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京,守军日夜苦战,但在袁军优势炮火的攻击下伤亡惨重,9月1日,南
京失守。
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其美7月23日指挥所部向江南制造局发动进攻,但
… Page 60…
屡攻不克。8月13日,袁军占领吴淞,不久上海讨袁军解体。安徽讨袁军于
7月17日成立,柏文蔚任总司令,旋因部属倒戈,不战自溃。广东讨袁军7
月18日独立,但不久即被击败,总司令陈炯明出走香港。四川川东讨袁军于
8月4日宣布独立,总司令为熊克武,后因川、滇军的围攻而失败。闽、湘
两省在宣告独立之后,见革命军大势已走,又先后取消独立。至此,国民党
控制的南方七省全部丧失,讨袁战争失败。
(4)护国战争
讨袁战争失败后,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图谋复辟帝制。1915年5月,
他与日本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12月12日,申令接受为中华帝国皇帝。
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前云南督军蔡锷等于25日在昆明宣布独立,建立云
南都督府,组织起约2万人的讨袁护国军。蔡锷、李烈钧和唐继尧分任第1、
第2和第3军总司令,计划以第1军进攻四川,第2军进攻广西和广东,第
3军留守云南并相机经贵州入湖南,尔后各军在武汉会师北伐。袁世凯则急
令北洋军和川、湘、粤等省军队共约8万人,分别从川、湘、桂三路向云南
发动进攻,企图一举歼灭云南护国军。
1916年1月,蔡锷所部进抵川南,在击败川军之后于21日占领叙府(今
宜宾)。27日,贵州护军使刘显世宣布贵州独立,并派出两路黔军协同云南
护国军作战,其中一路与戴勘所率之滇军合编,向四川綦江、重庆一带进攻。
至2月14日,戴勘等连占綦江以南之东溪、马口垭等地。从2月初起,蔡锷
第1军之一部与已起义的川军刘存厚部联合向泸州发起攻击,因寡不敌众而
退守纳溪。3月15日后,护国军与袁军纳溪地区展开激战。至3月底,袁军
伤亡甚众,无力继续作战。
起义之护国黔军王文华部于1916年1月下旬进抵黔湘边境,旋即分路向
湘西袁军发起攻击。2月3日,护国黔军攻占晃州(今老晃),次日再占蜈
蚣关,5日又克黔阳。2月中旬至下旬,护国黔军相继占领沅州(今芷江)、
麻阳、洪江、靖县、绥宁等地,击溃袁军约3个混成旅的兵力。
李烈钧率护国滇军第2军于1916年3月在滇桂边境之广南、富宁地区与
龙觐光部袁军展开激战。3月15日,广西将军陆荣廷通电反袁,并率部参加
对袁军的作战。袁军背腹受敌,被分割包围,主力被缴械,余部投降。
袁世凯三路攻滇计划均告失败,外交上又连遭挫折,被迫于 1916年3
月22日通电全国,宣布撤销帝制,但仍居大总统位。此后,已独立的滇、黔、
桂、粤等省于5月8日在广东肇庆成立军务院,继续反抗袁世凯的统治。不
久,陕、川、湘等省又告独立,袁世凯内外交困,在焦虑中于6月6日病死。
(5)护法战争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重掌北洋大权,他通电各省拒绝恢
复约法和国会。孙中山等为推翻北洋政府,于8—9月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
会。会议选举孙中山为海陆军大元帅,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兴师讨段。军
政府集滇、黔、桂、粤等省陆军和海军一部共约15万人,分从湘、川、闽浙
三路北伐。段祺瑞乃调集北洋军和湘、粤、闽等省军队近20万人,企图以主
力入湘,制服两广;同时以一部兵力夺取四川,制服滇黔。
1917年9月,湘军刘建藩、林修梅、吴剑学和周伟等先后率部在衡山等
地宣布独立,参加南方的护法行动。湖南督军傅良佐奉段祺瑞之命,先后令
… Page 61…
李佑文、王汝贤等前往镇压。李佑文部阵前倒戈。10月上旬,王汝贤部向衡
山发起攻击,护法军向衡阳退却。10月下旬,两广护法军陆续入湘,连克永
丰(今双峰)和宝庆(今邵阳)等地。11月14日,王汝贤通电主和,并率
部北撤,护法军乘机占领长沙、岳阳。
在四川方面,7月中旬,唐继尧以护法讨逆名义,将滇军改称靖国军,
