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屋2003-03-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千字的小说消解千百万人着魔般亢奋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情绪,无疑连杯水车薪都不如,但这种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不仅表明了一个作家应有的理性,更表现了作家应有的良知和勇气。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非常简单,却能使人久久回味。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小小的鞋匠,修鞋铺就开在皇宫面前的广场上。一天清晨开门一看,发现全城不知何时已被来自远方的游牧民族占领。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从平民开始,鞋匠、肉贩等都备受骚扰。这时,“我”来到皇宫门口,看到皇帝站在一扇窗后。“平常,他可从不到宫内靠广场的房间来,而总是生活在最里面的花园中”,这次却垂头丧气地站在靠广场的窗后,眼睁睁地看着宫前发生的事情〔21〕。
  最终,不堪种种磨难之苦的平头百姓们聚在一起互相问道:“我们要承受这样的负担和磨难到什么时候呢?皇上的宫殿把游牧人吸引来,他却没办法把他们赶出去。宫门始终闭着;往常耀武扬威地出出进进的卫队,眼下全呆在装了铁栅的窗户后面。拯救祖国的事结果全得由我们工匠和商人来干,这样的重任我们却担当不起哩;须知,我们也从未夸过口,说自己有这种能耐。事情纯属误会;而我们呢,却将毁于这个误会。”〔22〕
  卡夫卡这篇小说起码从某一角度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在“天下”“兴”的时候,皇帝们总是“贪天之功据为己有”,从不认为“匹夫有责”、“与有荣焉”,自然也就不许匹夫有参政议政、“参与”国家大事的权利;但每当“天下”将“亡”的时候,皇帝们总是疾呼“匹夫有责”,仿佛事之所以致此人人都要承担一份罪责,匹夫自然就有承担“救亡”重担的责任与义务。话当然还要说回来,如果“天下”不是“一姓”之天下,而是所有匹夫也都享有一份权利的“天下”,那么自然应担起“救亡”之责;不过如果“天下”为某“一姓”之私物,当皇帝大呼“匹夫有责”时,鞋匠、肉贩……等所有平民百姓确应冷静想想自己是否真的“有责”。很可能,“拯救祖国”“这样的重任我们却担当不起哩”!卡氏此言,可谓语重心长。
  《在流放地》和《往事一页》表明,在卡夫卡的观念中,个人权利是高于、重于国家的基本权利的。同时他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对个人权利观念的强调主要是从西方的历史经验、传统中发展而来,但在全球性历史发展中将成为一种扩散开来的普世性观念,将与其他一些传统发生冲突。就此而言,或可根据已成学界时尚的“后殖民”理论说他是“西方中心论”者。但任何一种理念都产生于具体、特殊的“语境”之中,所以每种理念的源起都具有“地方性”,倘因此认为任何理念都没有普世性,那所谓交流、交往将没有意义,不同文明之间根本无法沟通,终将争战不休。事实上,正是在不同文明、观念的交往、碰撞甚至冲突中,某些符合最基本人性的价值观和理念终将逐渐演化成普遍性价值观和理念,成为全人类的基本信念和共识。
  “饥饿艺术家”的双重隐喻
  在写于1922年的《饥饿艺术家》中,卡夫卡塑造了一个以“表演饥饿”为生的艺术家。这位以展览自虐为生的艺术家不啻是现在十分走红的“行为艺术”的先驱,自虐能成为艺术在当时确难想象,所以不能不深叹卡氏的想像力之丰富、对未来的洞察力之深刻。当然,卡氏塑造的这位艺术家的故作姿态固然令人喷饭,但最后他确因“饥饿”而亡,倒还不失真诚。而这种真诚,恰恰又是今日另一类“饥饿艺术家”们所根本没有的。
  小说的开始写道:“近几十年来,人们对饥饿表演的兴趣大为淡薄了。从前自行举办这类名堂的大型表演收入是相当可观的,今天则完全不可能了。那是另一种时代。”〔23〕在那个时代,这位“饥饿艺术家”风靡全城,
