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乘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之意義亦由此可見。《楞伽經》與
《大乘起信論》是如來藏說更進一步的發展。
三、《寶性論》重要的教義
《寶性論》是將如來藏思想系統化最重要的論典(裕91)。雖然論
中引用大量旳經論,還是有其義理特點。以下列舉數點詳加探討。
(一)「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
《寶性論》一開始即讚嘆三寶,如其論名所示,特別重視三「寶
性」,而三寶是依法身而生,如論中偈說:
「真如有雜垢,及遠離諸垢,佛無量功德,及佛所作業,如是
妙境界,是諸佛所知,依此妙法身,出生於三寶。」(裕92)
真如法身的妙境界不可思議,「唯佛所知」,但為了眾生,三寶依法
身而生。依《寶性論》的說法,三寶無非是眾生的菩提因,而菩提因
的依據則建立在「一切眾生有如來藏」(sarvas tathagatagarbhah)
的先決基礎上。為什麼說「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其意義為何?它的
佛法理論依據何在?《寶性論》從三個層面回答這些如來藏的基本問
睿H纭刚摫举省拐f:
「佛法身遍滿,真如無差別,皆實有佛性,是故說常有。」
(裕93)
「釋論」解釋說:
「有三種義,是故如來說一切時,一切眾生有如來藏。何等為
三?一者如來法身遍在一切諸眾生身(裕94)。偈言佛法身遍滿
。二者如來真如無差別(裕95)偈言真如無差別故。三者一切眾
生皆悉實有真如佛性(裕96)。偈言皆實有佛性故。」(裕97)
以上兩偈及裕Ы恻c出了如來藏學的三大要素:法身(dharmakaya)、真
如(tatha) 和(佛)種性(gotra) 。從此三者與眾生的密切關係來證
成「一切眾生有如來藏」:1。法身:佛的法身遍滿一切眾生身中,2。
真如:眾生與佛的真如無差別,3。佛種性:一切眾生具有。
1?法身遍滿義:
法身是真理(truth)、實在(reality)、圓滿的佛果(nir…vana)。
其本伲虾兄腔邸⒋缺⒘Φ忍匦裕匀坏乇闈M一切。所以「眾生
界中無有一眾生離如來法身在法身外,離於如來智在如來智外,如種
種色像不離虛空中。」(裕98)即如《論》中偈說:
「譬如諸色像,不離於虛空,如是眾生身,不離諸佛智。以如
是義故,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如虛空中色。」(裕99)
換言之,由於在法身(如來智Buddhajnana)的遍照之下,「一切眾生
入於佛智」(buddhajnaratargarmat sattvaraseh),在這個意義之下
,說「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如《楞伽經》說:「如來藏自性清淨,
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裕100)
從法身的遍滿、佛智的不離或入眾生身的事實,可以說一切眾生
有如來藏,但是「法身遍滿眾生」,「佛智不離眾生身」意義又是什
麼?這可以有不同的詮釋。有一種詮釋是:由於法身(智)遍滿(或
入)眾生身中,眾生自然地具足如來法身、佛智。如《華嚴經》說的
「如來智慧無處不在……無相智慧、無礙智慧,具足在於眾生身中。
……如來智慧在其身中,與佛無異。」(裕101) 這樣的解釋與傳統如
來藏說一致,但是這多少含有一元論、神我(atman) 的傾向。有人因
此作另一種詮釋,例如西藏Rangtongpas 的Gyaltsab則認為所謂如來
「法身遍滿」(遍照)眾生,就像佛業的遍及眾生,眾生可蒙受法身
遍滿的薰陶和影響或佛業的利益,但這不意味眾生就自然具足如來智
或佛業(裕102),而「與佛無異」。
西藏佛教有二個立場不同,詮釋經論的學派:自空派(Rangtongpas)
和他空派(Shentongpas) 。自空派主張諸法自性空(rangstong) 例如
,格魯派就是主張從自性空的立場去瞭解和詮釋佛典。他們認為自性
空是屬於「二轉法輪」(second Dharmacakra)的了義說。rangtong的
意思是「自性空」(self…emptiness),如經典所說的「一切法空」。
一切法由於緣起的組合,洠в杏缾a不變的自體(essence) ,故說自性
