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辩证法实质。
卢卡奇最先提出并阐述了“总体性”概念。卢卡奇认为“总体性”范畴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占据着中心地位,它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整体优于部
分。他说,马克思主义是方法而非教条,它历来把社会视为一个具有“总体
性”的总体。总体不是由事实堆积而成,相反,事实只有通过它们与总体的
联系方可得到阐述。总体必须先于事实,总体与事实相比具有逻辑上的优先
性。第二、他认为,总体应该理解为动的现实,它包括一定的趋向、方向及
其结果,是现状、过去和未来的统一,而不是一种在特定的时间内包括现实
的一切细节的事态。卢卡奇的这种规定是在总体性的名义下夸大主体性,在
反对关于历史过程的自然主义或实证主义观点时陷入了另一个极端。
柯尔施没有直接了当地提出并论证“总体性”原则,但在其《马克思主
义和哲学》一书中贯穿了该原则,并把它作为辩证法的根本原则。他认为,
总体性原则其体现为把思想批判和实践批判作为统一的历史总体来看待,指
出任何革命只有在实践运动中推翻整个现存社会和它的经济基础,在理论上
取消或废除其意识形态时,方算结束,任何割裂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的行为
都是危险的。据此,柯尔施提出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主张用思想行动推翻
资产阶级的精神结构,为无产阶级革命作准备。柯尔施通过对总体性原则的
阐述突出了意识形态批判。
葛兰西也坚持总体性原则,对总体性作了具有自己哲学特色的规定。他
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以实践为核心的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
或“实践一元论”。所谓“实践一元论”就是把实践理解为物质与精神、人
与自然的“对立同一性”,就是把物质、自然及精神、意识等要素统一于实
践之中。他指出实践就是一个总体,它内含了理论要素,而理论活动构成了
实践的先导和决定性环节。葛兰西把理论活动同文化现象相联系,而人民群
众即实践的主体的革命觉悟取决于文化的影响,所以,他又指出实践的核心
内容就是实行一场文化革命。葛兰西对总体性的把握同卢卡奇、柯尔施一样
有失偏颇。
②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卢卡奇指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辩证法,
是一种社会历史的辩证法。不存在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就是
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他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黑格尔思想的逻辑延伸。在
黑格尔那里,主客体在绝对观念的自我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达到同一,但
其主体只限于思辨的逻辑领域。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找
… Page 58…
到了真实的主体,这就是社会阶级,确切地说是无产阶级。在他看来,总体
性原则既包含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又意味着总体性范畴制约着主客体。“在
现代社会中,只有阶级才能表达这种总体性的观点。” (卢卡奇:《历史与
阶级意识》,第28页)只有对社会进行总体性的认识,才有可能进行社会改
造,而辩证法是社会现实中的革命因素,革命的承担者是无产阶级。因而主
体只能是无产阶级。他进而指出,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是主客体的同一,是
在阶级意识中完成的。他说,在封建社会,人的社会关系还主要是自然关系,
人不可能从总体上把握“作为人的实在”;资产阶级实现了社会化的过程,
人成了本来意义上的社会存在物,社会变成了人的现实,因此,只有在资本
主义制度下,才有可能认识社会是现实。可资产阶级因其特殊的阶级利益,
无法克服“物化”现象来把握社会总体,只有无产阶级因其利益与全人类利
益相吻合,能够克服“物化”现象,由对自身状况的无意识发展到自觉的意
识,正是在这种自觉的意识中,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不单是生产过程中的“客
体”,也是主体。主客体达到同一。
卢卡奇声称,主客体的同一的目的在于认识“物化”,消除“物化”。
他通过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提出“物化”思想。他认为,商品拜物教现象
是“我们这个时代即现代资本主义时代特有的问题”,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下生产过程的结果。卢卡奇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不仅造成生产客体的分裂,
而且必然造成生产主体的分裂,其中存在着一种逐步清除工人的特性、人性
和个人性格的倾向。具体地讲,卢卡奇认为,在劳动中,一方面,工人的劳
动力被对象化为同他总的人格相反的东西,被作为商品出卖,每当此时,即
他自己的存在被作为一个孤立的部分并坠入异化的系统中时,人格只能袖手
旁观;另一方面,生产过程被机械地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同时,机械化也
把工人分裂成孤立的、抽象的原子,他们的工作不再把它们直接地有机地组
合在一起,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联系遭到破坏。卢卡奇说,这种主体与客体的
分裂,主体、客体自身的分裂,阻碍人们对世界的总体性认识,此“现象”
就是“物化”。因此,要消除物化,必须实现主客体的同一。
③柯尔施的“复苏”马克思主义的尝试。柯尔施指出,第二国际的马克
思主义理论家简单地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中的哲学问题,他们这种“在马克思
主义和哲学之间关系上的纯粹否定的观点……都是起于对历史和逻辑非常肤
浅和不完整的分析。” (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正文第5页)为
此,“复苏”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是考察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考察的原
则是特定时期的“思想运动”和同时代的“革命运动”之间的联系。他认为,
德国唯心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表现,马克思主义体系是无产阶级
革命运动的理论表现,二者只是所反映的革命运动的性质不同而已。当德国
资产阶级不再革命而为无产阶级革命代替时,唯心主义就衰落了,马克思主
义哲学随之兴起。因此,唯心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在精神上和历史上 (即
意识形态上)彼此处于联系之中,即19世纪40年代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终结,
勿宁说只是经历了一个深刻的有意义的特征的转化,转变成了一种新的科
学,这种科学以后便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般表现而出现在观念的历史
上,它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40年代发现和论述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
样,柯尔施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看作是无产阶级——革命主体的观念的产
物。
柯尔施以辩证法来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把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
… Page 59…
段始于1843年前后,与观念历史中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相对应,结束于
1848年革命,对应于《共产党宣言》。在这个阶段,它是一种把社会发展当
成一个活的总体来理解和实践的理论;第二阶段始于1848年6月巴黎无产阶
级战斗的失败,结束于19世纪末,在这个阶段,庸俗唯物主义是它的表现形
式。庸俗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弄得支离破碎,把它割裂成孤立自发的
各个分支,变成教条的、实证主义的、形而上学的纯理论,从而导致了它的
危机,使它丧失了革命性;第三阶段始于本世纪初到写作《马克思主义和哲
学》之时,并将延续到未定的将来。鉴于前两个阶段的情形,在这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重新把握历史总体,包括无产阶级实践,解决在意识形
态领域里进行革命的理论根据问题。
柯尔施在“复苏”马克思主义过程中,还提出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依
据“考察原则”,意识形态不能简单被看作经济因素的附属物,而应被看作
同社会中的物质因素一样的现实。同理,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关系,是同反
映它们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联系的,没有这些意识形态,它就不能生存下
来。因此,无产阶级必须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就象马克思毕业所
做的那样,通过哲学领域的批判,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