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是空,有異法不空。」(裕169) 根據這個基本的論點發展出空不空
如來藏法門。
《寶性論》引用《勝鬘經》,認為如來藏有二個屬性,即「空如
來藏」(sunyata…tathagatagarbha)和「不空如來藏」(asunyata…
tathagatagarbha)。《論》說:
「勝鬘經言: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
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恆沙
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裕170)
引文中說有二種「空智」,而所謂空智是指對「第一義空」有如實了
知、證悟的智慧(prajna)。《寶性論》說有三類眾生未能正確體解空
義,亦即無空智:1。墮身見者(satkayadrstipatitaka),2。顛倒見者
(viparyasabhirataka),3。空亂意者(sunyataviksiptacittaka)。一
般墮身見的凡夫,執持五陰身實有,不能得見「法界藏」,非其行境
。顛倒見眾生不見「出世間藏」、「法身藏」,空亂意者不能得「自
性清淨藏」。墮身見凡夫與顛倒見的二乘是一般大乘經典駁斥的對象
,而如來藏又特別批判「散亂心失空眾生」對空意的铡猓@當然是
指那些初發心菩薩不能知見如來藏的真義。故《寶性論》說:「散亂
心失空眾生者,謂初發心菩薩離空如來藏義,以失變壞物修行,名為
空解脫門」(裕171) 。換言之,空亂意的初發心菩薩認為「實有法斷
滅後時得涅槃」,不知修行「空如來藏」。另一方面,空亂意初發心
菩薩又「以空為有物」,離色等法之外,更有個空存在,因此修行以
得空,這些人同樣是不知空義。換言之,失空眾生不是铡浴柑摕o」
為空性,就是錯認「實有」為空性。兩者皆是謬見。那《寶性論》認
為如何才是真正的空義呢?《寶性論》說:
「不空如來藏,謂無上佛法,不相捨離相,不增減一法。
如來無為身,自性本來淨,客塵虛妄染,本來自性空。」(裕172)
偈頌強眨嬲目樟x必須含(如來藏的)空與不空。前一偈指不空如
來藏,後一偈指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乃如來藏本具「無上佛法
」,無始來不曾相捨離過,此真如性中不增(清淨)不減(煩惱)一
法,因為其清淨體不變。如此如實知見就能證得「不空智」。
「空如來藏」乃指如來藏雖有客塵煩惱,但由於煩惱的「本來自
性空」,故不影響如來藏的「自性本來淨」。如此如實知見就能證得
「空智」。總而言之,空智與不空智的知見,即是了解虛妄法不減,
真實法不空,如此,能遠離有無、空有兩邊,契入中道,證第一義空
性。否則,若執一切法空,或執有個空,就是所謂散亂心失空眾生了
。
如來藏思想體系的教義中,最引起爭議的可能就是如來藏的空、
有問睿R腊闳羲枷攵裕磺兄T法因緣生,故自性空(svabhava…
sunyata)。中觀學的自性空有二種含義:一者消極性地否定一切法的
真實存在(或者說僅有虛妄的存在),二者積極性的無限、無礙的展
開,這就是《中論》所說的「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如來藏空
義雖然含有自性空的積極意義─如來藏是成佛可能性的無限展開,但
是不盡相同,因為它是「他性空」(parabhava…sunyata) ,換言之,
如來藏(真如)並非「自空」,而是「他空」。如來藏的非自空乃因
其與「無上佛法不相捨離」,而「他空」指自身外一切其他染污法皆
空。
(五)依(asraya)與轉依(asraya…parivrtti)
佛教雖然主張無我,但面臨到「輪迴者是誰?」「受報者是誰?
