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修共同出離之行,故名大乘。大乘者即大車。如人但為自己行路即不須造火車鐵路等
事,為便利大眾交通故造火車輪船等。大乘意義即如是,純為大眾非為自己。不獨為
拔除自己生死苦,普為大眾拔除生死苦,此為普度大眾究竟出離的道理。
在大乘法中之發心,即普度成佛心,亦即菩提心,──菩提應具云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義即無上正遍覺。──發起此心即為發成佛之志願,為欲普度一切眾生離一
切苦得究竟樂故求成佛也,若非為普度眾生則不須成佛,反之、若不成佛亦不能普度
眾生,故必成佛方能真正究竟普度眾生。此普度眾生心即大慈悲心,由見三界一切眾
生在生死苦中,為欲拔除,生同體悲憫。於是以種種善巧方便修積資糧,誓求成佛。
甲 一切法自性空義
此即三法印之究竟意義。蓋前講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諸行指有為法
,諸法指有為無為法,即此諸行諸法本來自性空寂,即是本來不生不滅涅槃寂靜。故
諸行諸法皆是因緣假現,都無自性。前之三法印徹底觀之,即此一切法自性空義。─
─謂見諸行畢竟無常,諸法畢竟無我,皆畢竟空無自體本來涅槃寂靜;雖諸法本來性
空而不撥因緣生,正以緣生故其性皆空,所謂緣生即空、空即緣生是也。此即大乘般
若,以了達此義,乃有大乘空慧。有此究竟智慧,則能叽筌嚻斩缺娚嗖灰娪
實眾生可度,以知一切皆無自性故。
乙 一切法唯識現義
由前義故,能令菩薩通達一切諸法平等皆自性空、涅槃寂靜,故能普度一切眾生
無自他分別心。今此唯識現義,即空中幻起之因緣有法,亦即因緣生法之究竟義,此
唯識現之現義有二:1 變現,2 顯現。變現者、如向來非爾今變為爾,或向來未有今
變為有。顯現者、為原來常如而體相未顯,今顯現之,如黑夜中不見桌等,由燈故見
,此桌非燈所生不過因燈而現耳。識證真如性亦如是。此中「識」通八識王所,今謂
一切因緣生之依他起有為法,皆是唯識變現;即此能變所變一切法中所顯本來如是的
真如性,即唯識顯現,故總謂一切皆唯識現也。能明一切法唯識現,即能不離自識而
發同體大悲心,廣修普度一切眾生行,轉識成智證見真如,即成無上菩提。
丙 一切法大總持義
「總持」即陀羅尼義。普通指陀羅尼為咒,是取狹義。然陀羅尼義實甚廣,如法
陀羅尼、義陀羅尼、忍陀羅尼等。此中所明一切法大陀羅尼,即指陀羅尼中之大陀羅
尼也。非但指密宗之咒,──密咒中有是大陀羅尼,亦有僅為一事一用之小陀羅尼。
一切法皆大總持義,如天台圓教一色一香皆法界義,賢首圓教事事無礙法界義,皆任
何一法包一切法,等於密教大陀羅尼。何以故?如云隨拈一法皆為法界,今拈一紙亦
即攝一切法;蓋任拈一法既皆法界,則一切法皆不能出此法界外也,又如事事無礙,
則任何一事物即一切事物,一切事物亦即一事物,即境即心,即身即佛。
此一切法大總持即大乘之妙用,融會前二而成就。前二為體與相,此即為用。又
所謂大總持,謂一眾生即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即一眾生,一剎那即無量劫,無量劫即
一剎那等。明此則更無空界時劫拘限,速疾圓成佛果,普度眾生之大用。
如是大乘法三義甚深甚廣,今為初學粗略而談,廣如性、相、台、賢、禪、密各
宗義中說。例如密宗,也不過發摚Т朔ǚń源罂偝种钣茫挥缣厥⒅澞^淫欲,
最重之惡莫過忿殺,──欲界魔所恃以害修行人的極兇工具亦莫過淫殺,而無上密宗
即以淫殺為大修行法,則魔失其恃而即魔成佛矣。最狠毒之鬼亦成近衛,最污穢之物
亦成上供,可謂極乎煩惱即菩提之能事;然亦實現此無法非大總持之功用耳。若知佛
是乾屎橛,道在屎溺,則更何足怪哉!
