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者说,事物,在它被认知的这一方面,就是观念。” (培里:《现代哲学 

倾向》,第300—301页)这就是“内在独立说”的经典表述。它是说,一方 

面虽然事物可以进入心灵而具有了内容的身分,变成了观念,但事物仍是独 

立的,事物的存在并依赖于这个身分。另一方面事物之所以一旦进入心灵就 

具有了内容的身分,是因为事物被认知时,事物自身便进入了一种关系,这 

种关系把事物构成了心灵的观念或内容。上述两个方面,培里分别称为“独 

立性”学说和“内在性”学说。“独立性”学说和“内在性”学说得以成立 

并协同一致,其根据是“中性实体”说。 

     ④新实在论者间的分歧。蒙塔古等六人小组关于新实在论的基本主张是 

一致的,在认识论的主要问题上也是一致的,如上述的“直接呈现”说和“内 

在独立”说。但这些并不能掩盖因蒙塔古的“直接呈现”说而引起的纷争。 

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关于意识的本性;一是关于错觉和幻觉的 

对象的地位。 

     在关于意识的性质问题上,培里和霍尔特认为,个体对客体的认识就是 

个体对客体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对此,蒙塔古明确加以反对。他说,个 

体对客体的反应必定是组成该有机体的某些或所有物质分子的一种运动,而 

运动必定发生于空间之中并有确定的方向。这种运动既不能指向客体,除非 

客体是一个与有机体的运动同时发生的空间事件,也不能构成个体对客体的 


… Page 24…

 “意识”,不能解释观念、心灵或过去和未来的事件。意识要求其每一阶段 

或瞬间的横切面与后一阶段或瞬间的横切面之间的连续性,而运动体现的却 

是它们的逝去和中断。这是运动的致命弱点,也是“特殊反应”观点不能成 

立的根本原由。蒙塔古称这种观点为“行为主义”或“新唯物主义”。与此 

相反,蒙塔古提出了“自我超越的蕴涵关系”说。他说,有机体外的事物能 

够在我们的脑中引起反应,但这种反应决不是培里所坚持的作为有机体的运 

动和行为的“特殊反应”,它是脑的状态的“自我超越的蕴涵关系”,这种 

特殊的自我超越的东西使个体与或者在时空中,或者根本不在时空中的客体 

发生一定的关系。 

     这两种观点都没有正确解决意识的性质的问题。一种是把人的认识、意 

识降低到动物的本能活动水平,一种以“自我超越的蕴涵关系”神秘概念模 

糊问题。 

     在关于错觉、幻觉问题上,争论较前一个问题复杂。争论的起因是:在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类状况,一根直的棍子插入水中,看起来是弯 

的;两条平行的铁轨远看起来是聚合在一起的;一朵本是红色或绿色的花朵, 

在色盲看来却是白色的或灰色的。按照“直接呈现”说关于认识是客观直接 

呈现于意识之中的观点,上述两种相反的认识都应是对的,但这就抹煞了是 

非真假的区分;如果承认其中一种意识是虚假的、错误的,那它们的对象是 

否也是客观的独立存在。这是一个冲击着新实在论基本原则的难题,蒙塔古、 

霍尔特等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解答。 

     霍尔特对这一难题的解答是对“存在”与“实在”作了区别。他认为, 

实在的事物和非实在的事物都可以被感知,实在的客观性毫无置疑。但非实 

在的并不排斥客观性,并非就是主观的,它也是存在的。因此,错觉、幻觉 

的东西虽然不是实在,但也不是由意识所造成的歪曲,它们是存在的,并且, 

正是这些存在着的非实在造成了错觉、幻觉,构成了错觉、幻觉的内容。 

     然而,蒙塔古不同意霍尔特的解答。蒙塔古提出“现存的”和“潜存的” 

