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性和独立性,只能追随英国对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法西斯侵略行径推行苟且偷安的绥靖政策。
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正赢家——美国——又如何呢?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从战前的负债累累一跃而为全世界20多个国家的债主。世界黄金储备的40%以上都流进了美国的腰包,纽约取代伦敦成了世界金融的中心。在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等各个方面,美国都取代英国成了西方世界的领袖。
但是,美国远离欧洲和亚洲,依仗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天然屏障,美国并不担心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侵略之手会伸向自己。同时,从建国之始,美国就流行着孤立主义的历史传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孤立主义思潮在美国异常活跃,极力鼓吹撇开国联,不参加任何联盟,不卷入、不牵连任何国际义务,散布和平幻想,掩盖战争危险,主张裁减军备、避免战争,“代价再高也不为过”。
迫于孤立主义思潮的压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届美国总统在竞选时都不得不顺应这一潮流,保证不卷入战争,不把选民的孩子送到国外去打仗。因此,美国总统往往在外交上推行“中立”、“不偏不倚”和“武器禁运”等政策,坐视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到处挑起战火,肆意侵略。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也给欧美各国留下了不堪回首的惨痛记忆,因此,和平主义思想和厌战、畏战情绪在西方社会十分盛行。同时,作为战胜国,英国、法国、美国等也感到心满意足,幻想从此天下太平。法国的和平主义尤其严重,认为自己要得到的已经都得到了,剩下的就是保住既得利益了。士兵们认为军事训练已经没有必要,驻地的娱乐中心成了部队的活动重心,酒精中毒的现象在军人中间非常普遍。
绥靖政策的另一个重要背景就是,20世纪初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根本对抗。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世界各地都掀起了反对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直接冲击了西方列强的统治体系和殖民地后方。因此,西方列强都非常仇视新生的苏联,对共产主义威胁惶恐不安,千方百计地削弱苏联和限制共产主义的影响。于是,处于苏联与法国、英国之间的德国便被看成了阻止“共产主义威胁”的“壁垒”。“祸水东引”便成了西方列强反苏、镇压欧洲革命的政策选择。为此,英国甚至公然喊出了“宁要希特勒,不要斯大林”的口号。
英国首相鲍德温也曾再三声言:“假如一定要打仗的话,我希望看到布尔什维克与纳粹打起来。”另一位英国首相张伯伦的如意算盘打得更响:“希特勒的行动将指向东方,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完全不卷入了。”
然而,绥靖政策并没有给西方带来和平,反而怂恿、加速了法西斯侵略者的战争步伐。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不宣而战,悍然入侵东非小国埃塞俄比亚。对此,英、法等国的反应只是发表一份空洞的谴责声明。法国外长赖法尔甚至额手称庆:“我把意大利的侵略矛头引向一边,因而拯救了法国。”墨索里尼的侵略成功,使希特勒深受鼓舞。
1936年3月,希特勒公然宣布废除《罗加诺公约》,出兵进占莱因非军事区。英、法等国的反应依然是软弱无力的谴责声明。随即,希特勒又下令在德、法边境修筑了“齐格菲防线”,为发动进攻做好准备。
1938年初,为了建立“大德意志帝国”,希特勒在奥地利制造骚乱,寻找并吞奥地利的借口。3月12日,德国直接向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辞职,许士尼格被迫接受。接任的新总理同意邀请德军进驻奥地利,德军随即占领奥地利全境。13日,宣布德国与奥地利合并。
面对德国肆无忌惮的侵略行径,英国、法国、美国表面上仍然发表了抗议,实际上却认为德奥合并“势在必行”。1938年4月初,英、法、美三国政府分别承认了德国并吞奥地利的现实,撤回驻奥使馆,代之以驻维也纳领事馆。不费一枪一弹,德国便轻易地吞并了一个主权国家,这对希特勒的侵略野心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励。
