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观念要以文化知识为基础,并通过知识传授来进行,知识教育要为道德教
育服务。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
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
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这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君子或君子
儒,应具备仁、智、信、直、勇、刚六种道德品质。这些道德品质的形成,
② 《韶》,舜时的乐曲名;《武》,周武王时的乐曲名。
… Page 74…
应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教育,要以知识学习为基础,才能具备好的道德品质。
否则,就会出现偏向,产生愚、荡、贼、绞、乱、狂不良行为现象。道德行
为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作指导,就会提高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孔子强调对
学生进行道德知识教育,说明了德育和智育内在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作
用。
孔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他以“仁”为
道德的最高准则,以“礼”为道德规范,来实施道德教育。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内容,礼是形式,只有两者统一起来,才能达到道德教育目的。孔子在
教育实践活动中,对此是十分重视的。
“仁”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中心,也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内容。春秋
时代,孔子首先把“仁”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宣传,反映了当时社会
变革时期对人的重视,这是历史的进步。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多次谈到
有关“仁”的问题,论“仁”的次数也最多。范文澜先生说:“《论语》记
①
载仁的话,却在一百条以上,其中很多是孔子讲的。”据杨伯峻先生的统计
约有104次,匡亚明先生统计有109次,陈元晖先生在批点李塨《论语传注》
时数到了51次之多。从这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说明“仁”是在《论语》中出
现最多的属于道德教育方面的词,这是为大家所承认共识的。
孔子所说的“仁”,根据《论语》里论述“仁”的材料,归纳联系起来,
可以看出“仁”者的内容含义就是“爱人”。《论语·颜渊》篇记载:“樊
迟问仁,子曰: ‘爱人’”。“爱人”为“仁”,仁就是做人的道理,就是
爱或同情心,把人作人来爱。《礼记·中庸》篇上也说:“仁者,人也”。
都是在说仁的基本内容就是讲做人的道理。孔子提倡“爱人”是有等次的,
并不是不区分善恶,而普遍地爱一切人。他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只有仁人才能做到对那些人应当爱,对那些人应当恶;
所爱的是否应当爱,所恶的是否应当恶。因为仁人所喜爱厌恶的标准是正确
的。由此看来,孔子是以仁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准则,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爱人是有所爱也是有所憎的,是在承认阶级统治条件下来谈“仁”的。
孔子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为了真正实现“仁”的教育,他把忠和
孝两项道德规范作为“仁”的教育的根本。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在家孝顺父母,出外便敬爱兄长。他的弟子有若也说: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上。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在孔子看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以“爱人”为起点,首先从调整家庭内
部间的关系开始,进而扩大到国家社会。这样,以“孝”尊敬父母,维护和
巩固宗法家长制度;以“忠”尽心尽力诚实负责,以事父母之心而事君事臣,
成为国家的忠臣贤相。这种以忠孝为“仁”的根本教育,在以后长达两千年
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被利用来作为统治人民的有力工
具。
孔子进行道德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礼”。象重视“仁”一样,孔
子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又特别强调“礼”。仁主要是主观的修养和教化,礼
则是客观的楷模和制度。具体说来,礼指一切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诸如亲
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这些是礼的根本。根据这些所谓固定不可变的
①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人民出版社1961 年版,第207 页。
… Page 75…
根本制定礼制,确立人们的关系和个人应受的约束,使其守本分不逾越。孔
子把“礼”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所以他非常重视“礼”,重视对学生进行“礼”的教育。
我国“礼”的起源和发展很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原始社会中,
人们积累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可以认为就是最早的“礼”,它具有调整
氏族内部的关系作用。如氏族成员中存在的“冠礼”可能就是一切“礼”的
开端,其作用在“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礼记·冠义》)。孔子在
谈到夏代到西周时期礼的发展过程时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
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
夏、商、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了西周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典章制
度,成为调整奴隶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用它来定亲疏、
别贵贱、决嫌疑、明是非。孔子在西周“礼”的基础上,又进行损益,提出
了包括各种规章制度和生活礼节礼仪的封建之“礼”。他教育要求学生学礼,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不学礼或学不好礼,是无法在社
会中站住的。学礼就要做到一切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范,努力做到“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孔子把“仁”和“礼”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他通过长期的教
育实践活动,还摸索出进行道德教育的规律和法则,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道
德教育原则,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的几个主要原则和方法:
立志学道
孔子十分强调和重视人的立志。所谓立志就是每个人要确立人生目的和
树立远大的理想。孔子本人从自己做起,15岁就开始有志于学问,成为弟子
们和后人学习的楷模。他经常教育学生,和他们讨论确立个人志向。有一次,
孔子对颜渊、子路说:“你们何不说说自己个人的志向?”子路回答:“我
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和朋友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也决没有什么怨言。”
颜渊说:“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也不表白自己的成绩。”子路接
着问老师:“我们希望听到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老年
人安逸、让朋友信任,让年轻人怀念”。孔子就是这样引导学生向“仁”道
方向修养提高自己。他还对学生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
灵公》)他用生动的比喻教导学生立下坚定意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
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孔子和学生们的这些谈话内容,都说明了
他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对一个人的立志问题是很重视的。
孔子教育学生要立志,究竟应立什么样的志向?在他看来,这个志就是
“士志于道”(《论语·里仁》)、“君子学道”(《论语·阳货》),然
后达到乐道的精神境界,这说明只有道才是他理想的志向。这个“道”的意
义是什么呢?从孔子关于道德教育言论中,我们理解是指他所讲的伦理道德
的基本准则,即道德教育主要内容“仁”和“礼”。志道、学道和乐道都是
围绕“仁”道这个中心展开活动的。为了实现这个“道”的理想和信念,一
个人应该有一种为此而献身的精神,做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
仁》)。
为了实现仁道的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