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愛」著,因愛著而生執「取」,曰愛曰取,即為現在世之迷惑。何以故?愛取皆以
我為準,以有我故順我逆我之情心生,而身口意三業隨之 。由是又加以根本不覺之精
神為田,而以善惡諸業為種子,播種於田稻即隨生,名之曰「有」。故「有」者,現
在世之業染也。如是復以愛取為無明(同是惑迷故),以有為行(同是業染故),而取未
來之生死;未來之苦報,亦與現在同。蓋未來之生,亦由識而名色而六入而樱埽
其義不異。
於此所當知者:向現在之生,因於過去之無明(即愛取)與行(即有),未來之生
,必因於現在之愛取(即無明)與有(即行),故欲了脫生死必先斷除愛取,愛取既斷
則有不生,惑迷業染俱無,則是已絕未來生死之因而得涅槃矣。故斷愛取為了生死之
下手處,即本節言離貪愛為根本之意。非然者,十二因緣循環不斷,生死相續無有已
時,言念及此不禁悚然!
三 我及我所有法與五利使
我────────性命
身
家
國
世界
我所有法─────天神
本表所列一一可謂之「我」,亦一一可謂之為「我所有」。不過範圍大小,與夫
或在精神或在物伲煌w皆隨心分別,原無一定,以為如是則如是耳,故知我及
我所有法,皆為妄執。此中所言天神乃外道所執,或亦執之為神我。意謂一切皆屬虛
偽,惟修證神我始為真實。
五利使、亦名五種邪見邪執,即身、邊、邪、見、戒五者。使即使用、如工具然
。利者、言由後起,如刀口之利從磨治而生。喻此五種邪見本非與生俱來,多由習慣
思想語言文字及社會上種種教訓而有。分釋於下:
身、謂身見:吾人無論對人對物均見其有「個體」存在,故謂之身見。譬如茶杯
,吾人先見有此「一個」茶杯,而後云此杯顏色甚美、花紋甚精、磁料甚細,如是一
一皆視為此茶杯之附屬物,不知此杯本為一一物和合而成,若離此一一物無有杯體存
在。又如一人,吾人必先有此「一個」人之見,而後論此人之相貌魁梧、耳目聰明、
支體強健,精神充足。思想高尚,如是不論精神上物伲弦灰恢锝砸暈榇巳怂校
不知此人實即一一物和合而成,若離此一一物此人已不存在。此種邪見,謂之身見。
邊謂邊見:乃因身見而起,依上所云身見之妄,則必推究此「個體」之死後是斷滅乎
?抑有不斷滅者在乎?對此間睿湟弧t唯物論者謂人死斷滅,略謂精神乃附於身
體諸物伲畡幼鳎瑹o異於由物伲纤鹬芰Γ怂兰词俏镔|之能力不起,而物伲
化,故云斷滅,此為斷見。其二、則精神論者謂人另有精神之個體存在,如世俗相傳
之臁瓴灰蛏眢w之死而遂滅,且常存在,此種謂之常見。此二說執常執斷,更有執非
常非斷、亦常亦斷,如此種種皆是落於一邊,故謂之邊見。近世哲學,亦皆依此身見
邊見而立也。邪即邪見:上云身邊亦均為邪見,然以撥無一切因果罪福之邪見特著,
故另列之,亦即不正見也。見、即見取:執己所見之理不知其非,而興無謂之鬥諍是
。戒、即戒取:依謬見所持之戒禁以自束俊鵀闊o益之勞苦,如印度持牛戒者學牛
行,持狗戒者效狗走,以為可以得道之類。
四 俱生我愛與五鈍使
貪、瞋、癡、慢、疑,五者為五鈍使。鈍對利言。利如刀口、鈍如刀身,利則易
除,鈍則難斷。此五者,除疑、大抵皆與生俱來,故云俱生我愛,亦云俱生我執。上
五利使為主之十使,亦稱分別我執。分別我執者,因分解義理而起之謬;使能除謬而
明正理則其執斷,故為易除。俱生我執亦即俱生身見,則自有生即有之,至阿羅漢始
能斷盡,故為難斷。貪即貪欲,瞋即瞋恚,癡即愚癡,慢即驕慢,疑則不正信。
五 五欲
財、色、名、食、睡,五者為人類之五欲。人能出家則五欲已斷其三,只有食睡
二者,故具緣較在家為勝也。雖然,在家之人苟能不貪非利,不犯邪淫,不好虛譽,
不求甘旨,不為過量之睡眠,則亦不妨菩提路也。
色、聲、香、味、樱逭邽橛绫娚仓逵詾閻圬澲善稹1竟澭
離貪愛為根本,首當離五欲。漳懿粸槲逵慈荆瑒t得超過欲界或得須陀洹果矣
六 戒定慧三無漏學
上言所離之貪愛。此言離貪愛之方法在三無漏學。三無漏學亦曰三增上學,雖通