几个月之后,希特勒又开始了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动。他一方面谎称捷克苏台德地区的日耳曼人遭受了“迫害”,一面陈兵边境,要求割让苏台德地区。正当捷克斯洛伐克急需英、法等西方大国主持正义、伸出援手的时候,英、法等国却已经决定出卖捷克斯洛伐克,换取德国的“谅解”。
危急关头,英国首相张伯伦在法国总理达拉第的支持下,主动求见希特勒,明确表示“承认苏台德地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则”,请求希特勒在他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协商之前不要动武。随后,在英、法的联手威胁和劝诱下,捷克斯洛伐克被迫接受了割地的建议。之后,张伯伦飞赴德国会见希特勒,并提议召开四国首脑会议,讨论领土转交事宜。
1938年9月30日,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首脑在慕尼黑签订了《慕尼黑协议》,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在10天之内割让苏台德地区以及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给德国。作为当事国,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却不能与会,只是在会后由英国代表通知他们结果,并且告知“这是无权上诉和不能修改的判决词。”
希特勒又一次兵不血刃地实现了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野心。
《慕尼黑协议》签字后,张伯伦带着他事先拟好的《英德宣言》,单独会见了希特勒。竭力向希特勒陈述,只有加强英德合作,才能解决欧洲和世界和平问题。为了进一步麻痹英国,希特勒慷慨地在宣言上签了字。随后,法国总理达拉第也得到了一份《法德宣言》。
当日,张伯伦踌躇满志地返回伦敦。一下飞机,就拿出《英德宣言》向欢迎的人群挥舞,兴奋地宣布:“从今以后,整整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
精彩旁白:“这些阴谋家,在西班牙问题上,在中国问题上,在奥地利和捷克问题上,不但并无丝毫制止侵略的意思,而且相反,纵容侵略,挑拨战争,使人为鹬蚌,己为渔人,美其名曰‘不干涉’,实则是‘坐山观虎斗’。世界上多少人被张伯伦及其伙伴的甜蜜演说所蒙蔽,而不知道他们笑里藏刀的可怕。”
——《毛泽东选集》
第一部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在西方国家绥靖政策的滋养下,希特勒一口一个,干净利索地吃掉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侵略的欲望越发炙热,仿佛一只发疯的狂犬,血口獠牙,随时准备扑向下一个目标。
这一点,全世界都看在眼里,只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各打各的算盘。英国、法国手持希特勒签字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自以为得到了“光荣的和平”,一心想要“祸水东引”,将德国的侵略矛头指向苏联。美国远在大洋彼岸,有恃无恐。唯有苏联无遮无拦,胆战心惊地暴露在希特勒的炮口之下。
而此时的苏联,刚刚经历了1936年至1939年的清党肃反运动,逮捕了500多万人,枪决了50多万人。领导十月革命的2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有15人被处决,首届苏维埃中央政府的16名成员被处决了12人。斯大林的铁腕已经牢牢地掌握了苏联。
鉴于战争的威胁日愈迫近,斯大林大力加强国防建设。在1938年开始的苏联第3个五年计划中,国防工业投资占到整个工业投资的1/4以上,许多民用企业纷纷改建为军需工厂。同时号召和组织妇女参加工业生产,掌握男子的工种,建立劳动后备军。另一方面,斯大林也在国际上寻求建立集体安全体系。
在斯大林的一再建议下,1939年4月15日,英国、法国、苏联三国在莫斯科举行了关于互助反侵略的谈判。会谈中,苏联向英国、法国建议:缔结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三国反侵略互助条约;三国共同保障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安全。但是,英国和法国实际上仍然热衷于绥靖政策、幻想着“祸水东引”,对苏联的建议十分冷淡,使得谈判持续了将近4个月还是毫无结果。
与此同时,希特勒也对英、法、苏三国谈判深感忧虑。唯恐三国一旦结盟,将使德国处于腹背受敌的困境。因此。希特勒抓住英、法、苏三国彼此猜疑的矛盾,大耍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