自任总司令,通电讨伐川军刘存厚部,发动所谓“靖国之役”。滇军由川南
直指成都,在青神、眉山一带与川军激战数日,伤亡甚众,被迫退回川南。
12月初,川黔靖国军和滇军联合击败北洋军,占领川东重镇重庆。靖国联军
主力则乘机发动反攻,至1918年2月,占克泸州、简阳和成都。
在广东和福建方面,1917年12月中旬,护法军击败莫擎宇部叛军,占
领汕头、五华等地,莫率残部退往福建。1918年春,陈炯明率护法军入闽作
战,克占武平、上杭等地。与此同时,因两广巡阅使龙济光从琼州(今海南
省)至阳江登陆后向广州发动进攻,军政府命李烈钧率2万余人前往堵截。
1918年3月,李烈钧等向龙军发起反击。4月,收复阳江、遂溪,龙军大部
被缴械。
1918年春,湖南战场战火再起。2月,曹锟、张怀芝、吴佩孚等各率所
部北洋军进攻湖南。由于湘中护法军在装备、兵力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岳阳、
长沙、平江等地相继弃守。4月,北洋军分三路猛攻衡阳,护法军先胜后败,
衡山不守,溃退至湘桂边境。
5月初,广州非常国会在西南军阀的操纵下,改组军政府,孙中山受排
挤被迫辞去大元帅职。此后,南北军阀停战讲和,护国战争结束。
3。军事思想的演变
(1)尚武主义思潮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军事变革获得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人们对军事
变革的观察和思考也相应地从技术层面深入到军事制度和军事文化观念的方
面。由于西方近代进化论的传入,使中国人逐渐意识到已经处于一个弱肉强
食、优胜劣汰的时代,中国也必须以武力立国。陈凤翔在他的 《军制学》一
书的序言中讲道:“文明愈进者战争亦愈烈,此亦世道之无可如何也。优胜
而劣败,弱肉而强食,此又事理之必然不爽也”。他又说,现在中国积弱,
列强虎视耽耽,彼为刀俎,我为鱼肉,大有被瓜分吞食之忧。如果在这种情
况下,中国还不力图自强,必不能生存于竞争之世界。张之洞在《劝学篇》
中说道:武力对于一个国家,就好比气血对于人身一样,人无气血必亡,国
无武力亦无法存在。在当时的许多官绅看来,军队暴力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
的基础,是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们的这种观念与中国古代“兵
者,不祥之器,而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兵的军事文化观念相比,已有
了明显的变化。
基于这种新的认识和观念,许多官绅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极力鼓荡
尚武主义。他们大声疾呼清廷上下都要有“发愤求战之心”,主张全社会都
来推崇武力,振奋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铸造新的国魂。他们认为,国家的
最大武力就蕴藏在民众的尚武素质之中。他们称民众的素质为国家之要素,
社会之基础,兴亡之根源,强弱之种子。英法德美何以强?强于民质之尚武;
印度波兰何以亡?亡于民质不尚武。又称,国之有尚武精神,犹如国之有魂,
… Page 62…
现在中国积弱,就是因为国魂已失。因此要列炬以烛之,张乐以导之,呼万
岁以欢迎之,重新唤回国魂。
可贵的是,他们将对尚武主义精神的宏扬与清朝的军事变革,尤其是军
制变革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对比分析,他们发现,西洋各国之所以民风尚
武,是与其国君的提倡和一套相应的军事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对中国人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社会心态,以及国家所推行的文贵武贱、重
文轻武政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主张要从变革军事制度入手,从提高军人的
社会地位入手来扭转社会风气,推动军事变革。
这种新军事文化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