两概念以区别真实的、实在的和虚假的、非实在的。真实的对象是现存的, 

虚假的对象是潜存的。错觉、幻觉的对象是非实在的、客观潜存的,但不是 

客观现存的。错误的认识不是来自于它的对象——非实在的东西,而是来自 

于我们的主观判断和感知、概念的选择行动,一言以蔽之,是个人主观方面 

的因素——“个人观察上的误差”造成了错误的认识。蒙塔古还指出,真实 

的感知对象和虚假的感知对象之间不存在对称关系,我们可以用真实的感知 

对象解释虚假的感知对象,反之则不然。忽视了这种非对称关系,就会在错 

觉、幻觉问题上陷入混乱。蒙塔古认为霍尔特的混乱正出于此,并把霍尔特 

的观点称为“泛客观主义”、“泛物理主义”。 

     不难看出,无论是蒙塔古还是霍尔特都未解决意识的本性和幻觉、错觉 

的对象的地位问题。实际上,这两个问题不单纯是认识论问题,它们关系到 

哲学的根本问题,而新实在论不可能冒推翻自己的基本哲学主张之危险。正 

因为这些问题牵涉哲学之根本,他们的分歧才导致了美国新实在论流派的瓦 

解。 

      (4)新实在论的变形物:美国批判实在论者桑塔亚那 

     从对美国新实在论,尤其是其认识论的批判中脱颖而出的是批判实在 

论,其创始人是桑塔亚那等七人小组,他们于1920年推出了一本题为《批判 

实在论论文集》的书,阐述了他们批判实在论的基本主张,这也是他们共同 


… Page 25…

的观点,在产生上,它与新实在论几乎是相同的。 

     桑塔亚那(1863—1952)出生于西班牙,成长于美国。1886年从哈佛大 

学毕业后赴德学习,回美国后获博士学位,留哈佛任教。1912年后,辗转于 

西班牙、美国、法国。1925年定居于罗马。其主要著作有:《美感》(1896)、 

 《理性生活》(1905—1906)、《批判实在论论文集》(1920)、《怀疑论 

与动物性信仰》(1923)、《存在诸领域》(1927—1940)。 

     桑塔亚那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桑塔亚 

那把哲学看作是描述高级精神的心理学,体现于前两部著作中;第二阶段, 

桑塔亚那批判新实在论认识论,力图建立关于“存在”的思辩体系,体现于 

后三部著作这中。 

     ①哲学乃描绘高级精神的心理学。在 《美感》中,桑塔亚那把美学理论 

仅仅规定为一种心理探讨,认为进行这种探讨的材料是作为“精神现象以及 

心理演变的产物”的审美判断,由此他构想了一套价值理论:价值标准就是 

通过各种行为获得的享受或快乐;消极的价值关涉于道德,审美价值却离不 

开积极的享受。否认美是社会实践和历史实践的产物。 

     在《理性生活》中,桑塔亚那认为理性既非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思 

维方式,也不是作为客观辩证法的反映的主观辩证运动,而是“本能与观念 

作用的结合”,本质上是不合理的。因而 《理性生活》中关于宗教、道德、 

科学、社会诸问题的论述带有较浓的非理性和宗教色彩。桑塔亚那还竭力美 

化宗教,认为“宗教和诗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宗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 

准则,是人类最大幸福的源泉。宗教与科学在本质上也无甚大差别,两者都 

是“语言”(符号)和神话,不同的是,科学符号显得方便、实用。至于道 

德,也脱离不了同宗教的关系。他把道德区分为“合理的”、“前合理的” 

和“后合理的”。“合理的”同“真正的善”有关,而“真正的善”是真正 

表达人们本性中某些重要倾向的东西。“前合理的”和“后合理的”,一是 

指向没有反省的原始冲动,一是指向放弃合理秩序后对某些超世俗理想的追 

求。 

     ②对新实在论认识的批判。桑塔亚那等批判实在论者指出,新实在论者 

的“直接呈现”说把存在和意识等同,必然混淆真实与虚假、真理和谬误之 

别,导致与常识经验的矛盾,陷入困境。尽管他们为摆脱困境,对意识的本 

性和错觉、幻觉的对象的地位各抒己见,但结果只是更大的混乱。桑塔亚那 

等人强调认识对象和意识状态间的区别,强调认识的对象是客体自身,它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