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流行,其分布范围主要局限在黄河中、上游和河西走廊地区,陕西关中、
西北地区。其流行和发生的时间可上溯到公元前2600—前2300年时期。从
横穴掏洞的形式看,土洞墓显然带有旧石器洞穴居的遗风,两者或许有渊源
关系。
凸字形墓,墓底平面呈凸字形,分墓室和墓道两部分。墓室多是横穴土
洞,平面多呈圆角长方形或椭圆形,周壁平直,顶部收成穹窿顶或弧顶;墓
道为竖穴土坑,长短不一,平面多是梯形或长方形。墓室和墓道之间,通常
用木棍、木板或石块、石板封堵。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
半山型、马厂型和齐家文化中。新石器时代后此形墓消失。
日字形墓,墓底平面略呈日字形。墓室与墓道长度相等或基本相等。墓
室平面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和圆角长方形等,洞室横陶而成,周壁从下
而上收拢成弧形拱顶;墓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平面多呈长方形或近似方形。
墓室与墓道之间一般用石板封堵。主要分布在甘青地区、陕西西北地区与关
中地区。始见于甘肃兰州土谷台马家窑文化中,甘肃玉门火烧沟、青海大通
孙家寨、青海互助总寨、甘肃永昌双湾三角城、陕西扶风刘家、长安沣西大
原村、长武碾子坡等遗址均流行有此种墓型。由此亦知,从新石器时代中晚
期直到西周时期,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中,日字形墓都有所发展流行。
此形墓或又别称偏洞墓、横穴洞室墓和竖井侧穴墓等等。
⑤瓮棺葬。以陶容器为敛葬棺具,充当棺具的容器种类有瓮、缸、钵、
盆、罐、瓶、鼎、豆等等。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陕西西乡李家村瓮棺葬
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瓮棺葬,距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仰韶文化时期盛
行瓮棺葬,是当时对夭折儿童实行的一种主要葬俗。除幼儿瓮棺葬外,仰韶
时期也有成人瓮棺葬,其被视作是对凶死者的特殊处理。仰韶文化瓮棺葬主
要分布在陕西半坡、姜寨、北首岭、洛阳王湾、大河村、偃师诸遗址,在陕
西临潼姜寨、河南鲁山邱公城、伊川土门等遗址则多见成人瓮棺葬俗;安阳
后岗龙山文化、长江中游大溪、屈家岭文化、广东西樵山、云南宾川白羊村
遗址等,均流行有瓮棺葬俗。商代的瓮棺葬采用砸碎陶容器上铺下垫来为小
孩敛葬,故亦称陶棺葬。西周时期也有瓮棺葬俗的流行。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至西周时期的瓮棺葬,大多是埋在房基之下,故又被认为其与房屋建筑宗教
迷信活动有关,可能是具有奠基的作用。
⑥悬棺葬。是将死者连同棺木悬置在悬崖峭壁上的特殊葬俗。其棺木陈
放因时因地有所不同,或利用峭壁间隙置放;或在峭壁上设桩承托;或利用
天然岩洞及人工凿洞摆放。葬具多为独木凿修而成,呈长方形,少数则直接
用独木舟船为棺具。葬式见有一次葬和二次葬。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悬棺葬
… Page 132…
是福建崇安武夷山一、二号船棺葬,其年代经测定为距今3800—3400年,相
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文化时期。
(2)敛葬方法与习俗
即收敛尸体的各种具体措施或方式、方法。其中包括尸骨处理、尸体包
装、葬式处理、特殊设施、特殊葬仪、随葬物品、殉葬等等。
①尸骨处理。常见的方法是一次葬、二次葬、归葬和火葬。
一次葬,对死者进行一次性的埋葬处理,下葬时一次完成所有程序并构
成死者安息长眠的最终形态。一次葬尤其是土坑一次葬,是中国传统敛葬中
最主要、最流行的埋葬法。一次葬最早发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彭头山、裴
李岗文化所见的一次葬,以单人独坑为主,但也出现双人合葬之例。仰韶文
