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被压在最下层的劳动人民,实际处于奴隶地位。首陀罗为“非再生族”。
在种姓制度中,婆罗门社会地位最高贵,其次是刹帝利,这两个等级是奴隶
主统治阶级。在古代印度各个等级之间,贵贱分明,界限森严,不同种姓之
间尊卑极为悬殊,不共生活,不通婚姻。特别是首陀罗,与前三个等级之间
… Page 57…
更划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能受奴隶主贵族剥削奴役,地位最低,处境
也最悲惨。印度种姓制度的出现保护了奴隶主贵族统治的特权地位,成为维
护奴隶主阶级国家利益的有力工具。
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的宗教。它是由雅利安人的原始宗教演变而来的。
雅利安人在早期吠陀时代 (公元前15—前11世纪),其宗教信仰属于自然
崇拜。雅利安人把宇宙自然种种变化,都归之于某种神的力量支配,于是便
产生了天神 (梵伦那)、太阳神(弥陀罗)、雷电和战神(因陀罗)、火神
(阿耆尼)、苏摩酒神等各种各样的神。到吠陀时代后期(公元前9—前 6
世纪),雅利安人在向奴隶社会转变和奴隶制国家建立的过程中,出现了种
姓制度和专门的祭司阶层婆罗门。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产生了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保留和利用了原始的多神崇拜,但奉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为三
大主神。这时原来神的性质也有了改变,因陀罗神由雷电和战神变成为国王
和贵族的保护神。还产生了最高主宰的大神,宇宙的创造者婆罗摩,即大梵
天。婆罗门祭司以《吠陀》为经典,以《梵书》、《奥义书》和《森林书》
作为经解,主张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加上烦琐的仪式和祭祀活动,借
此愚弄和欺骗劳动群众。奴隶主阶级利用婆罗门教作为精神武器,加强对劳
动人民的统治。婆罗门祭司给种姓制度披上了神秘色彩,把等级制度神圣化。
他们还捏造出造物神梵天用嘴创造出婆罗门,用肩和手创造出刹帝利,用膝
腿创造出吠舍,用脚创造出首陀罗的神话。从而说明种姓制度各等级区别是
由神的意志决定,并由此论证奴隶主阶级特权地位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奴隶
主阶级还制订出加强和巩固种姓制度的各类法典,称之为“达磨”,谓“法”
之意。根据这些法规,对各种姓社会地位、权利、义务和生活方式作了严格
规定。如严禁低级等级的人从事高级等级职业,不同等级不能通婚,不能同
住同行同进餐。在刑事处分上也表现出极为不平等。杀死一个刹帝利的赔偿,
只及杀死一个婆罗门的赔偿的四分之一;杀死吠舍和首陀罗的赔偿依次减
半,各为八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婆罗门侮辱了首陀罗,所受法律惩罚,只
要付很轻的罚款。
婆罗门教维护种姓制度和奴隶制国家政权,它的教义和后来出现的佛
教,成为维系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的古代印度教育的主要内
容。
(2)婆罗门教的教育
婆罗门教认为,人的最高境界是摆脱尘俗,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与
梵天合一。也就是说,得到了最高的智,获得高智即为得到真理。因此,培
养梵天合一的人便成为婆罗门教的教育目的。《吠陀》圣典被婆罗门教视为
梵天智慧的结晶和知识的总汇,它由《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索
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四部构成,是婆罗门教的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关
于婆罗门教的教育大体情况,可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来叙述:
①家庭教育。吠陀时期,婆罗门对儿童的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
当时家族是社会的和政治结构的基础,家庭地位非常重要。在家庭里实