  以致人们要通宵达旦排队买票来观看表演。表演以每四十天为一场,这期间,艺术家在一个地铺干草的铁笼中除偶尔喝点水外一直粒米不进,任人观看,触摸其嶙嶙瘦骨。他时而向人点头,回答各种提问,时而对谁也不理会,只是呆呆地望着前方出神,完全陷入沉思。为了消除对他“偷吃”的疑虑,公众还推选出了看守人员,每三人一班,日夜值班。其实这完全是多余的,“他的艺术的荣誉感禁止他吃东西”。他最感幸福的是天亮以后,由他出钱让人买来丰盛的早餐,让那些通宵值班的壮汉们狼吞虎咽一番,而他却根本不为所动,这样反衬出他的能耐。每四十天期满时,他仍拒绝进食,结果经理和他人不得不强迫给他进食。这时他总是忿忿地想,为什么在他的饥饿表演正要达到最出色的程度时打断他呢?只要让他继续表演下去,他不仅能成为空前伟大的饥饿艺术家——这一步看来他已经实现了——而且还要自我超越,达到常人难以理解的高峰,“为什么要剥夺他达到这一境界的荣誉呢?”“他自己尚且还能继续饿下去,为什么他们却不愿忍耐着看下去呢?”〔24〕就这样,
  虽然他度过了名扬四海、光彩照人的岁月,但“他的心情通常是阴郁的,而且有增无已,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认真体察他的心情”。对一些好心人的安慰和怜悯,“他就会——尤其是在经过了一个时期的饥饿表演之后——用暴怒来回答,那简直像只野兽似的猛烈地摇撼着栅栏,真是可怕之极”〔25〕。
  时代的变化更加无情,人们对“饥饿表演”突然失去了兴趣。但这位艺术家对这种表演已经“爱得发狂,岂肯放弃”,便宣称“只要准许他独行其是(人们马上答应了他的这一要求),他要真正做到让世界为之震惊,其程度非往日所能比拟。饥饿艺术家一激动,竟忘掉了时代气氛,他的这番言辞显然不合时宜,在场的人听了只好一笑置之”〔26〕。他的惊世之举是无限期地绝食,
  开始时还真有些人看,而且“在他周围吵嚷得震天价响,
  并且不断形成新的派别互相谩骂”〔27〕。但使他伤心的是没有一派是真正理解他的,
  至多不过是想看看热闹而已。不久连热闹也无人看,这位艺术家完全被人遗忘。在他饿得奄奄一息的时候,才被人发现,但为时已晚。他最后的话是:“因为我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像你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28〕
  当时的读者很难想到这会是关于几十年后开始流行的“行为艺术”的隐喻。现在,一些行为艺术家正是以卡氏所描绘的自虐而成为成功艺术家的。有人在盛夏将腐臭不堪的浸泡死鱼烂虾的脏水涂在自己身上,然后让苍蝇蚊子爬满全身;有人将导管插入血管,让血液一滴滴流下,直到体重因此减少多少克;还有人将自己在一个可供人参观的房间里关了一年……从中都可以看到“饥饿艺术家”的影子,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如出一辙!
  但这篇小说还有更深一层的隐喻。
  多年前我读这篇小说时,“饥饿艺术家”那种“故作姿态”虽令人哭笑不得,但总感这只是卡夫卡一贯的“夸张”“荒诞”,并未在意。如今阅历加深,诚感这并非全是卡氏之“妄想”,可说别有深意。生活中确有另一种“饥饿艺术家”,但他们却没有卡夫卡笔下“饥饿艺术家”那种至为难得的真诚。他们故作姿态向世人展示“饥饿”,实际却比多数人吃得多吃得好;一边做“圣斗士”状痛诋“市场”和“流行”而怀念自己倚仗权势曾经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那个时代”,一边又老谋深算地利用“这个时代”的市场一本本炮制“流行”而名利双收;看别人用洋家电等就怒斥为“卖国”“汉奸”,其实自己早就想方设法一趟趟过海跨洋挣足了外币又钻山打洞把子女送往国外……能博取“饥饿”之名却又并不真正“忍饥挨饿”——如此精明的“人生策略”,是天才如卡夫卡者当年也没有想到的。
  有人说过,一个天才的如椽巨笔往往超越自己的时代和社会。卡夫卡的作品确如一面能超越时空的深邃魔镜,映照出人性、社会最久远、最复杂、最幽暗的方方面面。
  注释: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