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义、存在主义的精神解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出现了“黑格尔主义马克思
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一是按
照新实证主义、结构主义的精神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出现了“新实证主
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和目的是,企图把马克思主义同现代西方哲学的
一些流派结合起来,“重建”马克思主义,以“重建”的“新哲学”来分析
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与列宁主义相对立的见解。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时刻,是1968年5月发生在
法国的“五月风暴”。它被激进的青年学生和工人奉为圣经,当作反对资本
主义制度的思想武器,推到了思想战线的前台,而其中最大的一个流派,则
是法兰克福学派。该学派的名称源于德国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城的“社会研究
所”。早在1923年,法兰克福城内一些富裕的客商投资成立了社会研究所,
第一任所长是格律恩(1861—1940),一个属于“奥地利马克思主义”传统
的历史学家。1911年创办《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文库》杂志。他的宗旨是
社会研究所应成为“西方和东方的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联络点”,他采取的方
针是“兼收并蓄”。成员中既有共产党员,又有社会民主党员;选中发表的
文章既有属于第二国际传统的伯恩施坦等人的,有属于第三国际传统的李亚
山诺夫等人的,又有受到共产国际批判但也同伯恩施坦对立的卢卡奇、柯尔
施等人的,还有马克思、恩格斯的。这样,格律恩主持的社会研究所,虽然
同各党各派均有联系,倾向性复杂,但乃是一个研究社会主义工人运动和马
克思主义的学术中心。格律恩退休后,霍克海默接任所长。“法兰克福学派”
诞生。
霍克海默接任之时,正值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希特勒法西
斯主义加速夺权之时,他深感有必要重视社会哲学,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研究
资本主义社会现状及其意识形态,重新确立社会研究所的方向。1930年,他
做了题为 《社会哲学的现状和社会研究所的任务》的就职演说,贯彻了上述
思想。1932年,他在为《社会研究杂志》创刊号所写的前言中,又把社会哲
学的任务具体规定为:在研究历史和现状的过程中,把哲学理论和经济理论
结合起来,用以研究社会和个人问题;把经验上的研究统一到社会哲学中去,
开创一种“新型理论”——“社会批判理论”。这个时期,社会研究所的成
员除霍克海默外,有后来成为该学派著名代表的马尔库塞、阿多尔诺等,社
会研究所的任务是致力发展“社会批判理论”,对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哲
学思潮及其代表人物进行评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名称由此而来。随着希
特勒在德国的得势,社会研究所经由荷兰、瑞士、法国,最后建址于美国。
1949—1950年又迁返回德国,而马尔库塞继续留在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进
行研究和教学。此后,法兰克福学派主要在美德两国展开活动。六十年代以
… Page 56…
后,法兰克福学派超出学术圈子,走向更广阔的领域。到第二代时,该学派
解体。
(2)开西方马克思主义先河的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
在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了理论上的混乱。欧洲工人运动失败之时,卢卡奇、
柯尔施、葛兰西经过苦苦思索后认为,革命失败不在客观条件的不成熟,而
在于主观条件的不具备,即无产阶级“阶级意识”不成熟,主要表现为第二
国际理论家庸俗化了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于是,他们主张“重建”马克思
主义,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河。
卢卡奇 (1885—1971)出生于布达佩斯。毕业于匈牙利大学,三度去德
国随席美尔、韦伯、李凯尔特和文德尔班等人学习。因1923年发表的《历史
与阶级意识》一书及1928年为准备次年召开的匈牙利代表大会起草的“勃鲁
姆纲领”遭到共产国际批判后,退出积极的政治活动。1930—1945年侨居莫
斯科,在莫斯科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从事研究。卢卡奇一生政治色彩和理论
倾向很不相同,但他因1923年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被推为“西方马克
思主义”的创始人,是毫无疑问的。他的主要哲学著作还有:《青年黑格尔》、
《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理性的毁灭》、《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等。
柯尔施(1886—1961)出生于德国托斯泰特。1910年获耶拿大学法学博
士学位。1912年去英国伦敦进一步研究法学。1920年参加德国共产党,曾任
党的理论刊物《国际》的主编。1923年《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出版,在
共产国际和世界哲学界引起巨大轰动,也因此被指责为修正主义,同时成为
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其主要著作还有:《唯物主义历史观:同卡
尔·考茨基的争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主要原则:一个重新表述》、《卡
尔·马克思》等。
葛兰西(1891—1937)出生于意大利撒丁尼亚岛。1911—1914年在都灵
大学读书期间加入意大利社会党。1921年与陶里亚蒂共同创建意大利共产
党,后任该党总书记。1928年被法西斯分子判刑,在狱中写成了七卷本的《狱
中札记》,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政治思想,使其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先驱。1937年获释出狱后数日即逝世。
三者经历不同,思想也不尽相同,但作为同一个学派的创立者和先驱人
物,他们在基本主张方面是相同的。
①“重建”的总框架及“总体性”原则。如前所述,卢卡奇等人是针对
伯恩施坦等人的错误观点而提出“重建”马克思主义的主张的。伯恩施坦等
人把历史主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驱逐出去,把社会历史的发展曲解为机械
的单一的决定论,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视为黑格尔辩证法的残余因素,从
而根本无视历史辩证法。于是,卢卡奇等人把研究重心转向“社会—历史过
程的总体”,以图恢复马克思的“总体性”观点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主
体的地位,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理论,强调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
践的统一。这就是卢卡奇等人“重建”的总框架,也是其“重建”的基本原
则。
首先,卢卡奇等人追溯马克思思想理论的渊源,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黑格
尔思想的逻辑继续,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实质。他们企图借
助黑格尔辩证法,“重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认为,马克思的
辩证法是关于社会历史的“总体”辩证法。“总体”是社会历史的总体,自
然是社会化、人化的自然,作为社会范畴包括在“总体”之中;“总体性”
… Page 57…
原则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最高原则,其实质为无产阶级运动中理论与实践的统
一。唯有坚持此原则,方可说明社会历史的现实过程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
运动。在他们看来,辩证法是相对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言的,而在这种关
系中,主体支配着客体。因此,马克思的辩证法实际蕴涵于历史主体的活动
中,是主体的辩证法,实践的辩证法。其三、他们认为可以运用无产阶级辩
证法全面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自身的历史使命,为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主观
条件即“阶级意识”(卢卡奇);可以确认社会意识的现实性,批判资本主
义社会的“精神结构”(柯尔施);可以分析新形势,充分认识各国的具体
革命实践的特点,进行文化革命(葛兰西)。总之,他们主张马克思的辩证
法是革命的辩证法,其主体是无产阶级。
其次,卢卡奇等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总体性”原则。他们认
为“总体性”原则是他们“重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体现了马克思历
史辩证法实质。
卢卡奇最先提出并阐述了“总体性”概念。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