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致的真理。虽然不完全,究竟也是绝对真理的一部分,……所以,在内容
上来说,我们的真理始终是绝对的,凡真理,都有绝对的内容,相对的形式。”
(艾思奇:《大众哲学》,《艾思奇文集》第1卷,第197页)在他看来,
真理因其内容是绝对的,因其形式又是相对的,因而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
性,这种理解不太充分,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有些出入。
③辩证法思想。艾思奇认为,认识论和辩证法是一致的。认识论就是对
认识的历史运动之概括,辩证法则是这种认识的历史运动的运动法则。他着
重阐述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四对范畴。
对立统一规律。艾思奇指出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一个统一体,它不仅在
内部统一着各种有差别的部分,而且还统一着各种矛盾。他把这种统一叫做
矛盾的统一。他认为,矛盾的统一是事物变动的内部的动力。矛盾统一体内
部有两种倾向,一是反对自己的倾向,一是维持自己的倾向。矛盾统一体要
想维持自身,就不能不压制反对的倾向,否则自身就要被消灭,被打破。但
是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绝对的,两种倾向的斗争是永恒的,统一体内部时
有冲突发生,因而统一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在他看来,矛盾存在于自然事
物、社会事物和人类思想之中,三大领域内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唯矛盾学
说可予以最根本说明,故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原则。
质量互变规律。艾思奇指出:“世界上一切的变化,都是质和量的两种
变化交织成的,在一个时候,我们看见质的方面没有什么变化,然而量却在
那里变化着。在另一个时候,我们又看见质的突变,一种性质突然转化成另
… Page 79…
一种性质,这叫做 ‘飞跃’,也叫做‘连续性的中断’”(艾思奇:《大众
哲学》,《艾思奇文集》第1卷,第213页)。在他看来,量变是缓慢的,
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剧烈的。这种由量变开始的变化将引起质变,或
质变是从量变转移而成。他还指出,在新的质的基础上,即在新质之后还会
开始新的量变,此为从质变到量变,或量变是从质变转移而成。这种量变和
质变的相互转移,即是质量互变规律,为辩证法的第二条法则。
否定之否定规律。艾思奇认为,因矛盾斗争而引起的事物的前进发展,
是依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或正、反、合)的三个阶段行进的。
事物经过两次的否定,就把它所有的矛盾的双方都解决了。于是得到一个新
的矛盾统一体,在此基础上开始新的正反合的发展。他指出,这里的“否定”
不是消灭,而是在克服了旧事物主要性质基础上的保存,因而这里的“否定
之否定”不是循环和简单重复,而是螺旋式的前进上升。“这在动的逻辑上,
成了第三个定律,和以前的矛盾统一律质量互变律并行,称做否定之否定
律。” (艾思奇:《大众哲学》,《艾思奇文集》第1卷,第221—222页)
本质和现象。艾思奇指出,现象是事物表面上的变动不居的表现,本质
是贯串在这些现象根底里的比较固定不变的法则,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现象易于觉察,本质藏于现象背后,不易发现,故而第一,要精细地观察现
象,研究现象;第二,每种现象只表现本质的一方面,而非全部,要把各种
现象联系起来研究。艾思奇认为,唯有此,方可发现事物的本质,科学的任
务——通过现象揭示本质才得以完成。
形式和内容。艾思奇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包含
着事物的本质和现象的全部,它具有一定的形式。形式表现内容,为内容所
决定,其发展滞后于内容的变化。他指出,适当的形式能很好地表现内容,
并推动内容的发展,滞后于内容的形式则限制甚至束缚内容的发展。内容与
形式是矛盾的统一。而当内容本质向前发展,内容和形式就敌对地冲突起来,
形式成了内容发展的桎梏。“于是不能不打破旧形式,建立新形式”。他还
指出,打破旧形式,不能单单从形式入手,而应促进它与内容的矛盾,在新
旧内容的本质性地转化发展中,新形式出现,代替旧形式。这就是说,旧形
式的被打破、新形式的建立,都以内容及其内在的矛盾发展为基础。
必然性与偶然性。艾思奇认为:“一种情况在一件事物的变化里,不一
定是根本不可少,不一定可以规定出来,就是偶然性。反之,某种情形,对
于一件事物的变化根本不可少,而且能决定这件事物的变化,使它一定取某
种状态或依着某种法则变化,这就是必然性。” (艾思奇:《大众哲学》,
《艾思奇文集》第1卷,第271页)必然性根源于事物本身和事物的内部原
因,但偶然性也不能忽视,犹如外部原因对事物也往往有重要的影响。他还
指出,必然性贯穿在无数的偶然性中,并借着这无数的偶然性的存在而表现
出来,发现出来;偶然性以必然性为根底,无数的偶然性的集中,可形成一
种必然性的发展。这就是说,偶然背后有必然,偶然可以转化为必然,必然
以偶然为补充,借偶然而表现出来,二者是对立的统一。
可能性与现实性。艾思奇认为,可能性就是将来可以实现出来的意思,
现实性则是一种可能性已经实现出来的意思。他指出,可能性可以转化为现
实性,但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一方面要有客观事实上的良好条件,要遵
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进程和现实可能性,另一方面又要有主观的努力,要发挥
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实现可能性所必须的条件,否则,客观条
… Page 80…
件无论怎样好,还是不会有转化的成功。可能性与现实性既相互联系又相互
对立。
艾思奇强调指出,概念和范畴是思想反映世界的形式,它们包含各方面
的事实内容和事实矛盾,研究它们,就是要研究这其中的内容和矛盾。
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出,《大众哲学》全面、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
尽管其中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 学大众化,促
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并在其中占有一 席重要的地位。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结晶: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及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结晶无疑是毛泽东哲学思想,但它决非仅仅是
毛泽东个人的哲学思想,而是毛泽东及其战友们的哲学思想的结晶和概括。
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个人的哲学思想,而是马克思、
恩格斯及他们的战友、学生们的哲学的结晶和概括一样。马克思、恩格斯、
毛泽东是这两个哲学体系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阐明这两个体系时,我们的
主要注意力不得不集中在他们身上。
(1)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萌芽和产生
毛泽东 (1893—1976)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他的一生,
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理论上都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转变过程,如他自己所说:“我
这个人从前就有过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后来才接受的。”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82页)他的这种转变过程,以凝结的形式反
映着中国现代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
毛泽东自幼思想敏锐,酷爱读书,勤于思考。在中学时期,他广泛阅读
了大量西方著作,从中了解了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经济学说、哲
学学说和进化思想。在省立师范学校读书时,他阅读了陈独秀、胡适等人倡
导民主和科学的文章及李大钊的一些启蒙作品。经过消化和吸收,毛泽东抛
弃了早年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和唯心主义的佛教无我论、唯我论。但是,
这个时期,确切地说五四运动前夕,他没有接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什么
是宇宙的本原,是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