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适用于“一切存在和运动”的观点,认为辩证法只限于社会历史领域,不能
应用于自然界;还抛弃了黑格尔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受必然规律支配的观点。
综上所述,马尔库塞之所以重新解释黑格尔哲学及其同马克思主义的渊
源关系,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是理性主义,而理性主义的根本的意义
是它的批判性和否定性;旨在说明要保卫理性,就必须超越传统哲学,因为
其理性概念中隐藏着理性的脱离个体,成为统治力量的危险。于是,马尔库
塞宣称哲学已经终结,“社会批判理论”兴起。实质上,这一切是马尔库塞
等人借马克思之口,说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 Page 64…
三、中国哲学
1。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1)时代背景
中国原是一个封闭的、落后的封建王国。然而,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
世界市场的形成,要求把一切民族强行拉入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之中。于是,
西方资本主义以大炮轰开了中国封闭严实、铜墙铁壁般的国门,把中国纳入
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同时,也使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
社会性质的变化,意味着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在各种矛
盾的夹缝中生存的中国人民开始考虑自己的出路,力图改变这种国格遭侮
辱、人民遭蹂躏的状况。早有魏源、龚自珍,他们揭露封建社会,反对侵略,
主张改革;稍后有农民运动领袖洪秀全以实际行动同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者
作斗争,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的绝对平等的社会。然而,他们都失败了。他们在中国传统文
化中找不到中国的出路,之后,一批激进分子转向西方,寻求真理。如康有
为、严复。康有为主张变法维新,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大同世
界”;严复也主张效法西方,向国人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思
想,提出社会改良论思想。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享有“国父”之尊称的孙
中山也是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杰出代表,主张以“三民主义”救中国,然而,
他们也失败了。西方的理论和实践救不了中国。
正当人们被“中国出路何在”这一现实问题烧灼得痛苦不堪之际,俄国
爆发了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地主资产阶级
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给生活在资本主义统治和殖
民统治下、寻求本国出路而又不得其解的人民一个现实的、活生生的答案。
人们纷纷把眼光转向俄国,转向指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马克思主义。李大
钊、陈独秀就是中国最早向国人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代表。
(2)李大钊陈独秀对唯物史观的传播和宣传
①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传播。李大钊 (1889—1927)是中国传播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先驱者。1918年冬,他在北京大学组织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
研究组织——马克思研究会,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1919年5月,他在轮
值主编 《新青年》时编辑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同时,《晨报》
副刊在他的具体帮助下,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1920年3月,他又领
导组织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翻译和
出版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同年,他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等
五所院校,分别讲授“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史学思想
史”等课程,向学生宣传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思想。李大钊的主要哲学著作
有:《青春》、《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物质
变动与道德变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唯物史
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等。
李大钊在理论上对唯物史观的传播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李大钊从社会基本矛盾入手,通过对社会形态的剖析,阐发了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并以此理论分析中国的现实。
李大钊说:“基础是经济的构造,即经济关系,马氏称之为物质的或人类的
… Page 65…
社会存在。上层是法制、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马氏称之为观念的形
态,或人类的意识。……上层的变革,全靠经济基础的变动,故历史非从经
济关系上说明不可。” (《李大钊选集》,第293页)他还说:“人类社会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的构造。这是社会的基础构造。一切社会上
政治的、法制的、伦理的、哲学的,简单说,凡是精神上的构造,都是随着
经济的构造变化而变化。”(《李大钊选集》,第185—186页)而基础构造
的变动的最高动因是生产力。李大钊指出,生产一有变动,社会组织必随着
变动。尽管社会组织最初是适合生产力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但当它不适合
生产力发展时,就会同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生产力发生冲突,这就是社会
革命。
李大钊以此理论简要分析了中国社会。他说,中国传统的基础结构是封
建的农业经济和大家庭制度,与此相适应的上层政治思想是孔子学说。而现
在经济上产生了变动,形成了现代的经济组织,孔子学说就不能适应现代社
会,必为“‘劳工神圣’的新伦理”所代替。
这一切说明,李大钊已经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李大钊非常重视阶级斗争,揭示阶级的实质、作用及消灭的途径。
李大钊坚信“从来的历史,都是阶级竞争的历史”。他认为,阶级就是“经
济上利害相反的阶级”,就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而划分的各个社会
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
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他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说:“社会组织固然可以
说是随着生产力的变动而变动,但是社会组织的改造,必须假手于其社会内
的多数人”,“阶级竞争,是改造社会组织的手段”(《李大钊选集》,第
223页)。他还明确指出阶级存在的历史性,认为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时
候,最后的阶级斗争,就会成为改造社会消灭阶级的最后手段,也是阶级社
会自灭的“途辙”。不难看出,李大钊对阶级及阶级斗争的论述也是以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的基础来进行的。
第三,李大钊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他指出:“有些人误解了唯物
史观,认为社会的进步只靠物质上自然的变动,勿须人类的活动,而坐待新
境遇的到来。……这是大错特错。唯物史观及于人生的影响乃适居其反。”
(《李大钊选集》,第339页)他认为,在唯物史观看来,人类的历史乃人
在社会上的历史,是人类的社会生活史。因此,社会上的一切活动和变迁全
为人力所造。李大钊在强调人力的同时亦反对英雄史观。他认为,我们过去
的历史都是靠我们本身具有的人力创造出来的,不是伟人圣人给我们造的,
也不是上帝赐予我们的,将来的历史亦还是如此。李大钊的群众观点彻底贯
彻了唯物史观中的群众史观。
李大钊在实践和理论上为传播唯物史观所做的努力,为开拓中国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新时代,奠定了最初的科学基础。
②陈独秀对唯物史观的传播。陈独秀(1880—1942)早年留学日本,1916
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同李大钊共同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
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12月,为《新青年》杂志撰写《本志宣言》,确
定了本志宣传社会主义的方向。1920年发起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
年与其他同志一起创立中国共产党,当选为第一任总书记。他同李大钊相互
配合,在南方大力宣传、传播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