空,以自性空立場詮釋如來藏思想的學者,包括十三、四世紀的Ngog
、十四、五世紀薩迦派的Rongton 、十五世紀格魯派的Gyaltsab。
Shentong的意思是「他性空」(emptiness of other)。shentong
指的不是一切法,而是實相 (Utlimate Reality)(裕103),因為它雖
「真(他)空」,卻「妙有」的存在著。換言之,Shentong雖也說空
,可是所指的是「他空」,而非「自空」。「他空」是指實相、真如
之外,其他染污法是空無的,而不是「自」身清淨法的「空」。他空
派認為他性空屬於「三轉法輪」(third Dharmacakra) 的了義說 (裕
104)。 其代表人物包括 Dolpopa、Rangjung Dorje、Mikyo Dorje等
。
自空派從「二轉法輪」的立場闡釋如來藏思想。雖然可以淡化神
我色彩,但是卻與如來藏學系的本意不同,如來藏學要強眨奶攸c就
是肯定眾生具如來稱性功德。《寶性論》廣引各經論,就是要強眨@
一點。如它引《華嚴經》說:「一切眾生界中終無有一眾生身中而不
具足如來功德及智慧者,但眾生顛倒,不知如來智。遠離顛倒,起一
切智。無師智。無礙智。」(裕105) 由於如來法身與凡夫眾生的本伲
無異,從如來位論眾生,故說一切眾生有如來藏。
2?真如無差別義:
真如有二種,如「論本偈」說:「真如有雜垢,及遠離諸垢」。
即所謂「有垢真如」(samala tathata) 和「無垢真如」(nirmala
tathata)。眾生處煩惱中,真如佛性未離諸煩惱所纏,故眾生位的
真如叫「有垢真如」,亦即如來藏。當「如來藏轉身到佛地得證法
身,名如來法身」。因為諸佛清淨無染,遠離塵垢,故佛果位的真
如叫做「無垢真如」。二種真如的「相」雖不同,「性體」是無差
別的,就像糞穢中的真金一樣。如《論》說:
「以性不改變,體本來清淨,如真金不變,故說真如喻。」
「一切諸眾生,平等如來藏,真如清淨法,名為如來藏。
依如是義故,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應當如是知。」
(裕106)
如來藏學說中最基本的一個教示,就是眾生如來藏染而不染。許多如
來藏系經論一再強眨@個觀念。《如來藏經》說:
「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
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
「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
足,與我無異。」(裕107)
儘管煩惱在外相上污染清淨心,但是清淨心的自性不為所染,這是常
恆不變的真理,所以說「此法性法體性自性常住,如來出世、若不出
世,自性清淨本來常住、一切眾生有如來藏。」(裕108) 總之,因為
眾生的有垢真如與如來的離垢真如在本伲蠠o差別,所以說一切眾生
有如來藏。
3?「實有佛性」義:
「實有佛性義」的梵文是bauddhe gotre tatphalasyopacarat。
中譯「論本偈」解釋「實有佛性義」時說:「依一切諸佛,平等法性
身,知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中譯的「依一切諸佛,平等法性身
」,梵文洠в邢喈數淖志洌ㄔ'109) 。
對照梵文本,「實有佛性」義的「佛性」,其原文是Buddhagotra ,
指的是佛的種性(gotra) ,而不是佛體性(buddhatva) 。
種性(gotra) 是佛典中常出現的名詞,有多種含義。它最原始的
用法,是指從古到今存在於印度社會的種性制度,區分階級種類的,
如婆羅門種性、剎帝利種性、吠舍種性等,其歸屬是以血統而決定。
佛典中用的種性亦含有種類或類別(class或 category)的意思,但並
非以血統或外在社會階級為區分,而是指內在精神、智慧、心臁I域
的不同。最顯著的例子是瑜伽學系主張的聲聞、緣覺、菩薩、無性、
不定等五種性。由於他們種性的不同,其精神心臁陌l展也就不一樣
。此意義下的種性象徵族性 (gotra=kula)、茫齻鳎╣otra=vamsa)、和
種因(gotra=bija)(裕110) 。例如《華嚴經》的「十住品」說:「菩
薩種性,甚深廣大,與法界虛空等,一切菩薩從三世諸種性中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