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认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下级阶段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的、新而高的阶
段,此新的阶段又由于新的对立面而转变为更新的阶段。第一次转变为否定,
第二次转变为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阶段重演了先行阶段的一定的特征和
性质,在外观上也好象回到了先行阶段。他指出,质量互变法则和否定之否
定法则为对立统一规律所包摄。
③对唯物史观的阐述。李达指出,唯物史观是社会的理论和社会的实践
的统一。社会的理论即对社会发展过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来自
于对现实生活的改造,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他还指出,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论纲,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部内容是对这个论纲的
说明。他认为,社会存在就是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过程及生活资料的生产中
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社会意识是人们各种精神生活的总和。社会存在决定社
会意识。他论述了人类历史的基本矛盾,指出生产力就是劳动力、劳动手段
及劳动对象的结合,生产关系就是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
系。两者不可分,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关系适应于一定的
生产力,生产力发展到特定阶段,就有特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指出经济
构造是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政治法律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建
立在基础之上并为基础所决定,但建筑对基础有反作用,认为反作用表现为
促进或延续和阻碍,前者表明建筑与基础相适应,后者表明建筑与基础发展
的倾向相矛盾,此时,经济的必然性“必须打开它的进路而前进”,即变革
基础,促进基础发展。
李达还论述了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国家理论、社会意识形态理论等。
李达《社会学大纲》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全面、
系统、科学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促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 Page 77…
并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2)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
30年代,掀起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高潮的另一位哲学家是艾思奇。
艾思奇 (1910—1966)早年留学日本,“九·一八”事变后回国。1932
年积极加入关于辩证法的论战,批判新康德主义者张东荪和托派叶青对辩证
法的歪曲。1934年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击蒋介石的唯生论与力行哲学。同
年,开始为《读书生活》撰写《哲学讲话》(即汇编而成的《大众哲学》),
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1935—1936年任《读书生活》杂志编辑。1937年到延
安,历任抗日军政大学教员,中央研究院研究人员,延安《解放日报》副总
编辑。他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宣传和教学工作,致力于把马克
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和群众化。《大众哲学》对广大青年起过启蒙作用,也集
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他主要哲学著作还有:《哲学与生活》、《实践与
理论》、《新哲学论集》、《抗战以来几种主要哲学思想评述》、《历史唯
物论·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主义纲要》等。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思想为时代要求所唤出。30年代中后期,广大人民群
众为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所吸引,为人类文明史上闻所未闻的伟大长
征所鼓舞,以空前的热情投入抗日救亡运动,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寻求救
国救民之真理。实践需要理论指导,理论也必须掌握群众。双重的需求促成
了《大众哲学》的问世。艾思奇列出24个标题,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
部原理,以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式的体裁,从广大群众所思所想,所做
所为的日常生活例子中,阐发深奥的哲学原理,使广大群众不用费很大力气
就能够理解、接受,真正做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化。《大众哲学》的
基本思想如下。
①唯物论。艾思奇认为,首先应该消除一种错误观念,即我们平常以为
哲学非常神秘。这种错误观点一是因为“观念论哲学者的混乱”,一是因为
我们亲近的机会太少。他提倡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消除哲学的神秘性。
艾思奇认为,哲学是人们对于世界的根本认识和根本态度,它研究最普
遍最一般的法则,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它涉及到世界上千
差万别的事物。艾思奇说,千差万别的事物可归结为两大类:“一部分是属
于我们自己的,例如我们的思想、感觉、意志、感情等等;一部分是属于我
们以外的,这就是天上地下以及周围的一切事物”(艾思奇:《大众哲学》,
《艾思奇文集》第1卷,第145页)。前一部分为主观的事物,后一部分为
客观的事物。他指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最根本问题。对此问题
的不同解决,可划分出哲学上两大阵营。把客观事物当作主观的幻影或当作
神灵的心意所产生,把主观事物当作最先和最高的存在,属于主观论。把客
观世界当作主观之外的独立存在且遵循自身的规律,主观由客观事物所产生
或派生,属于唯物论。他强调除此之外,世界上找不到第三类哲学。
艾思奇把唯物论正确地划分为唯物论、机械唯物论和新唯物论三阶段,
论述了它们的区别。唯物论承认物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物质自身运动;机
械唯物论承认物质的运动,但只是单单位置上和数量上的变化,而不是性质
上的变化。物质是僵死的,由外力推动方可运动。新唯物论即辩证唯物论,
承认事物的数量变化和性质变化,承认性质能够发展、进化,因而物质也能
够由低级的简单的状态发展为高级的状态,物质与运动密不可分。认为思想
或精神是物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为物质所派生。
… Page 78…
②认识论思想。艾思奇坚持唯物论的可知论,指出唯物论不仅承认物质
独立存在,而且认为物质本身可以认识。他举例说:“当我们说糖是甜的时
候,我们所认识到的这种感觉,在形式上固然是主观的,但在内容上,却不
能否认这是糖的本身的作用,不能否认我们已认识到了一种物质的客观的
性。” (艾思奇:《大众哲学》,《艾思奇文集》第1卷,第171页)这就
是说,认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却是客观的,是在主观和客观的统
一中实现的。
艾思奇把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阶段。他认为,“感觉器
官所摄取的表面影像,我们叫做感性的东西,由感觉 器官所得到的认识,
叫做 ‘感性认识’。”(同上,第173—174页) 感性认识不能了解事物
的统一和关联,“但是我们能了解它,我们能用我们的理解力去了解它。用
理解力去了解,这一种认识,我们叫做 ‘理性认识’”。(同上,第175—
176页)。他指出,感性中觉得是同一的,理性中偏偏看出了差别,感性中
觉得有差别的,理性中偏偏看出了同一。这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矛盾。
艾思奇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其真理性也是由实践来证实。实践一方面
纠正主观错误,一方面又使人们开始新的认识过程,认识过程就是由感性到
理性,由理性到实践,由实践再到新的认识的无限的、螺旋式的循环往复。
他坚持了实践观。
艾思奇还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他说,真理必须和客观事物一致,
不能由主观随意捏造出来,凡真理都得要有客观性。他区分了主观真理和客
观真理。主观真理就是把真理看成是主观的,这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客观
真理就是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能够反映出客观事物的真理。他主张真理还具
有绝对性和相对性,即存在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认为“我们把握到的真
理,因为它是不完全的,所以在形式上它是相对的。……又因为它是与客观
一致的真理。虽然不完全,究竟也是绝对真理的一部分,……所以,在内容
上来说,我们的真理始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