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两个昔日的盟友开始相互攻讦,三皇同盟归于破裂。沙俄为报复起见,竭
力扩张军备。在海军方面,由海军大臣拟定了一个20年海军发展计划,包括
建造19艘一级战列舰、4艘二级战列舰、25艘巡洋舰和其他舰只。陆军则抓
紧进行战后的整顿,并积极向西进军,进入波兰,迫近德国边境。俄陆军大
臣米柳京声称:“俄国必须准备战争”。他的话得到了大斯拉夫主义者的支
持。到了1879年夏天,甚至连沙皇亚力山大也沉不住气,写信给德皇威廉控
①
诉俾斯麦的政策,警告他“将来会造成如何恶劣的后果”。
作为对俄国这种态度的反应,德国政府通过俾斯麦的努力,于 1879年
10月与奥匈帝国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条约第一条规定:在缔约国一方
受到俄国进攻时,缔约国的另一方应“以本国的全部武装力量”给予援助,
并不得单独媾和。显然,这是一个首先旨在反对俄国的秘密军事同盟。尽管
它没有直接的扩张目的,是一个单纯的防御同盟,但它在导致以德国为首的
国家联盟的成立和使欧洲分裂成两个敌对阵营方面影响深远,是后来一系列
类似的军事同盟条约的起点。
德奥在签订秘密军事协定的同时,表面上两国对俄的关系还都未断绝,
且在俄国的主动要求之下,三者的关系一度还有所缓解。1881年,三国签订
中立协定,被称为第二次“三皇同盟”。但是,德国的国际战略的真正立足
点仍在于扩大它与奥匈帝国的同盟体系。为此,它通过奥匈帝国拉拢一些巴
尔干国家,1881年6月,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王国签订同盟条约。随后,便
将地中海的意大利王国接纳进德奥同盟。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同
盟条约正式签字。
三国同盟的出现首先是意大利主动追求的产物。意大利的军事实力和潜
力都很虚弱,但是它争夺北非殖民地的野心却很大,特别是在突尼斯问题上
与法国矛盾尖锐,此外它与罗马教皇之间的矛盾也很棘手。在这种情况下,
它决计调整自己的国际战略,向德国和奥地利靠拢,以便获取强大的盟友,
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德国认为意大利的这种追求符合自己的利益,给予了
积极的鼓励,并说服与意大利曾经有过战争的奥地利也予以谅解。三国同盟
终于得以成立。
三国同盟条约规定:缔约国不得参加旨在反对它们之中任何一国的同盟
或协定;当法国进犯意大利时,其他两个缔约国应给予意大利以军事援助;
当法国进犯德国时,意大利也负有同样的义务。从实际效果看,它给三个缔
约国都带来了巨大的防务利益。意大利提高了自己的威信和力量,并可列为
欧洲强国之一。奥地利则解除了自己的后顾之忧,可以集中全部军力对付东
方的俄国。德国再一次孤立了法国,使它不得与意大利结盟,有利于它继续
占领亚尔萨斯和洛林。
按照三国同盟条约导言的规定,三国缔约的主要目的是“为着扩大一般
和平的保障”,“其唯一目的是保卫各该国的安全和欧洲的和平免受威胁的
危险”,因而是一项“保守性和自卫性”的条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缔约国开始利用这个同盟来达成其侵略性的目的,逐渐改变了条约的纯防御
性。意大利利用这项同盟条约来谋求它对北非的侵略野心,并于1885年攫取
① 悉·布·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上册,第53 页。
… Page 8…
了红海上的马苏河海峡。特别是后来由于领导三国同盟的德国的帝国主义侵
略性的日益增长,以及三个缔约国向巴尔干和土耳其等近东、中东地区的积
极渗透,同盟的攻击性和侵略性愈来愈强,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
此,三国同盟的形成标志着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出现,并成为日后爆发欧洲
大战的基础。
5。俄法同盟与两大军事集团对立之雏形
19世纪80年代初期德意奥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对法、俄两国构
成了严重的威胁。它们是三国同盟的主要针对目标,而同盟三国在军备上的
积极扩充政策又使它们在总体军事实力上远远超出法、俄两国中任何一国的
军事力量。
①
据有关资料记载 ,1890年欧洲列强的军费开支和军事力量的对比情况
有如下表:
国内人口
陆军常备军 陆军拔款 军舰吨位 海军拔款 军费总额
平均军费
(万人) (万美元) (万吨) (万美元) (万美元)
(美元)
德 52。6 12100 19 2300 14400 2。95
奥匈 33。7 5800 6。6 600 6400 1。56
意 26。2 5600 24。2 2300 7900 2。63
三国同 112。5 23500 49。8 5200 28700
盟合计
法 50。2 14200 31。9 4400 18600 4。87
俄 64。7 12300 18 2200 14500 1。32
英 35。5 8800 67。9 6900 15700 4。03
从表中所列数字可以看出,同盟三国的陆军常备军总额达112。5万人,
海军舰船达49。8万吨,无论是法国还是俄国都难以单独抗衡。而如果法俄两
国实行结盟,则陆军常备军总额为114。9万人,海军舰船总吨位为49。9万吨,
与同盟三国的陆海军实力基本相当。军力对比在客观上要求法、俄两国结成
同盟,以维持欧洲大陆军事力量的均衡。
在主观上,法、俄两国政府也逐渐认识到了缔结同盟之必要。当然,由
于各国因素的制约,两国军事同盟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1885年爆
发了震惊欧洲的保加利亚危机,原来分裂的保加利亚要求实现统一,建立大
保加利亚。俄与英、奥等国为争夺自己对巴尔干的控制权,针锋相对地提出
了两种不同的解决危机方案。危机愈演愈烈,到1886年时双方都以使用武力
相威胁,保加利亚孕育着爆发欧洲性战争的危险。而且,它还引起了连锁反
应。俾斯麦利用这场危机纵横捭阖,使局势更加混乱。他一方面鼓励英国在
巴尔干与俄国对抗,另一方面又极力拉拢俄国,并怂恿它与英国争斗。而在
列强把注意力纷纷投向巴尔干时,德国却在策划发动一场对法国的战争,以
① 各种记载互有出入,这里以'英'布莱克等 《二十世纪欧洲史》上册第37~38 页的统计为主,参考1891
年《普鲁士海军年鉴》、《德国陆军考》第4 卷第14 页 (1901 年铅印本)等资料综合而成。
… Page 9…
便实现其蓄谋已久的彻底打败法国的企图。在这关键时刻,俄国看清了俾斯
麦的险恶用心,及时地避免了巴尔干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并再一次向德国政
府表示俄国将不能容忍德国发动对法国的战争。俄国坚持它的既定国际战
略,使法国继续赢得了和平,从而也使法、俄两国的关系更加密切,为后来
两国军事同盟的缔结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俄国的举动使德国政府非常气恼,但俾斯麦为了防止俄国完全倒向法
国,还是做了最后的努力。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