」這類問睿龝r,也不得不提出不同的說法。部派佛教有的主張「不可
說我」(anabhilapya…pudgala),「勝義我」(paramartha…pudgala)
,瑜伽學系提出阿賴耶識。真常系則以如來藏為前生到後生,從生死
到涅槃的依止。如《勝鬘經》說:
「生死者,依如來藏,以如來藏故,說本際不可知。世尊!有
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生死者此二法是如來藏。……如
來藏者,離有為相,常住不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建立。世
尊!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世尊!斷脫異外有為法依持建
立之者:是如來藏。」(裕173)
如來藏淨心為生死依是說生死煩惱依住如來藏上。如《寶性論》引《
無上依經》說:「陰界入依業煩惱住,諸煩惱依不正思惟住,不正思
惟依於佛性自性清淨心住。」(裕174) 由於如來藏「離有為相,常住
不變」,故僅是生死業煩惱的懀酪颍巧颍拖窕覊m依虛空而
住,但非虛空所生。如《論》說:
「不正思惟風,諸業煩惱水,自性心虛空,不為彼二生。」(裕175)
不正思惟引起的煩惱屬有為的因緣法,故其本性空,因之有去除或轉
變的可能。從生死煩惱轉為涅槃解脫,就是所謂的「如來藏轉依」。
但是其意義與瑜伽學說的轉依有所不同。
如來藏轉依就是使有垢真如(如來藏)「轉」為無垢真如。《寶
性論》解釋說:
「無垢如者,謂諸如來,於無漏法界中遠離一切種種諸垢,轉
雜穢身得淨妙身。」(裕176)
煩惱諸垢無始來與如來藏共存,要顯淨妙身,只要遠離諸煩惱,就可
「轉身得清淨」。故如來藏轉依的過程,首先要相信煩惱本空不可得
和如來藏本具清淨法。其次,只要去除或「遠離煩惱」,就可「轉成
」離垢清淨如來藏、法身、真如。雖然說是如來藏轉依(或轉得),
其實,一切功德本具的如來藏出煩惱藏,其本伲鼇K無轉變。
瑜伽學系中轉依(asrayaparavrtti) 是很重要的教義。轉依的依
是指阿賴耶識。轉依意謂轉識成智,即轉換(捨)阿賴耶識後,轉得
智慧佛法身。阿賴耶識與如來藏不同的是後者有本具清淨功德,而前
者卻洠в小R虼耍瑥臒⿶赖浇饷摰倪^程中,就要將阿賴耶識轉變成為
清淨智,作本伲系母淖儭H缯嬷B譯的《攝大乘論》說:
「轉依者,對治起時,此依他性由不淨品永改本性,由淨品永
成本性。」 (裕177)
根據《成唯識論》轉依有二種(裕178) 。一者:「依」,乃指「依他
起性」,是染淨法之所依。染謂虛妄遍計所執,淨謂真實圓成實性。
「轉」謂「轉捨轉得」,亦即轉捨不淨的遍計所執,使它「永改本性
」後,轉得「永成本性」的清淨圓成實性。
另一種轉依的「依」,乃指「唯識真如」,它是生死涅槃之所依
。而轉依並不是轉變此真如,而是「離顛倒,悟此真如,使得涅槃畢
究安樂。」(裕179) 《成唯識論》進一步解釋說:
「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麤重故,能轉滅依(真)
如生死,及能轉證依(真)如涅槃。此即真如離染性,(真)
如雖性淨而相雜染。故離染時假說新淨。即此新淨說為轉依
。」(裕180)
以上《成唯識論》所說的二種轉依,前者是瑜伽唯識學系所主張,後
者為真常如來藏所講的轉依。瑜伽系轉依的特色在於以三性說明轉依
。它將依他起性視為染淨依,但依他起性本身並無所謂染或淨,因為
染是指因依他而起的根本識中遍計所執性的二障。眾生由修行後,捨
滅此二障煩惱,就能轉得依他起的圓成實性涅槃。因此轉依的過程包
括將根本識中的二障煩惱轉捨後,使根本識轉變成清淨涅槃。而真常
如來藏的轉依是「轉滅」依真如而存在的生死煩惱,「轉證」依真如
存在的涅槃,而不同瑜伽轉依的是因為如來藏真如性淨,所以事實上
,轉依只是去除如來藏中的煩惱,自然顯現其本具的清淨涅槃。故引
文中說轉依訧是「真如離雜染性」,假說為「新淨」。其實,轉依出
纏的新淨原本就是在纏如來藏,並非如來藏本身有什麼轉變,也非轉
得外來的清淨。
總而言之,真常與瑜伽學系均以轉依來說明從生死煩惱到解脫涅
槃的過程。不同的是瑜伽著重「轉唯識性」─從染轉成淨的根本改變
,而真常則強眨革@如來性」─去染以顯現本具的清淨性。(裕181)
以上討論的「如來藏義」,「自性清淨心」、「信」、「空智與
不空智」、「轉依」等是《寶性論》四法(性、菩提、功德、業)中
「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