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彬初听此话,觉得近乎荒唐。然而曹彬毕竟是曹彬,他立即猜想到,赵光义命几万大军凿池练习水战,不过是个托词罢了,他的用心,很可能是想把全国最精锐的这支禁军安放在眼皮底下,以稳定京城的局面。看来这位新皇帝,要比先帝赵匡胤更有心机!
“陛下远虑非臣等所及!”曹彬深深赞许道。“臣这就差人前往河东,命潘美将军速速回京。”
“不用了,朕昨天已经派人去了。”
曹彬心中又是一惊:莫非是新皇帝对自己产生了疑心?他脑子飞速地旋转,仔仔细细地搜索自己这几天来有没有得罪新皇帝之处。尽管自己素来小心翼翼,但毕竟威权太重,新皇帝有所猜疑也是正常的事。他当机立断,立即请求道:
“陛下,臣早有一事要奏。”
“说说看。”
“眼下海内未宁,尚在用兵频频之际。臣身为枢密使,又兼禁军总帅,身边缺少得力的助手,时时感到力不从心。臣请推荐一人担任枢密承旨,祈请陛下恩准。”
赵光义的目光一直注视在曹彬脸上,半晌才“嗯”了一声。他何尝不知道曹彬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在这个当口,他倒真想听听曹彬想推荐谁进枢密院,因为通过这个人选,他就能判断出这位总揽兵权的关键人物对自己这个新皇帝究竟持什么样的态度。
“开封府判官柴禹锡。”
赵光义暗舒了一口气,随后不无赞叹地说道:“曹枢密举荐的人一定错不了,朕岂能不准奏!”
“谢陛下!”
这些天赵光义一直摸不透曹彬的心思,直到这时,他才算对此人有了点把握:柴禹锡不是曹彬的部下,他一直待在晋王府,在外人眼里,柴禹锡无疑是自己的亲信。如今曹彬推举他,分明是在表明愿意合作的态度。这就太好了,只要曹彬能与自己同心,天下大势就定了一半。想到这里,他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微笑。
“新朝就要有新气象。曹枢密深体朕意,朕甚感欣慰。”赵光义再次向曹彬示意。顿了片刻,又问沈伦和卢多逊:“中书门下事务繁冗,不知两位丞相有没有考虑人事上的变更?”
沈伦应声奏道:“臣愿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绝不敢以烦劳为辞!”
卢多逊心中冷笑,暗暗骂道:“傻老头儿!”他早听出了赵光义的弦外之音,而且猜想赵光义十有七八要重新起用老丞相赵普,因为他这个皇帝的宝位,是赵普一手把他扶上去的,如果真的如此,就算是触犯天颜,也要拼尽全力加以阻止!
“陛下为臣等考虑,臣等能不感激涕零!”卢多逊先上了句好听的,紧接着把话岔开。“中书堂后五房孔目官久病,不能应付日常行走,臣意推举贤王府里的赵白为中书省干当官。此人做事还算精细,臣已考察多时。望陛下准奏。”
“卢参政既然觉得顺心,朕当然不会阻拦,就依参政的推举吧。不过这赵白是廷美府上的信臣,廷美舍不舍得把他交给你,就要看你的面子了!”赵光义说得很轻松。“朕还想用
一个人,也想听听几位辅相的意见。”
卢多逊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翰林学士承旨李昉居官已久,数年来勤勤恳恳,在百官中威望素重,又深得太祖皇帝的信任。朕打算把他从学士院调出来,任为参知政事。”
“陛下知人善任,臣以为此人可以当此大任!”沈伦马上表态。
卢多逊绷紧的心轻缓下来:赵光义没有提及赵普的名字,这就好。不过他一时猜不透赵光义为什么要起用李昉,眼珠转了转,说道:
“陛下,李昉乃我朝不可多得的大学士,臣恐怕让他到中书任职,有些扬短避长,还望陛下三思。”
“朕明白你的意思。”赵光义不温不火地说道。“眼下朕还不想让李昉彻底脱离翰林院。不过自唐朝以来,翰林承旨积劳而迁,已经成为定局,你卢参政不也是从翰林院跻身辅相的吗?朕只是在大胆起用新进之士的同时,不想让老臣们有所怨望,故而要给李昉一个名分。朕可以给各位爱卿交个底:百官万民把朕推到了这个位置上,朕就要做一个文治武功的好皇帝。既然以太平兴国为年号,岂能没有一点彰显文治的举措?所以朕才想到这个人,一是让中书省里增加点儿文气,二是想让他主持修纂几部大著作。自古以来,举凡太平盛世,都要修纂图书典籍嘛。至于政务之事,李昉当然要列名于卢参政之下,让他好好地向你请教。”
对于李昉,卢多逊并不觉得是什么威胁。既然赵光义没提赵普,他也不想因为这么个老儒生得罪新皇上。再说赵光义明确表示让李昉居位于自己之下,又让他负责修纂图籍,也就欣然承命,不再说话。
晌午已过,政事议得差不多了,几个人告辞要走,赵光义特地把卢多逊留住。
“卢爱卿,你也是翰林承旨出身,有的是学问。先皇帝朝,你不是还主持修过一部《开宝舆地志》吗?朕如今打算多修几部传世大书,你且说说看,哪些文章最能显扬文治?”
