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分析研究的精神,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对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
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他常用“何自”、“是何故也”、“何
以为”、“将奈何哉”、“何以知之”、“然则我何欲何恶”等这些词语引
导学生思考问题。这是墨子教学思想中很有价值的地方。
察类明故 意谓通过对事物的类比,善于去寻绎探明事物的原理。墨子
重视“以往知来,以见知隐”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他说:“古
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谋若此,可得而知矣”(《墨
子·非攻》)。教育学生根据已知推测未知,根据明显的现象推知隐微含义,
比如他的“三表法”就是这样。所谓“三表法”,首先是历史根据,“本之
于古者圣王之事”;其次是他人的经验“下原察(察度)百姓耳目之实”;
最后是合乎国家人民的利益,“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
据此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检验认识的标准和实践后判断是非的根据。
这是合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学必量力 墨子从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强调“学必量力”专心学习,
这种教学思想也是十分可贵的。有一次,墨子的几个学生在求学时向他请教
学射。墨子说:“不可以,聪明的人必须根据自己的能力去从事学习做事。
战士在疆场上一边要打仗,一边要扶助他人,尚且办不到,你们现在不是战
士,怎么能同时既要学成学业又要学成射箭技术呢!”他还针对能力不同的
学生,按照他们程度的深浅,分别进行教学。他说:“子深其深,浅其浅,
益其益,尊其尊” (《墨子·大取》)。这就是说,对于程度高的,能力强
的学生,要教深一点,应增加内容就增加;相反,学生水平比较低的,则教
浅一些,应减少的地方就减少,做到学生能力所及易于接受。
墨子是一位重视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包含有不少合
理的因素。他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尤其是以科学技
术知识和技能培养教育学生,是很有特点的。
(2)孟子及其教育思想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
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韩
非子·显学》)。其中“孟氏之儒”是儒家学派当中一个重要学派,代表人
物就是孟子。
孟子 (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
… Page 85…
(今山东省邹县)人。他是贵族孟孙氏的后代,其父早逝,母亲仉氏教子有
方。“孟母三迁”和“断织劝学”的故事,反映了孟子少年时代受到很好的
家庭教育。他崇拜孔子,自谓:“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
上》)。后世把孔子和孟子并称,他们的思想学说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为了推行他的行“仁政”实现全国统一的政治思想主张,也曾率领
弟子到过齐、梁、宋、魏、滕等国,并列名齐国稷下学宫,受到各诸侯国的
礼遇。但各国君主认为,孟子学说“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
列传》),不合时宜多不采纳。孟子根据重民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的响亮口号,两千多年来鼓舞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权而斗争,成
为封建时代可宝贵的一种政治理论。孟子对儒家思想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
贡献。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一生主要从事教育事业,是战国时
期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热爱教育工作,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
子·尽心上》)的教育观点,给后世以极大的影响。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把
“教”和“育”二字联用,组成为“教育”一词的来源。孟子把得到培养天
下优秀人材看作是人生一大乐趣。他的学生很多,著名的弟子有万章、公孙
丑、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孟子晚年,和孔子一样返回故里,
专心著述讲学。《孟子》一书是研究孟子思想学说和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
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可以归纳为:
①“性善论”和论教育作用。孟子提出“性善论”,作为构筑他的教育
理论的基础。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
虑而知”的“良知”。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告子上》)这恻
隐、羞恶、恭敬、是非是四种道德的萌芽,称之为“四端”。而这四端发展
起来就成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称之为“四德”。在孟子看来,人与
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能否发挥自己的人性本质。它一经探求,便会得到;一
加放弃,便会失去。
孟子从“性善论”的观点出发,论证了教育在人性发展上的作用。他认
为,人生来既然有四种道德的善端,那么教育的作用则在于收回原有的善性,
去扩充善端。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己矣”(《孟子·告子上》)。
学问之道不是别的,就是把丧失的那善良之心找回来就是了,这就是教育在
人性形成发展上的作用。孟子根据“性善论”,以为圣人和贤人是把人所固
有的善端加以扩充完善的结果,从而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
子下》)的观点。
孟子重视教育对人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也看到了教育对社会发
展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比政治有时还显得重要,实行仁政的过程也可以
看作就是教育。孟子是这样看待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他说:“仁言不如仁声
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
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上》)这就是说,仁德的语言却赶
不过仁德的音乐能打动人心,良好的政治赶不上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好
的政治,百姓害怕;好的教育,百姓热爱。良好的政治得到百姓的财富,良
好的教育可以获得民心。这样,就肯定了教育对社会国家的作用意义。
②培养“明人伦”的君子。孟子总结了古代兴办学校,特别是夏、商、
周三代的教育经验,明确地提出了教育目的为“明人伦”,培养“明人伦”
… Page 86…
的君子或统治人才。
孟子教以人伦,明人伦的具体内容,是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这意思是说,父
子之间要有骨肉之亲,君臣上下应有礼义之道,夫妻挚爱而内外有别,长者
晚辈分尊卑之序,朋友相处讲求诚信。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的准则,
被后世人们概括为人的道德的“五伦”。应该承认,在中国封建时代明确提
出封建宗法道德的五伦关系是从孟子开始的。
根据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孟子把伦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成为他对学生
进行教育的主要内容。主张教育的整个内容和全部过程就是“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办好学校教育,进行伦理道德
教育,至于自然科学知识则是不被重视的。孟子教学以《诗》、《书》、《礼》、
《乐》、《易》和《春秋》六经为主要教材,这在《孟子》一书中是多处可
见的,其中尤以引讲《诗经》和《书经》的内容的地方很多,常言“诗云”、
“书曰”语。以伦理道德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开端于孔子,中经孟子发展
完善,此后形成儒家教育的中心内容和主要特点,极大地规划和影响着中国
封建社会的全部教育。
③关于学习与教学。孟子在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活动中,对学生如何学
习和教师怎样进行教育教学,积累总结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在学习方面,孟子认为有四种主要的学习方法。其一,深造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