》)。
“一触即跳”就是根据“一触即发”仿化出来的。又如,毛泽东说日寇“差
不多不费一点气力”占领了“东四省”,说成是“垂手而得”(《和英国记
者贝特兰的谈话》)。“垂手而得”脱影于成语“唾手可得”。“唾手可得”
是说得到某种东西很容易,但也得付出一些“气力”,因为还得“唾”,而
“垂手而得”呢,手垂下去不动即可,一点气力都不必用。这是说日寇占领
“东四省”容易到了极点(据马国凡《成语概论》,第98 页)。在毛泽东的
语言中,像这样仅仅通过一两个字词的改动而仿化出新词语的情况很多。其
他诸如,根据“前仆后继”而仿化出“前赴后继”(《支持刚果〈利〉)人
民反对美国侵略者的声明》),根据“前功尽弃”而仿化出“全功尽弃”(《中
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根据“置之不理”而仿化出“置之不答”(《赫
尔利和蒋介石的双簧已经破产》),根据“取而代之”而仿化出“起而代之”


(《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根据“忍辱求全”而仿化
出“忍让求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根据“赶尽杀绝”而仿化出
“剿尽杀绝”(《新民主主义论》),根据“有的放矢”而仿化出“无的放
失”(《整顿党的作风》),根据“一哄而散”而仿化出“一哄而集”(《井
冈山的斗争》),等等,都属于这类情况。这些被仿化出的新词语,较之原
来的成语,都产生或增加了新的意义。其中“无的放矢”对于“有的放失”,
“一哄而集”对于“一哄而散”,不但属于成语的仿用,而民同时也属于成
语的反用。这种兼具仿用和反用性质运用语言的情况,可以将其称为“反仿”。

对有些成语,毛泽东往往作连续性仿用,这种性质的语言仿用也可以称
为“连仿”。例如,毛泽东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中,着重阐述
在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产党不应该“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内容时说:

(共产党)在现时,有些应该先得国民党同意,例如将三个师的番号扩
编为三个军的番号,这叫做先奏后斩。有些则造成既成事实再告诉它,例如
发展二十余万军队,这叫做先斩后奏。有些则暂时斩而不奏,估计它现时
不会同意,例如召集边区议会之类。有些则暂时不斩不奏,例如那些如果做
了就要妨碍大局的事情。

成语中有“先斩后奏”,并无“先奏后斩”、“斩而不奏”、“不斩不奏”,
它们都是根据“先斩后奏”这个成语先后连续仿化出来的。毛泽东对“莫名
其妙”这个成语的仿用,也属于这种情况:

。。对于蒋介石及其一群的军事政治发生“纷纷议论”的人们,究竟是
“莫明其妙”呢,还是己明其妙呢?(《评蒋介石在双十节的演说》)

这句话里的“莫明其妙”和“已明其妙”都是从成语“莫名其妙”连续仿化
而来的。与上一则例子不同的是,上一则例子中出现了被仿化的成语(“先
斩后奏”),那可以称为“明仿”;而这一则例子中被仿他的成语并没有出
现,这可以称为“暗仿”。关于仿化法的其他具体情况,请参阅本书第四章
中有关内容。

新创。毛泽东运用的成语中,有一些完全是属于他本人创造的,有的则
是依据以往已有的成语,特别是通过仿用的形式创造出来的。让我们再看一
看“下马看花”和“后发制人”这两个新的成语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下马看花”是毛泽东新创的一个成语(见《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
它是根据“走马观花”仿化出来的。“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
毛泽东把“走”换成“下”,则造出一个与原来成语相对立的新的成语。又
如,“后发制人”,这个成语是凭借“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
羽本记》、《汉书·项籍传》)二语改造而来。“先发”能够主动压制或控
制对手,“后发”往往被动,被人所制,亦即“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之义。这是旧成语的意思,但它不全面;毛泽东根据大量事实,总结出另一
方面的经验,即后发者如果有准备地“先让一步”,也能化被动为主动,最
后控制对手,于是翻造出“后发制人”这个新的成语(参见《中国革命战争
的战略问题》)。

以上我们评述的是毛泽东借用、扩用、反用、仿用、新创等五种在内容


方面灵活运用成语的具体情况。下面再就易位、意用、缩用等三种在形式方
面灵活运用成语的具体情况进行评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