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浦斯神话。这个故事我们已在本书第二章复述过。悲剧的情节是围绕揭露忒
拜城的瘟疫的凶手展开的。它一步步揭示出:俄狄浦斯是弑父娶母并给人民
带来灾祸的罪魁。在显意层次上,这部悲剧的意义在于展示“神明的绝对意
志与人类在灾难前徒劳无力间的冲突”。但在弗洛依德看来,这一显意不过
是更深的隐意的化装而已。而在隐意层次上,“希腊悲剧的效果并不在于命
运和人的意志间的冲突,而是在于用来揭示这个冲突的材料和特殊性质”,弗 洛依德:《创作家与白日梦》,知识出版社1987 年版,第36—37 页。
这就是说,在于梦的无意识语言性这一特殊性质上。“俄狄浦斯王的弑父娶
母不过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我们童年愿望的满足”。这部悲剧之所以能激动
古人乃至今人,正在于:俄狄浦斯的命运可能就是我们自己的命运,观看悲
剧,正能使我们童年就有的弑父娶母愿望获得替代性满足。“当诗人通过自
己的探究而揭示了俄狄浦斯的罪恶时,他就迫使我们注意到多们自己的内在
弗
自我,那里,同样的冲动仍旧存在,只是它们受着压抑”。这样,弗洛依德
就“发现”了有关俄狄浦斯的传说和悲剧的隐意:“俄狄浦斯的传说以远古
时代人们的梦材料为来源,它的内容是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因首次儿童性冲动
弗
所发生的痛苦紊乱”。总之,这一悲剧的隐意正是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
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分析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它同样是俄狄浦斯
情结的化装形式。只不过,同一素材的艺术处理方式不同。“在《俄狄浦斯
王》中,儿童基本的幻想愿望都象梦中一样暴露无遗和完全实现了,而在《哈
同
姆雷特》中,它仍旧压抑着”。 哈姆雷特在完成复仇使命时为何延宕?剧本
并没有予以明确解释。弗洛依德把哈姆雷特的延宕本身视为这部悲剧的显
意,力求挖掘出它隐藏着的隐意—俄狄浦斯情结。哈姆雷特之所以延宕,正
是由于:他的复仇对象杀其父王、篡其王位、夺其母后,等于实现了哈姆雷
特本人童年时的被压抑的欲望。因此,良心告诉他,他与这必须去惩罚的谋
杀者相差无几,从而仇恨被深深的自责和良心的疑虑所取代。
弗洛依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研究,是心理分析诗学的一个经典范例,即是
无意识语言学在文学研究中的一次创造性尝试。它表明:一个文学作品的显
意是既定的,但它的隐意却可以有多种。而无意识欲望则是最为深厚的一种。“每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必定产生于诗人心灵中的不只一个动机和不只一个冲
动,并且必须容许有多种解释。这里,我只试图解释出在富于创造力的诗人
同
的心灵中最深一层的动机。”。这种把义学作品同人的深层无意识欲望相联
系的阐释方法,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但是,不应把俄狄浦斯情结在文学中的作用强调到如此根本的程度上。
在我们看来,文学中的根本隐意,应当到具体的历史情境—文化语境中去寻
找。
从弗洛依德到拉康
从弗洛依德到拉康,心理分析诗学的语言学色彩日益浓厚。或许,正是
由于拉康的努力,心理分析诗学的语言学渊源才暴露无遗。
弗洛依德对无意识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在《梦的释
义》 (1900)中,他发现显意与隐意的联系的语言性。即使是隐意,也被他
看作与语词难以分开的“梦思”或“无意识思想”。这种“梦思”总是利用
语言的“含混性”(ambiguity)去达到“化装”的目的。
其次,他在《心理分析引论》(1916—1917)中坚持了上述立场,并且
更着力发掘心理分析学与语言学的亲密联系:“你们更可由和梦的工作平行弗 洛依德:《梦的释义》,第246—248 页。
弗 洛依德:《梦的释义》,第246—248 页。
同 上,第249、251 页。
同 上,第249,251 页
的现象知道心理分析和他种研究的关系,尤其是关于语言思想发展的研究”。
弗而在更早的1910年,他已专门考虑语言学家卡尔·阿贝尔的著作,强调从
语言学吸取灵感:“我们对语言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就应更好地懂得梦的
语言,更容易地解释其含义”。据
最后,到《自多与本我》(1923)时,他的观点却发生明显改变:认为
无意识是先于语言的,它“靠一些未知的材料进行”:只有“前意识”(Preconscious)才与“语词表象”(word-presentation)有关。无意识要变成
意识必须先借助于与“语词表象”结合而变作“前意识”,由这里才可进入
弗
意识。这就等于在前期的显意与隐意之间打入一个“前意识”(语词)楔子,似乎无意识 (隐意)转而已变得与语言无关,只是前意识与意识(显意)才
是语言性的。
这一改变就使弗洛依德的思想交织着矛盾:先是讲无意识是语言性的,后来又说它是非语言性的。
法国心理分析学家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1901-1980)力求解决
这一矛盾。与后期弗洛依德主张无意识在语言之先、与语言有别不同,拉康
认定无意识象语言那样构成,它是语言的产物。这一观点不能一般地理解为“由弗洛依德转换到语言学”,而应当看到,它不过是以更激进的姿态回到
杰
前期弗洛依德去,在那里“语言学理论已内含于弗洛依德的实践中”。这样,拉康结束了弗洛依德的矛盾,使心理分析学的重心真正凝定在无意识语言
上。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拉康的转向称得上心理分析学内部向原初境界回
归的“语言论转向”。
无意识与语言
拉康是如何考察无意识与语言的关系的?这首先要弄清他对语言的基本
看法。
对他来说,“语言”(language)从本质上讲就是“情境”(condition)。“情境”本来指其他事物得以存在或成立的前提、条件,在这里则带有结构、规范或符码等结构语言学含义。在拉康看来,语言正是社会、主体得以存在
的结构性情境。更为特殊地说,语言正是无意识得以存在的结构性情境。与
弗洛依德后期主张无意识先于语言不同,拉康认为无意识正是语言“情境”
的构成物。无意识仿佛身不由己地被抛入语言情境之中。拉康有句名言:“语
转
言是无意识的情境”。语言既是无意识得以存在的情境,也是无意识得以“表
现”(exPres-sion)的情境。换句话说,无意识由于语言才以如此方式存在,同时,无意识在语言中存在。语言宛如先在的支配性权力网络,它把无意识
切割、分节而又拼合为一个自己愿望的整体。
从语言的本质在于情境的观点出发,拉康希望建立无意识的语法。
拉康不是一般地谈论语言对无意识的“情境”作用,而是寻求这种情境弗 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第139 页。
据 《弗洛依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年版,第59 页。弗 洛依德:《自我与本我》,《弗洛依德后期著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年,第167—169 页。杰 姆逊: 《拉康的想象界与象征界》,《理论的意识形态》,卷1,伦敦1988 年版,第106 页。转 引自莱梅尔:《雅克·拉康》,伦敦1970 年版,第Xiii 页中无意识的具体语法。为此,他求助于雅各布逊(Roman Jakobson)的语言学概念“隐喻”和“转喻”,以此取代弗洛依德的“凝缩”与“移置”。因为在他看来,这组语言学概念能更贴近无意识的语言性。
隐喻同凝缩一样具有相似性特点,即项目之间由于彼此相似而发生联系;转喻和移置也有相邻接触的特征,即一项目由于在一链条上排在另一项目之后而与前者发生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