四 結論
又前三心乃展轉相依,由向上增進心方有出離流轉心,若無向上增進心即縱任懶
怠放逸墮落,何能立「出離流轉」決心!故須向上增進心為基本,乃可發起出離流轉
心、及大乘成佛心。若無出離流轉心,則不能有誓求究竟成佛決心,──常人雖亦談
平等博愛,然終不出人天因果,以未知三界皆苦決心出離故,非能普度眾生達究竟離
苦之果。──故能發成佛心,必先有出離流轉之心也。故此三心次第相依,若無前二
必無後心。常人所謂發大乘心,為眾生發心等,若果未了三界眾生生死之苦,決非究
竟成佛之菩提心也。
研究此佛理要略,可參考佛學概論。(碧松記)(原見海潮音月刊十八卷十一期)
佛法導言
──民國四年春作於普陀──
一 緒言
二 小乘
三 大乘
四 小乘與大乘之關係
五 佛法與人世之關係
六 佛法與中國之關係
七 中國佛教之整建與發揚
一 緒言
皈佛!皈佛法!皈佛法僧!
論曰:今當略說佛法要義,引發信心,導歸覺海。
問曰:佛法要義如何?答曰:佛法二字亦不可得,竟無一義一句,欲名何為佛法
?然以因緣方便,佛法隨宜如理而說,轉緣多勢,開合無定,今略說為大乘、小乘。
有法能弑娚让摕o常苦空不淨,得至常樂真淨,故名曰乘。
二 小乘
問曰:其小乘法如何?答曰:了生死為因,離貪愛為根本,滅盡為究竟。
云何了生死為因?謂有生故則有老病死滅,有老死故則有憂悲苦惱。偏觀若一一
身、若一一塵、若內諸物、若外諸物、若諸有命、若諸無命、若諸有情、若諸無情、
若諸地水氣伲⑷糁T風水電力、若諸各別離相、若諸眾和合事、若諸色聚受聚想聚行
聚識聚、若諸天類神類人類畜類鬼類、若罪業福業無動業、若欲界梵界無形類、若此
處彼處無量處、若前際後際無住際:舉要言之,一切皆是生住異滅──有為法。有為
法故無常,無常故危迫不安穩,不安穩故是苦,苦故繫俊疇恳鬓D不自在,不自在故
無我,無我故空,空故無可取著為真淨者。既如是如實了知已,在此生死純大苦海,
如香潔衣忽沾糞穢,如姣冶面忽生瘡皰,極起厭患,速求除滅,是為最初得聞「小乘
真拢鳌怪蛞病
云何離貪愛為根本?要脫生死身苦,當觀此生死聚緣何而有,則知皆緣業有。罪
業福業,皆緣馳求營為執取染著而有,而所以馳求營為執取染著者,則本乎情愛欲貪
(亦曰我愛塵貪)也。愛根乎我,不明本無我性(無明);緣是盲然心動(無明緣行),
緣心動故虛妄分別(行緣識也);緣虛妄分別故現五蘊,取執我我所(識緣名色);緣於
五蘊執取我我所故,則有能見所見乃至能知所知(名色緣六入也);緣能所知見故,有
根塵識三和合轉(六入緣樱壢秃蟿t有順摺鄻窇n喜(樱壥芤玻还柿胱R
心趨六受境,於喜樂則戀愛希貪,於憂苦則憎惡怨恨(受緣愛也)。夫本不見有我而我
愛起於不自知,盲動以求樂者癡也,而憎惡怨恨則嗔也。然癡情存乎愛,癡是情識,
故曰情愛。嗔則因乎摺澠穑瑦a欲貪所樂所喜事,反緣起所憂所苦事而來逼迫,或
障礙所欲貪之事令不得究竟,或破壞所欲貪之事令歸失敗,遂有憎惡怨恨。更進言之
、依愛我貪生之情為標準,遂於前境而有順摺蕬賽巯X澰鲪涸购藿员竞踟潗邸6
我與我所之界無定量,我身、我家、我國、我類乃至我世界、我天神。常情以身為我
,身外則為我所。執我甚者,復以我所攝受為我,對取非攝受者而為我所,若以家為
我以國為我所。執我深者,身亦降為我所,或以臁昊蛞岳硇詾槲摇K匀徽撸緹o
我故,妄情得起別別諸執而執我我所。我所在即貪愛所存,故必渴望永住存在。迫此
渴愛,遂取著而造作善惡雜染諸業,復感來世生死之苦。而今生之癡情,則依往世愛
、取、業有。三世流轉,輪迴無已。是故要捨生死,以離貪愛為本。
今別釋之,愛謂內愛情我,貪謂外貪欲塵。欲塵者,生情所欲塵境也,而有精粗
二種五欲。其粗五欲,則財產、男女、名譽、衣食、睡眠也。具此五欲者,皆唯人間
之事,且所欲者皆在身外,故為粗劣。其精五欲,則美色、美音、美香、美味、美樱
也。此為欲界眾生之所同欲,所欲遍一切境遍一切事,無間自身他身,有情無情,故
為精勝。為離此二欲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