行家长制,父亲是一家之长,管理子女生活,有权决定和处死子女,自然教
育子女更属于父权范围。为了保持种姓的世袭和培养僧侣的目的,父亲在家
中要教子记诵《吠陀》经。《吠陀》是以梵文写成,内容十分晦涩,难以理
解。又由于 《吠陀》是圣书,传授时只允许口授,不准手抄笔写,所以儿童
… Page 58…
学习起来很是困难。一般要花费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学完一部经典,四部吠
陀全部学成需要40年,实际上只能学成一部分而已。这种枯燥乏味的学习要
求儿童用很大的精力和时间,惟有婆罗门贵族儿童才有条件接受。对于刹帝
利和吠舍种姓子弟要求低,减少学习吠陀经典的数量,以让他们把时间用于
学习军事知识和其它的实际知识。家庭教育主要传授《吠陀》经典,此外,
也注重对儿童传授生活、习俗的知识,养成儿童规则的生活习惯,如早起、
眼睛和牙齿的清洁习惯等。
在古代印度,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家庭教育一直占着重要的地位。
②学校教育。随着印度人民在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经验,科学
知识的萌芽和发展,以及宗教祭祀的需要,早期的婆罗门的家庭教育已经不
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于是出现了学校教育。
在古代印度各地比较早出现的学校可能是一种培养训练僧侣的学校,称
为吠陀学校。这种学校的教育目的企图通过学校达到保持种姓的世袭和训练
未来的婆罗门僧侣教士。初期,入学条件比较严格,必须为婆罗门子弟。到
公元前6—5世纪开始发生变化,刹帝利和吠舍的子弟也可进校学习。教师皆
由婆罗门教士任教。
公元前8世纪《奥义书》出现,这是一部注释 《吠陀》经典的书,由此
时到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印度史上称为奥义书时期。在这段时期,古代
印度产生了“古儒”学校。
古代印度在公元前8世纪以后,若干门类的科学知识萌芽发展。人们为
建筑祭坛、寺庙,获得了几何学、代数学方面的知识。当时出现有《祭坛经》
之类的书,专门记述祭坛的形状、制作法和如何变换,书中已论述到勾股定
理。为了选择吉祥的祭祀日期和适应农时的需要,人们不断地对星相进行观
察,从而掌握了天文学和占星术方面的知识。为了正确学习和解释吠陀经书,
文法学、发音学和音韵学应运而生。这么多门类的科学知识的诞生,使婆罗
门教的教育由机械背诵《吠陀》经典逐渐发展到钻研经义,具备了从理论上
阐述经义的条件,进一步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由于以上这些社会实际发展情况,过去那种只重视背诵《吠陀》经典的
传统教育,到这个时候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胜任解释经义和传授各门学科知识
的需要。这样,便产生了对于经义具有研究而又专门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
人。这些人在印度的古籍中被称为古儒。由他们在自己家里开办的学校称之
为古儒学校。古儒受到社会的尊敬,又有优厚的待遇。他们在家中设立学校,
招收贵族子弟入学。阿什仑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由古儒私立的经义学校。下
面简介古儒学校的办学情况:
古儒学校招生对象条件,婆罗门子弟7岁入学,贵族子弟8岁入学,商
人、农民和手工业者子弟11岁入学,许多不愿或不能亲自教育子女的家庭送
孩子到古儒学校读书。入学须经一定的手续,按婆罗门教的规定,凡有志入
学儿童,在作正式学生之前,须向婆罗门教士提出申请。然后通过入法礼的
仪式,仪式要选择在吉祥之日,届时适龄儿童着上新装,参加隆重的仪式,
表示要成为梵行者。仪式结束后,经过古儒教师考试,合格者方能入学。开
学期定在每年的七八月间。
学生进入古儒学校后,随古儒学习的年限不一,大约要12年,这是根据
学习吠陀经卷数多少而定。一般来看,儿童在学完一卷《吠陀经》后就离开
学校。在教学内容方面,学校和家庭教育比较,其特点最重要的是,教育教
… Page 59…
学扩大了学习内容,教授多种学科和钻研吠陀经义。课程设置除《吠陀》经
以外,设历史、文法、祭礼规则、数学、预兆学、时间学、诗学、灵魂学、
武器学、天文学、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