卢多逊一听赵光义要“多修几部大书”,心里暗自高兴,修的越多越好,让李昉那个呆儒生忙死吧!他立即答道:
“陛下的雄图远谋又在高祖皇帝之上,我大宋必将绵延万世!臣愚以为,首先应当把前朝文士的诗赋辞章汇为一编,精加校雠,使之流传万古。臣方才也在想这件事,还为此书取了个名字,叫做《文苑英华》,不知陛下满意否?”
“《文苑英华》?”赵光义细细品咂了一会儿。“好倒是好,不过朕想,这么大的书,最好能带上‘太平’两个字,使后人都知道此举是朕在太平兴国年间做的一件大事,岂不更美?”
“陛下不是想多编几部书吗?其他几部,完全可以冠以‘太平’二字嘛。以臣所见御书,前朝艺文,该分类而编的内容太多了,譬如历代的典章名物,汇编为一部《太平事迹》,历代的奇闻轶事,汇编为一部《太平广记》……”
“好好好!”赵光义打断卢多逊的话,兴奋地站起来。“怪不得先皇帝对卢爱卿赞不绝口,说起典籍来如数家珍!”
卢多逊却不以为然,因为赵光义赞赏的是他的文才,而他真正想要的却是政柄。他不失时机地又进言道:
“陛下注意到刚才沈丞相出去时的样子了吗?”
“怎么了?”赵光义的确没有在意。
“沈丞相在蜀中打仗时患了风痹,近一两年又染上了喘疾。方才起身时,差一点栽倒。臣每每见到沈丞相忍受病痛尽心王事,总感到有些心酸。”说到这里,卢多逊偷偷瞟了赵光义一眼,他想借着赵光义此时高兴,从他嘴里掏出一句让沈伦休息的话。
赵光义一言不发。
“臣,告退。”
还没等卢多逊转身,阎承翰匆匆走到赵光义身边,低声禀奏:
“陛下,赵普赵太傅求见。”
“宣他进来。”
卢多逊走出殿外,正好与要进殿的赵普碰了个对面,两人不约而同地止住脚步,彼此对视了片刻。从卢多逊的眼神里,赵普看到的仍旧是傲慢与鄙夷,随后还听见卢多逊轻蔑地哼了一声。赵普还以呵呵的冷笑,两人擦肩而过。
这座偏殿,赵普再熟悉不过了,二十多年前第一次见周世宗柴荣时就在这里。赵匡胤入主新朝,也是他第一个在此殿为大宋开基出谋献策。今天,坐在这里的主人又换了!但愿这位新主人能为自己力主公道。
“太傅!”赵光义老远就朝赵普打招呼,笑容可掬地招呼赵普坐在自己身边。“这几天在做什么?怎么过这么久才来找朕?”
赵普拭了拭润湿的眼睛,用微微颤抖的声音说道:
“陛下!陛下没有忘记老臣吧?”
话音没落,早已跪在地上。赵光义连忙把他扶起:
“太傅何必如此?快坐下说话!朕怎么会把你忘记?大宋开国到今天,太傅居功第一,朕从来都是把太傅比作汉朝的萧何呀!”
“老臣叩谢陛下!”赵普的泪水快淌出来了。他眼前又闪现出方才卢多逊那张傲慢的脸,心中暗道:“这个后生狂徒,他凭什么哼那一声!”
赵光义从他的身体安好问到他的夫人,又问到他那个削籍为民的儿子赵承宗,而对于他的安排,却迟迟没有提起,这让赵普有点儿憋不住,嗫嚅地问了句:
“陛下,不知老臣还能为陛下尽点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