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手摇式轮转枪,使多管枪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并可视为现代机枪的前身。此
枪口径为11毫米,膛线12条,枪管10支,可回转于一固定中心轴周围,各
有装填发射及退壳装置。其理论射速约为300发/分钟,射程为1200米。1876~
1878年俄土战争中,俄军曾使用过加特林枪,但以防御作战为主。加特林枪
后来又经改进,于 1890年制造出以电动机带动发射的新型号,射速高达约
3000发/分钟。电动式加特林机枪成为现代机枪的一个分支,人们称这种依
靠非人力外界能源带动完成连发射击的机枪为机械化机枪,其原理在现代防
空与航空机枪中仍在应用。
世界上第一种成功地利用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机枪,是英籍美国人马
克沁于1884年发明的。马克沁1840年生于美国缅因州,1882年到英国定居,
1900年入英国籍。他长期从事枪械研究,1884年他在前人研制活动枪机的基
础上,首创了利用火药燃气能量完成枪械各机构的自动动作,试制出一挺枪
管短后坐自动方式的机枪,并获得专利。由于成功地利用枪管的后坐力自动
退出弹壳,又自动重新装弹入膛,使其射速大为提高,达到600发/分钟以上。
马克沁机枪口径11。25毫米,使用水冷却方式,用保弹带供弹,射程为2400
码,全重约52公斤。
马克沁重机枪的研制成功,开创了自动武器的新纪元,马克沁因此被后
人称为“自动武器之父”。但是当这一发明刚刚问世之时,许多人对它并不
理解,马克沁为了宣传推广他的新发明,曾经携带着他的重机枪几乎走遍了
欧洲各国。1887年他在彼得堡进行了表演,一位俄国将军看后竟然表示:“一
个人被射死一次就够了,而当他倒毙之前还追射许多发子弹,我认为是不必
要的。……在野战中机关枪是没有用处的。”然而,重机枪的优异性能最终
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德皇亲临斯潘多兵工厂参观此枪表演,大
… Page 24…
加赞赏,并立即命令列装。此后,英、德、俄、美等国纷纷仿制或装备自己
的军队。1888年中国也开始仿制最初的马克沁机枪,以后又仿制了它的多种
改进型,大量装备军队。马克沁机枪的第一次实战应用是在1893~1894年间
的英国对罗得西亚战争中,后来的英布战争、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又
历经战场考验。
除马克沁重机枪外,19世纪末还有两种较有影响的重机枪问世。一是美
国制造的1895年式柯尔特机枪,口径7。62毫米,射速400发/分钟,射程
1500码。另一种是法国制造的1897年式哈乞克斯机枪,口径8毫米,射速
为600发/分钟,射程2000码。与马克沁机枪相比,上述两种机枪除了口径
明显缩小外,最主要的变化是采用了空气冷却方式,这种方式与水冷式相比
具有结构简单,并有利于减轻枪身重量的优点。
(4)从转轮手枪到自动手枪
19世纪末的手枪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转轮手枪,一类是自动手
枪。转轮手枪早已有之,但在这一时期又有了新的技术进步。自动手枪是这
一时期开始问世的新的手枪种类,它代表了手枪的发展方向。
转轮手枪在中国又称左轮手枪,它的基本特点是枪上装有一个转轮式的
弹仓、轮内有数个弹膛,旋转装好枪弹的转轮,可使枪弹逐发对正枪管和击
发机构实施射击。1890年英国研制出能自行退壳的威伯勒转轮手枪,并被英
国军队采用为制式手枪长达数十年之久。该枪为6连发,也就是其转轮内有
6个弹膛。1895年比利时军械师纳甘研制成7。62毫米转轮手枪,被称为纳甘
转轮手枪。这种手枪的构造特点是:为了防止火药气体在枪管和转轮之间泄
出,设计了一个在击发时能将转轮向前推动,顶住枪管尾部的装置。
转轮手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射速,但却存在着容弹量少,重新填装时