於大小乘以至究竟,但在小乘尤為顯要,惟視所修之深湺=渌噪x五欲;因戒生
定,則可以伏諸我執令其不起;因定生慧,慧者真智也,則可以斷一切邪執矣。如濁
水然,定有澄清之功,而慧有去滓之力也。
第四節 滅盡為究竟
究竟者,作事至於圓滿完成之謂。小乘之究竟在於滅盡,即本節第一項之滅、盡
妙、離。小乘於此,所作已辦,乃證取涅槃果矣。
一 滅盡妙離
滅、謂滅一切煩惱,盡、謂盡生死有漏之業,離、謂解脫三界九地諸苦,妙、謂
妙應真常,即證無生法性妙智而與真常契合相應也。此舉小乘究竟之事。
二 辟支佛及四沙門果
此言小乘之果位。辟支佛譯獨覺,謂其不必從佛聞法,能依自力而得覺悟也。亦
稱緣覺,則因其觀十二因緣得覺故名。沙門、乃出家之通稱,其事則勤修戒定慧,息
滅貪瞋癡,故實為佛出家弟子之通稱,而小乘中之聲聞眾也。聲聞、以其聞佛之聲音
得覺而立名。合聲聞獨覺二者,謂之二乘。獨覺係僅有者,故言小乘重在聲聞。其果
有四,謂之四沙門果:初、須陀洹,即預流果;謂其豁破邪迷、明見道真、超出生死
預於拢饕病6⑺雇雍匆粊砉粯I報未盡仍須一來人間。三、阿那含,即不還
果;住色界天不還人間。四、阿羅漢,即無生果;乃小乘最高果位。到究竟涅槃即得
圓滿寂滅也。
三 有餘依涅槃
雖得涅槃仍有餘報為依(如身體仍在是),謂之有餘依涅槃。涅槃者,寂滅也。雖
曰有餘依,但已具戒定慧三無漏學,而解脫一切生死煩惱;且有解脫之真正知見,即
無生智盡智,決無更起生死故云涅槃。
四 無餘依涅槃
遺棄身心而入滅度,一無所依,惟有真常妙性,謂之無餘依涅槃。如阿羅漢於滅
度時入滅受想定,從之起十八種變化,最後以慧火自化其身而入滅度是。滅受想定謂
受想已滅常在定中。此與無想定不同,無想定僅伏前六識之想念令其不起,不出人天
三有中,而滅受想定則非出世拢卟荒艿靡病
第五節 宗本之四諦
宗本者、根據也,主要也。小乘之主要根據在四諦,故稱宗本之四諦。
一 四諦
四諦者:「苦」謂世間一切果報之苦,如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
別離、五取蘊等。苦從何生?曰集,集、即和合生起義,謂苦非一法所生,乃由煩惱
妄業因緣和合而有,故稱曰「苦集」。集為因而苦為果也。知苦之為煩惱妄業集合而
有,則知欲了生死須斷煩惱染業,煩惱業滅生死亦滅,故稱之曰「苦集滅」。然而滅
之必有能滅之方法,故進而求「苦集滅之道」。於後二諦,又以道為因而滅為果也。
諦者,即「真理」義。
二 三十七菩提分
甲、四念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乙、四正勤──未斷惡斷、已斷惡不起、未生善生、已生善增長。
丙、四如意足──欲、念、進、慧。
丁、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此五者根力均各具)。
戊、七覺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
己、八拢些ぉふ姟⒄季S、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此三十七菩提分即上所言之苦集滅之道,亦即小乘之三十七功德。四念住、已見
本章第二節,四正勤,本文自明,言正勤者揀於不正之精勤(如戒取之類)。如意足者
,力能進行之謂。五根五力者,根謂根幹,力謂能力,五者名相相同。蓋具此五種淨
善之根幹而後發為能力,有根幹故不為一切法所轉,有能力故能轉一切法。覺支、即
覺之支位。拢校^從真理以起行,揀於不正之行而言。
第六節 小乘的內容及定義
本章所言之小乘,係純對佛乘以言小,聞者不可因名小而小之。玆故舉其內容及
定義:
一 小乘即聲聞獨覺
本論所云小乘之內容為聲聞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