化时期以单人一次葬为主,但双人或多人一次葬比例渐增。龙山文化时期,
单人一次葬占据主流,双人或多人一次葬属个别现象。夏商西周三代,单人
独坑一次葬是墓葬制度中最基本或唯一的形式。
二次葬,是对死者尸体或遗骨分别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处理的敛葬方
法,故又称迁葬和洗骨葬。二次葬的含意是为了达到与家人团聚、为使死者
和生者生活在一块、对死者表示关怀和敬畏以及出于氏族迁徙或氏族公共墓
地清理等等。二次葬俗大多与合葬相联系。始见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北京山
顶洞下室发现的三人二次合葬,是迄今最早的二次葬例。新石器早期彭头山
文化、李家村文化均流行二次葬或二次合葬,仰韶文化时期的大部分遗址,
大凡合葬墓都伴随着二次葬俗,也发现单身二次葬和成人瓮棺二次葬。马家
窑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北阴阳营文化、新开流文化、石峡文化等
均见二次葬俗的流行。夏商周三代,二次葬俗在中原地区基本消失,但在西
北地区的甘肃寺洼文化中仍见孑遗。
归葬,将一次葬和二次葬同时施用到一个墓穴中的葬俗,即在同一座墓
中共存一次葬与二次葬的尸骨。一次葬者是主体,二次葬者通过洗骨后与其
相聚墓穴中。故此种葬俗亦称为归葬或带附葬。始行于仰韶文化时期,此后
各地新石器中、晚期遗址均见踪迹,实例见于元君庙405号墓、黑龙江新开
流文化的四座墓、山东呈子大汶口57号墓、江苏草鞋山良渚文化第198号墓。
夏商周时期基本见不到此种葬俗。
火葬,是焚烧火化死者尸骨的敛葬。其早期形式是烧尸存骨,例见于江
苏常州寺墩三号墓、上海青浦金山坟一号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这种焚尸习
俗当开了后来烧骨成灰的火葬习俗的先河。文献记载古代西北地区的氐羌族
流行有火葬习俗,考古资料证实,相当于商周时期的古羌人遗存——甘肃临
洮寺洼文化的确流行有烧骨成灰、然后将盛着骨灰的陶器挖坑埋土的火葬习
俗,这是一种真正体现了火化与安葬双层意义的葬俗。
②尸体包装。石棺,石棺的萌芽,最早见于仰韶文化元君庙458号墓。
该墓在长方形土坑墓的四周二层台上,堆放了三至四层砾石,形成了最早的
石椁形态。甘肃景泰张家台马家窑文化,盛行石棺葬,其石棺四壁大多用一
整块石板竖立而成,棺底铺垫整石板,棺盖则由数块块石拼成。江苏灌云大
伊山近年发现了37座相当大汶口文化早期的石棺墓,这是中国迄今所知年代
最早的石棺葬,距今约六千年。陕西神木石峁、山东日照东海峪、辽宁凌源
牛河梁、台湾卑南等新石器文化遗址中,也都流行有石棺葬俗。商周时期内
蒙古、辽宁一带的夏家店文化、吉林西团山遗址均十分盛行石棺葬葬俗。
… Page 133…
船棺,以独木舟船为葬具。甘肃齐家文化发现的独木棺,是以一根整木
挖槽而成,两端齐平,外形略似独木舟。或认为这就是最早的船棺葬。福建
崇安武夷人发现的船棺葬,是一种真正的以独木舟为葬具的船棺葬。以船为
棺或认为反映的是“超度亡灵”、“飞天成仙”的意义,或认为是生死相袭
的意义,后者较切合实际。以船为棺是以船为家,叶落归根,生死相袭的含
义,武夷山船棺,反映了夏商周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古代渔民中流行的一种特
殊葬俗。
箱式木棺、椁,是中国古代葬具的主流形式,始见于仰韶文化西安半坡
152号小孩木椁墓,此后在全国各地的新石器文化墓葬中,都陆续兴起和流
行木棺或加木椁的葬俗。相当于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开始使用髹漆木棺。二
里岗、殷墟商文化墓葬、西周文化墓葬均广泛使用髹漆或不带漆的木棺、椁。
其它葬具,树皮棺,江苏海安吉家屯新石器墓葬见有用树皮连接成规整
棺具敛葬之俗;湖北天门石家河邓家湾新石器墓葬有使用红胶泥包裹尸骨的
习俗;相当夏商时期的夏家店文化,发现用土坯垒砌成土棺的习俗;甘肃兰
州白道沟坪新石器墓葬发现用树枝敛尸的习俗;此外,在新石器晚期以及夏
商西周时期一些小型墓中,亦常见有草席裹尸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