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的语言技巧-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一切规律中的最根本的规律。因此,他总是强调对事物要作一分为二的分
析,并且,他本人也习惯于这样做。比如他对革命过程中民族资产阶级的两
面性的分析,对认识过程中精神与物质、认识与存在的分析,对革命和建设
过程中的“左”与右的分析,对思想领域中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的分析,
对文艺创作中政治与艺术、动机与效果、普及与提高的分析,等等,他都从
对立统一或一分为二的角度阐述各种矛盾的联系。

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看问题,有两种具体情况:一是习惯于从此一
侧面考虑到与其相反的另一侧面;二是认为任何一个事物或问题都具有两重
性。

从此一侧商看到另一侧面。这种情况很多,例如关于思想包袱,他认为
犯过错误时有,未犯过错误时也有,工作无成绩时有,工作有成绩时也有,
斗争历史短的有,斗争历史长的也有,工农分子有,知识分子也有,青年人
有,老年人也有(《学习和时局》);谈矛盾,他既谈普遍性特点,也谈特
殊性特点,既谈主要矛盾,也谈次要矛盾,既谈主要矛盾方面,也谈次要矛
盾方面(《矛盾论》);谈认识过程,既谈实践,也谈认识,既谈物质,也
谈精神,既谈改造客观世界,也谈改造主观世界(《实践论》、《人的正确
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谈行为规范,既谈民主,也谈集中,既谈自由,
也谈纪律(《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等等,他都从事物正反(即
对立)两个方面的联系阐述具体事物或问题,从不忽略其中某一个侧面。


一般情况下,毛泽东认为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因此,他对事物或问题既
不作绝对肯定,也不作绝对否定。他反对人们看问题“坏就是绝对的坏,一
切皆坏”,“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反对党八股》)的态度,而
认为“坏中有好,好中有坏”。例如,1939 年他说,无产阶级是“中国最基
本的动力”,但他又认为它有“不可避免的弱点”:“人数较少(和农民比
较),年龄较轻(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比较),文化水准较低(和资
产阶级比较)”(《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他还说,成绩是好事,因
为它“能够鼓励人”,但是,“同时会使人骄傲”;错误是坏事,因为它能
“使人倒霉,使人着急,是个敌人”,但是它“同时也是我们很好的教员”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乱子”
是坏事,但也可以使我们接受教育,克服官僚主义,教育干部和群众(《关
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总之,他认为,好中之坏,或坏中之好,
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上的讲话》)。

以上我们介绍了毛泽东对立统一地看问题中的“对立”的一个方面,另
一方面,他还经常把对立的两个方面联系起来,即“统一”地看问题。关于
这方面的内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如果对立的双方都是值得肯定的,则对它们“一视同仁”,兼而
顾之。例如,民主和集中,自由和纪律,都是对立的两个侧面,又都是有益
的。毛泽东说:“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
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引1967 年
11 月18 日《解放军报》)其他诸如对待矛盾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
盾和次要矛盾,事物转化的内因与外因;战争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规
律性和能动性,进攻与防御,集中与分散,内线与外线,游击战与正规战,
运动战与阵地战,歼灭战与消耗战;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独立与民主,联合与
斗争;革命发展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认识过程中的物质与意识,认识与实
践;文艺创作中的创作与生活,普及与提高,等等,论述时都是兼而顾之的。

第二,如果对立的双方都是错误而必须否定的,毛泽东则对其完全否定,
之后,他会寻找出合理的第三种情况,加以肯定。例如,王明等“左”倾机
会主义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是“一切联合,
否认斗争”,这是两个极端,毛泽东就都给予否定,而主张“联合中有斗争,
斗争中有联合”的政策(《的序言和跋》),这样做,自然也避
免了绝对化倾向。

第三,如果对立的双方中一正一误,或一好一坏(相对地说),毛泽东
就主张促使错误的或坏的一方向正确的或好的一方转化。例如,战争中的进
攻与防御、前进与后退、走直路和走弯路等各组矛盾中,相对地说,具对立
的前者一方是目的,属于好的,后者一方是不好的,或者仅仅是一种手段,
因而毛泽东说,“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
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是说,他主张通
过表面上错误和不好的一方向正确或好的一方转化。又如,不要战争和进行
战争、不要枪杆子和拿起枪杆子,也是前者好,后者坏,于是毛泽东就说:
“我们是战争消灭论者,我们是不要战争的:但是只能经过战争去消灭战争,
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战争和战略问题》)这也是促使坏的一
方转化为好的一方。这种使对立双方统一起来的技巧,不但能使对立的双方


建立起必然联系,而且可以从表面上的不合理达到本质上的最合理,因此,
辩证的意味更强烈,并且最具有艺术性。实际上这在哲学中被称为悖论。毛
泽东运用这种技巧创造出许多如上面那样的悻论式的警句。为了更明确这个
问题,让我们再看下面《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的两段话:

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

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

不在一部分人民家中一时地打烂些坛坛罐罐,就要使全体人民长期地打

烂坛坛罐罐。

这是毛泽东针对第五次反“围剿”,党内有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不
愿作战略退却时讲的两段话。“丧失”与“不丧失”是对立的,前者似乎坏,
后者当然好,但二者并非无联系,绝对的不丧失,将会导致更严重的丧失;
一部分人家和全体人民、一时地和长期地打烂坛坛罐罐,也都是对立的,而
二者也有联系,如果不通过前者,将会产生后者。这些语言,表面上都悖于
常理,但仔细体味,却又觉得合情入理,因为它们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具体分析法的运用
具体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共产主义》)。毛泽
东非常重视具体分析。平时,人们也常说,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然而,
什么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往往又不大了然,其原因大约在于不知道什么叫
具体,不如道什么叫具体问题,当然也不知道什么叫具体分析。如果我们读
一些毛泽东的文章和讲话,或许就比较容易理解什么叫具体问题和具体分析
了,因为毛泽东是最善于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思想家。

具体问题和具体分析中都有“具体”二字,但这两个“具体”的含义有
所不同。具体问题中的“具体”,是指问题所处的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处在
特定的背景和条件下的问题,就叫做具体问题。而具体分析中的“具体”,
则有两种含义:第一,把处在一定背景和条件下的问题,仍然放在那个背景
和条件下进行分析。第二,对总体或整体性问题内部情况及其联系作全面系
统地分析。由此可知,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共有两类情况,一是把具体
问题放到该问题所特定的背景条件下进行考察,这种具体分折,可以称为背
景条件分析法:二是对具体问题的内部结构及其联系进行系统地考察,这种
具体分析,可以称为内部联系分析法。毛泽东对这两种具体分析法的运用,
都有许多独到之处。

①背景条件分析法
背景条件可分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和不同的立场三种情况。所以,
毛泽东运用的背景条件分析法又分为三种具体技巧:以不同时间为条件对具
体问题进行分析,叫做时间分析法;以不同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