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绝之现状,遂愤然弃政从学,研读儒佛,以增进国民的道德为已任,终修成 

融贯百家之学,为一代儒师。 

     ①“心本体”论的世界观。熊十力指出,“本心”是绝对的全体,是一 

切事物的本体。“本心”“一名心,心者主宰义”,即“心”为万物实体, 

但不是万物,是万物之性;“本心”“二曰意,意者有定向义”,即“心” 

为万物之主者,然“渊然恒有定向”,“以此而立自我,虽万变而贞于一”; 

 “本心”“三曰识。……资乎官能以及了境者,是名感识,动而愈出,不倚 

官能,为公起筹度者,是名意识”(熊十力:《新唯识论》下卷)。作为“识” 

之“心”就是这种“意识”。“心”本无异体,之所以有心意识三名,乃“随 

义异故”。在他看来,“心”是不变的“自体”,它寓于万物之中,为万物 

的主宰和来源,却“不肯物化”,即它又超乎万物之上,万物则是它借以表 

现自己的“资具”。这是一种绝对的精神实体。他还指出,“夫本心即性”, 

就是说,虽然就形体而言,我与万物有别,但就本体而言,“万物与我同体, 

非别有所本”。心性本为一体。不唯如此,心境也本为一体。“境”就是一 

般人所说的客观对象。他认为,心和境是同一个整体的两个不同方面,根本 

无内外可分。人们之所以认为有客观独存的物质宇宙,“只是取境的心,惯 

于向外找东西的缘故”,是“妄臆”。这样,“心自体”论融入了“万物皆 

备于我”的主观性,“万物皆备于我”的主观主义具有了“客观精神”之“客 

观”性。“心”之主观吞并了客观。这是一种绝对的客观主义,却又充满了 

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②“反求实证”的直觉主义认识论。熊十力指出:“今造此论,为欲语 

诸究玄学者,令知一切物的本体,非是离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识所行境界, 

唯是反求实证相应故。”(熊十力:《新唯识论》)规定了其认识论的性质。 

     所谓“反求实证”,即求诸于“性智”。“性智者,即是真的自己的觉 

悟。” (熊十力《新唯识论》)它“虚灵无碍,圆满无缺,虽寂寞无形,而 

秩然众理已毕具,能为一切知识底根源的。” (熊十力:《新唯识论》)认 

识产生于对“本心”的直觉,“本心”也只能用直觉方可求得。他还认为, 

与性智相对立的是理智,也即量智。量智就是思量和推度。它常“迷以逐物, 


… Page 75…

而妄见有处。由此成习。而习之既成,则且潜伏不测之渊。常乘机现起,益 

以障碍性用而使其成为官能使用。”(《熊十力《新唯识论》)量智妄生外 

物,离开了本体。因此,他主张超脱万物,去掉“向外逐境”的“习心”, 

直面“本心”,直觉本体。 

     熊十力的认识论是一种“中西合壁”,既有陆王“心学”的成分,又有 

西方非理性主义的影子。这也是新儒家在认识论上的共同特点。 

     熊十力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他应形势所需,改造传统儒学,将之同西 

方新黑格尔主义、柏格森主义融贯起来,使之走向新儒学。然而,他这套直 

觉本体的观点,恐怕离他当初“弃政从学”的初衷相去甚远。 

     综观整个新儒学的发展,它有三个特点:第一、本体论上的客观主义倾 

向;第二、认识论中的直觉主义倾向。此两点又都借助于西方哲学而成;第 

三、它崛起于救国救民的文化运动之中,否定全盘西化,主张回复到中国传 

统文化,以求找到中国的出路,然而以失败告终。 



         4。30年代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进程的哲学家 



     30年代,阶级斗争尖锐复杂,哲学斗争频繁发生,关于唯物辩证法的论 

战,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时,也给中 

国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从理论深度上研究、宣传马克 

思主义哲学。应时代的呼唤,李达、艾思奇等一批资深哲学家著书立说,贡 

献出一批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哲学著作,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 

展进程。 

      (1)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阐述 

     李达 (1890—1966)早年留学日本,先习理科,后专攻马克思主义,成 

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回国后,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主编《共产 

党》月刊,1923年主编毛泽东创办的自修大学校刊《新时代》。在主编刊物 

时期,译介、出版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哥达 

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唯物史观解说》等。五四运动时期,参加 

了关于“社会主义问题”和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先驱者之一,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做出了卓越贡献。抗战时 

期,李达继续阐述、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毛泽东哲学思想。李达的主要哲 

学著作有:《现代社会学》、《社会学大纲》、《〈实践论〉解说》、《〈矛 

盾论〉解说》、《唯物辩证法大纲》等。 

     李达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社会学大纲》一书中。该书以史论相结合 

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历史观均作了全面阐述。 

     ①对唯物论的阐述。李达指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最高问 

题,并对此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他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千差万别的物 

质的物体,这些物体在其质的构造上各具有特殊性。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一 

极普遍的规定,即它们都是离开人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是人们感觉的源泉。 

他指出,唯物论把这种普遍的规定性称之为物质。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是第 

一性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 

     他还指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形式,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绝对不 

运动或绝对静止的物质,同离开了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存在的;时间空间 

也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形式,它们同物质一样是一种客观的实在,独立于意识 


… Page 76…

而存在,并能为意识所反映,形成时间空间概念。离开时间空间,物质和物 

质运动就不能说起。 

     在李达看来,独立于意外之外、在时间空间中无始无终的物质是辨证唯 

物论体系的出发点,物质决定意识之论断是其基础。 

     ②对辩证法的阐述。李达从原始时代人类的认识开始,分析了认识发展 

的全部历史过程,指出黑格尔创立了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哲学体系,该体系的 

最大成果是辩证法。他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 

精神界去探讨辩证法的根源,以头立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就是对黑格尔辩 

证法的改造和发挥,使颠倒了的辩证法再颠倒过来,以脚立地。他指出,马 

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法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始自1843年《黑格尔法 

哲学批判》,中经1844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1845年《神圣家族》,完成于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 

     李达阐述了辩证法的内容,指出一切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事 

物内在的矛盾性是其运动的源泉。他认为,对立物的统一即对立物的相互渗 

透和同一,对立物的斗争即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无斗争,便无运动、发展、 

生命和动力。同一或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是无条件 

的、永久的、绝对的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对立统一法则是辩证 

法的根本法则和核心。他还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事物的变化 

由量的变化而引起质的变化。量的变化以一定的质为基础而发生,并在质的 

规定性中发现它本身的界限,质的变化也由对象之量的变化的界限所限制。 

量的变化到一定阶段,就使特定的质发展到最后的界限,转变为别种质;他 

也认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下级阶段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的、新而高的阶 

段,此新的阶段又由于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