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梅本批判的论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首先,要求在实践中实现变革 

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包含了对主体条件的认识;其次,梅本不是在对工人阶 

级历史地位的正确认识中,而是在人的普遍本性中超阶级地寻求主体性的基 

础,把由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创造出的社会关系视为超阶级利益的伦理规 

范。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是工人阶级为追求本阶级的利益,在共同 

斗争中形成的阶级意识。从斗争的必然中产生献身问题。最后,梅本脱离生 

活的人,把历史必然性考虑为物质过程。他所说的填补马克思主义的“空隙”, 

不过是一种姿态,实际上是以另外的主体性取代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并且, 

梅本把阶级利益和阶级意识推到客体方面,从马克思主义中排除真正的主体 

性,在此基础上进而寻求另外的主体性。因而,梅本的“空隙”实际上是他 

自己思想中的“空隙”。 

     针对松村一人等的批判,梅本连续发表了 《唯物史观与道德》、《辩证 

法的物质及其自觉的逻辑》、《主体性与阶级性》等论文进行反驳,进一步 

阐述认识论和本体论的主体性问题。直到1949年,他在同松村的争论过程 


… Page 117…

中,明确地表述了其“主体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他提出,第一,主体唯物 

论是克服西田哲学的一种方式;第二,在资产阶级社会,工人不自觉地被资 

产阶级思想所侵蚀,其主体性被淹没于资产阶级思想中。彻底认识资本主义 

社会结构、工人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使主体性觉醒乃是当务之急;第三, 

西田哲学完全无视阶级利益,无法说明全体与个人的利害关系,只能是伦理 

主义。因为这是西田哲学把利害关系相对立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总括为 

全体的缘故;第四,献身不是为抽象的一般人的献身,而是为通过解放自己 

而达到解放全人类的特定阶级的献身。由此可以产生出马克思主义固有意义 

的人道主义义务感。 

     以梅本和松村为代表的关于伦理主体性的争论,促使主体性论朝着各个 

方向发展。高桑纯夫和真下信一与梅本站在同一立场上,主张存在主义的本 

体性。而甘粕介石、古在由重和小松摄郎等人从近似于松村的观点出发,对 

之展开批评。另有非马克思主义者清水几太郎、宫城音弥等站在第三者立场 

上,指出了主体性论的主观性和非科学性之缺陷,他们指责历史唯物主义犯 

了公式化的僵化错误,主张主体性的客观化、科学对象化。还有田中吉六、 

黑田宽一、三浦勉等人汲取了武谷三男的技术论思想,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 

度探讨主体性问题。他们强调认识论的基础是技术论,而技术实体的主体才 

是真正的社会主体。 

      “主体唯物论”问题的论战,大体到50年代初结束。这一论战对战后初 

期的日本思想界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从思想上把人们从战后虚无主义的精 

神状态中拯救出来,引导人们重新思考自我的价值,确立以人类解放为终极 

目标的主体性。其次,它从政治上为人们指明了战后民主主义建设的方向, 

促使人们自觉地彻底清除禁锢和扼杀人性的天皇制绝对专制体制,建立民主 

社会。第三,普及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并从哲学上深化了人的伦 

理价值、人的自由等理论问题,从而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但是,由于当时仅仅以报刊为论争的阵地,主体性论者立论过急且不够成熟, 

正统派唯物论者的驳论大多停留在原则性上,回避了问题的实质。而且争论 

双方对于问题本身的理论讨论也不够充分,因而留下了许多没有解决的问 

题。到50年代下半期,日本唯物论研究在批判斯大林的哲学思潮冲击下,开 

始转入低潮。“民科”于1957年解体。 


… Page 118…

                               六、印度哲学 



     印度现代哲学始于1947年的印度独立。它分为三股性质的思潮:封建哲 

学、资产阶级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封建哲学继承了中世纪印度的传统,严守僵死的形式主义的教条,宣传 

旧时代的哲学。资产阶级哲学目前占据着统治地位。它派别林立,特征各异。 

不过,它们在本质是相同的,即大都死守吠檀多主义的形式,吸取西方资产 

阶级哲学、心理学和科学的内容,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宗教与科学、 

印度哲学与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19世纪末已传入印度,在分析现代印 

度的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性质中运用和发展。这里,我们只限于资产阶级哲 

学的两位主要代表。 



                  1。“普遍和谐”哲学的探索者泰戈尔 



     罗·泰戈尔(1861—1941)出生于加尔各答一个望族家庭。早年留学英 

国。回国后,从事文学和社会活动,但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主张“普遍和 

谐”。其主要哲学著作有:《生命的亲证》、《论人格》、《创造的统一》、 

 《人的宗教》等。 

     ①神、人、自然。神、人、自然是泰戈尔哲学的三个主要范畴,神与人 

是借自然而相联的两极。 

     神。泰戈尔的宇宙观是吠檀多不二论。他认为宇宙的本原是一种绝对存 

在,称为“梵”、“世界意识”、“无限人格”、或“神”。在他看来,无 

限的神的出现是由于有限的不足。纯粹的有限象一垛遮住了远方的死墙,它 

的知识只是积累而不是启示,只有无限的神的知识才是启示。他认为,神是 

有限和无限、有形和无形、有属性和无属性、一与多的统一。它存在于时空、 

因果之中,又超越时空和因果;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又不为一切事物所限; 

它解释整个世界,“没有神,世界将是一片混乱”。泰戈尔还认为,神就在 

我们身边,人的生命就寓于对神的不懈追求之中。 

     人。泰戈尔指出,不仅人需要神,神也需要人,而且只有在人之中,才 

能见到神。他认为,人具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双重性。与此相联,“我” 

表现为自我的我和超越自我的我之双重性。自我的我受制于需求的规律,竭 

力同天地万物分离而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至尊性;超越自我的我力图摆脱需 

求的规律,追求无限人格而最终与“神”合一。泰戈尔哲学中的“人”就是 

这两个“双重性”的统一和结合。最高的快乐来自于人与神的合而为一。不 

过,泰戈尔并不以此来否认现实生活的价值,指出人生的快乐在于追求理想 

境界的“过程”,而不在于达到理想境界。 

     自然,泰戈尔认为,自然既同神相联系,又同人相联系,同神一样是真 

实的存在。他指出,科学、工业经济、英美国家都是不自然的、死的。在他 

看来,工业化把世界变成一堆由分子——原子——电子按物理、化学规律构 

成的死的东西,这是颠倒了世界,把底层当作了表层,以“社会”、“商业”、 

 “战争”等抽象的物淹没一切,淹没了美丽的大自然。 

     泰戈尔把世界区分的真实的“亲证”世界和不真实的“抽象”世界。前 

者是由人的感觉、情感所得的艺术世界,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世界,后 

者是由理智所得的科学世界,是借抽象概括和分析推理而构造出来的规律世 


… Page 119…

界。这种区分,表现出了泰戈尔对大自然的尊敬和热爱。 

     ②对立中的普遍和谐。泰戈尔认为,我、人类、自然万物都是“神的变 

体”,梵我合一,神人合一,人与自然合一,我与非我合一,因而神、人、 

自然彼此处于和谐之中。普遍和谐是宇宙万物的基本精神。这是泰戈尔论述 

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比如,他认为神具有人格,同时又具有非人格 

性的价值;认为存在一种运用科学和分析方法探求的自然的真理,又存在一 

种凭借直觉方法证悟的心灵的真理;认为信仰存在,但又不要让狂热的感情 

主义所束缚。总之,泰戈尔主张,本体就是把整体的均衡赋予一件事物各个 

组成部分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