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取政权”理论。 

     革命道路问题已在实践和理论上获得解决,但又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认识 

论的问题,诸如关于如何面对和分析事实,如何分析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如 

何做到主观指导的正确,如何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等等。而此时,随 

着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反映到革命队伍当中来, 

在党内和红军中形成了一股主观主义倾向。为了反对主观主义,用唯物主义 

认识论教育全党全军,毛泽东于1930年5月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 

     在文章一开头,毛泽东就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命题:“没 

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说,对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没有调查, 

不知底里,对问题发言就只能是瞎说一顿,不会有结论。“一切结论产生于 

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开头”。在毛泽东看来,从调查中获得结论 

是为了指导实践,解决问题。因而他又强调指出:“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他以自己的方式和朴实的语言论述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毛泽东深刻剖析了教条主义或本本主义,在剖析、批判中,提出了马克 


… Page 83…

思主义理论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原则。他认为,本本主义有几种表 

现形式,一是“唯上”,即唯上级领导机关的意见为准,而不管这意见是否 

符合客观现实,是否来自于实际调查后的思考,一味盲目执行;一是“唯书”, 

即唯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为准,而不管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写作著作时的具 

体历史条件,以及中国的实际情况,凡是上了“书”的都是绝对正确的”还 

有一种是唯领袖言论为准,而不管领袖人物的言论说于或写于何时、何地, 

是否正确,似乎只要是他们说的和写的,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毛泽东说, 

 “本本主义”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对它做了深刻的批评,最后强调指出:“我 

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 ‘先哲’,而是因 

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还指出, 

马克思主义决不是僵死的教条,它的强大的生命力正在于同实践的密切结 

合,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本本”的学习,必 

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反对本本主义》在总结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批判党内主观主义时, 

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共产党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 

化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该书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 

什么能够存在?》等四篇著作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3)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和正式创立 

     1937年,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时,国内的现实政治、思想文化 

战线及理论研究方面形成了如下态势: 

    现实政治方面经历了并正经历着重大变化。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经历了 

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战争,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并胜利到达陕北;另一 

方面,1931年“九·一八”事件和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之间的矛 

盾代替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上升为主要矛盾。面对这种形势,1935年的“瓦 

窑堡会议”讨论和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和平解决了 

西安事变,蒋介石被逼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1937年上半年初步形成。 

    理论研究方面,30年代为适应形势需要,李达、艾思奇等纷纷著书立说, 

阐述、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潮,促进了中 

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1935年《反对本本主义》问世,从理论上克服了 

党内教条主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标志 

着毛泽东哲学思想初步形成。 

     思想文化战线方面,国民党敌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声势浩大的发 

展,实行文化“围剿”,而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进行了“反围剿”,并在关于 

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和关于辩证法的论战中取得了胜利。马克思主义已深入人 

心。 

     中国共产党在上述三方面的工作其总的方向是一致的,但由于国民党反 

动派从中阻隔,三者没能相互结合起来。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就着手吸 

引、消化以往的经验,将三者结合起来。这是产生于中国革命实践的毛泽东 

哲学思想本质使然,也是为迎接即将开始的抗日战争所需。《实践论》(1937 

年7月)和《矛盾论》(1937年8月)就是这时的产物。 

    ①《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贡献。《实践论》综合30年代国内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成果,总结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通俗而深刻地阐述 

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首先论述了实践观。他指出,人类社会实践有三种主要形式,即 


… Page 84…

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阶级斗争,其中,生产实践最为基本,是决定其他一 

切活动的基础,是人类认识的基本来源。除生产活动外,在其它形式的社会 

实践中,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对人的认识发展影响深刻。他还指出,社会实 

践过程是指“物质生产过程”、“阶级斗争过程”和“科学实验过程”。毛 

泽东反复强调、阐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他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 

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没法解决的。 

总之,“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他还指出并阐述,认识真理性的标 

准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仍是实践。毛泽东的上 

述结论,是在对实际工作中的唯心论及脱离中国革命实践的教条主义的批评 

中作出的,其中,实践三形式之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首次出现。 

     毛泽东还论述了认识发展的辩证法及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他指出,认 

识过程中有两个阶段,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是属于事物之 

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则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 

通过科学的抽象而达到的对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两个 

阶段性质不同,但又不是相互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他还 

指出,认识过程中有两次飞跃,一是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当然, 

这需要条件,即“感性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 

觉)”(《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7页),并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 

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理”的改造制作,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二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唯有此,认识的真理性方可得到检验和证明,认识 

的目的方可实现。飞跃的基础仍是实践。 

     毛泽东认为,认识发展遵循一定规律,而其根本规律是:“通过实践而 

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 

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 

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 

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毛泽东 

选集》第1卷,第273页)这个概括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矛盾:实践和认识 

的相互作用;揭示了认识发展的特点:螺旋式上升即辩证的否定过程。 

     ② 《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贡献。《矛盾论》总结了中国革命 

的实践经验,系统而深刻地论证了对立统一学说,提出了著名的“矛盾精髓” 

观。 

     毛泽东认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贯穿整个人类认识过程的两种根本对 

立的宇宙观,其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形而上学用孤立、 

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从事物外部寻找事物发展的原因,只注重外因; 

辩证法则从事物的内部、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中寻找世界发展的原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