间长、弹膛容易漏气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国枪械师们展开了对自动手
枪的研制,并终于在19世纪末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和飞跃。自动手枪利用火
药燃气能量实现自动装填枪弹。最初的自动手枪实际上是单发射击的半自动
手枪 (又称自动装填手枪),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发射时膛内压力推动套筒
后坐退壳,再利用复进弹簧的推力使套筒前进,推弹入膛,使下一发枪弹处
于待发状态。1892年,奥地利人劳曼设计成功第一支弹匣供弹的舍恩伯格手
枪。次年,德国开始生产博查特手枪,此枪纤巧而复杂,具有后来各种自动
手枪的优点,有人以此为自动手枪的起始。1894年,又有曼利夏、伯格曼自
动手枪问世。
在早期的自动手枪中,最为著名的是1896年式毛瑟手枪。该枪由费德勒
兄弟三人于1893年开始设计,1894年由毛瑟兵工厂制成样枪,1896年进行
试验并取得专利。自此以后,自动装填原理在手枪技术领域获得了自己的地
位。在1898年开始的英布战争中,英国军官使用过这种手枪并且证实效果很
好,使自动手枪的身价倍增。各国军队由此开始淘汰先前使用的转轮手枪,
转而采用各种自动手枪。
2。火炮技术
19世纪后30年的火炮技术在炮身及材料、制退复进器等方面都有明显
的进步。尤其是制退复进器的发明和使用,使火炮的性能得到了空前的改善,
… Page 25…
射速大为提高。
19世纪70年代前后,西方各国的冶金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先是德国
克虏伯钢厂发明以坩埚铸造大钢块,能制造大口径之钢炮。克虏伯钢炮在普
法战争中大显神威,声名大振。战后各国纷纷采用克虏伯钢材制造火炮,使
炮身质量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法国在1865年发明平炉炼钢法后,也开始使
用高质量的钢材制造炮身。英国在1878年由托马斯改进了贝色马1856年所
创造的转炉炼钢法,降低了钢的含磷量,制成的炮身不易碎裂。奥国则由乌
卡梯斯少将于1874年发明了硬青铜炮。
在炮身的形制方面,克虏伯公司于1873年开始给德国军队所使用的火炮
加装被套 (即筒紧炮身),或者加钢箍(即丝紧炮身),使炮身的强度得到
提高,抗压能力增强。克虏伯火炮由此身价日高。
在闭锁机方面,1873年克虏伯公司开始采用锁栓式闭锁机,1877年法国
杜斑鸠少校发明断隔螺式闭锁机,并使用了压缩紧塞具。这些新的炮门技术
能更好地密封炮尾,承受火药燃气对膛底的巨大压力,对提高火炮的射程和
威力意义重大。
这一时期火炮技术的最大进步在于制退复进器的发明,从而使管退炮取
代了架退炮。19世纪中叶以前,一般火炮的炮身系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
即所谓刚性炮架。刚性炮架火炮发射时炮架受力大,炮管连同炮架整体后坐。
因此,不得不把火炮设计得很笨重,造成在战场上的机动困难。又因发射时
整个火炮产生较大位移,重新复位和瞄准都很浪费时间,使发射速度受到很
大影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火炮设计者尝试着在炮管与底座之间安装一个
缓冲器,以减少火炮射击时对炮架的作用力。经过长期摸索,到了 19世纪
90年代,火炮的制退复进机终于被创制出来。当时的制退复进机有两种不同
的类型:一是水压弹簧式,二是水压气体式,二者的制退原理相同,但复进
原理不相同。从后来实际使用的效果和影响看,水压气体式是更重要的。
水压气体式制退复进机最早是由法国人莫阿于 1897年首创的,先装在
75毫米野炮上。制退复进机分制退和复进两部分。制退机由制退管、活塞及
液体组成,制退管与炮身后端之连臂相连,火炮发射时,炮身带动制退管后
退,活塞一端之液体因受压力,自漏口流至另一端,此时液体即发生一种抵
抗力,以徐徐制止炮身后坐。复进机系利用气体吸收后坐力之一部分,俟后
坐结束时,被压缩之气体,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