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6-03-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块陆地,见到的都只是英国国旗,得出的印象也一定是全世界都是大英帝国的,大英帝国就是全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煌煌上国的理念其实也算不得我们中华民族的专利,但与当时这位马格里爵士的“帝国即世界”的情结相比,我们的自豪感与现实的距离似乎更为虚幻,甚至已经到了荒诞的程度。
  郭嵩焘在出国以前,已经有了“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的认识,但在开初刚到英国一个月的时候,他仍然认为:“此间富强之基,与其政教精实严密,斐然可观,而文章礼乐不逮中华远甚。”〔3〕可经过近一年的考察,他的认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西洋通商三十余年,乃似以其有道攻中国之无道,故可危矣。”〔4〕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中,道是文明教化的核心。这段议论认为在世界的新格局中,中国已沦为背离文明教化的无道之邦,而敌手的文明开化程度远胜于己。
  郭嵩焘作为一名精通传统文化、熟谙中国旧政治,明了“洋务”内情的资深中国学者与政府公使,他比之早前亲历欧美并留有著述的许多人具有更优越的条件,以对西方政教人心进行系统考察与比较研究。
  早在1875年,出洋之前的郭嵩焘在《条议海防事宜》中,就对总理衙门把“船坚炮利”当作富国强兵的要务进行了批驳,主张“循行西洋政教”。他比较了西洋与中国的不同情形,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这个“本末之论”,究其实质,说明郭嵩焘早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就已经成为了“洋务派”内部的超越者,对于“洋务派”所主张的仿效西洋器物文明他不以为意,主张要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也就是在制度文明的层面上仿效西方。这种主张已经相当接近于后来“戊戌变法”的内容,此处,郭嵩焘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名维新先驱。但两年的使西历程中的所见所闻,让郭嵩焘更进一步上升到“心性”层面并结合器物文明与制度文明这两个要素,开始了对于西方文明的多层次思考。
  在英国,郭嵩焘考察了以议会民主和自由选举为特征的西方民主政治的现状与历史。在其日记中,郭嵩焘将议会(parliament)翻译为“巴力门”,将市政厅翻译成买阿尔(mayor)衙门。
  郭嵩焘对西方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进行了观察,从国家制度、经济理论探究“泰西富甲天下”的根本原因。他发现,资本主义国家偏重于“富民”,而中国传统社会却孜孜于“富国”。为探究其中道理,他对于西方的经济理论产生了浓厚兴趣,虚心向井上馨、马格里等人征询,了解到阿达格斯密斯的《威罗士疴弗呢顺士》(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经典著作。他还积极与英、日等官员反复讨论,日记中多见“中国要务在生财,宜以开采制造等事委之于民,而官征其税”等类似记载,在得知英国税法规定,其所得税“俸人三百镑以上,亦一例输税”后,认为“此法诚善,然非民主之国,则势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
  郭嵩焘颇为关注英国“君民兼主国政”的情形。光绪三年二月三十日,他“赴下议院听会议事件”,得出“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的结论,并且以为这比我们传统上的仰仗“君德”的做法更有保障。在研究了英国从君权到民权的历史后,他认为“巴力门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义,设买阿尔治民有顺从民愿之情”,肯定了英国的“巴力门”和“买阿尔衙门自选”的进步性,认为“中国自秦汉以来,适得其反”,从而否定了绵亘中国两千余年的专制政体。这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之论!
  郭嵩焘还注意到教育在建设现代文明中的关键作用。在英国,他参观了各类学校,认为英国的学校教育“一皆致之实用,不为虚文”,而“中国收召虚浮不根之子弟,习为诗文无实之言”,“悉取天下之人才败坏灭裂之,而学校遂至不堪闻问”。因此,他在给沈葆桢的信中力陈教育的重要性:“人才国势,关系本原,大要莫急于学。”“宜先就通商口岸开设学馆,求为征实致用之学。”“此实今时之要务,而未可一日视为缓图者也。”
  华夷之辩一直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核心,其中心内容便是:“内中国而外夷狄”,从来“以夏变夷”,而未闻有“以夷变夏”,并且认为“道历千载而不变”,将中华文化直接等同于“道”这个最高的哲学范畴。出使英国之前,郭嵩焘就已经认识到“西洋立国二千年,政教修明,具有本末,与辽、金崛起一时,倏盛倏衰,情形绝异”〔5〕。经过在英国的实地考察,郭嵩焘对于西方的伦理教化有了更确切的认识,不禁顿觉锥心之痛:“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夷狄也。中国士大夫知此义者尚无其人,伤哉!”〔6〕这里,郭嵩焘已经直接承认了中国不仅在器物制度上不如西洋,就连伦理教化也远远落后于他们,现在的实际情形居然反倒是西洋诸人视中国为野蛮半野蛮国家,所谓“夷夏之辩”于此竟有乾坤倒转之虞!
  四
  郭嵩焘将他从上海到伦敦途中的日记钞寄总理衙门,并以《使西纪程》书名刊行。其间种种言论,如“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两千年的文明”等,大大刺激了满朝士大夫的神经,谓之“嵩焘之为此言,诚不知是何肺肝,而刻之者又何必也”——表达观点的是没肝没肺,而刻印刊行的是没安好心。何金寿更是直接弹劾郭嵩焘“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给郭嵩焘扣上了一顶重重的“汉奸”帽子。结果,“有诏申斥郭嵩焘,毁其《使西纪程》版”。
  在郭嵩焘出使时候,他推选了自己的广东老相识刘锡鸿充当使英副使。据说刘曾受命于李鸿藻,随时准备检举揭发郭嵩焘,出京时候刘什么都没带,就带齐了准备参奏郭嵩焘的空白褶子。等到何金寿参奏郭嵩焘,《使西纪程》被毁版后,刘锡鸿立即上书攻讦郭嵩焘,历数郭之罪状为:“游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崇效洋人,用伞不用扇”;“效洋人尚右”;“违悖程朱”;“令妇女学洋语、听戏”;“向巴西国王起立致敬”;“听音乐会频频翻看节目单”。
  这里面绝大部分指责在今天看来都是无稽之谈,但在当时却颇得“京师议论”响应,“枢府”之外,还有朝廷,还有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终于在朝廷的严旨训诫下,出使甫及两年的郭嵩焘不得不自英法公使任上奏请销差,回国后立即称病乞休,连正常的回京述职也没有进行,就被诏允还乡。
  这时候的郭嵩焘,所被骂名更甚于出使之前。回到家乡之时,不独当地官员对他十分轻慢冷遇,连士绅百姓也对他表达了各种形式的鄙视。当他抵达长沙时,有人“以轮船不宜至省河,属书阻之”,“士绅至于直标贱名及督抚之名,指以为沟通洋人,张之通衢”。
  郭嵩焘乞休归里之后,仍没有放弃对于国事洋务的臧否,但大多被目以“书生论政”,他的满腔热情换来的不过是再多一些的打击与冷遇。与其说郭嵩焘“痴顽一船,无计收帆”式的孤独郁闷是他个人的无奈,倒不如说这是所有先知先觉者的宿命。
  1891年7月18日,郭嵩焘病卒。当时由王先谦等具奏,李鸿章代奏,对于他为人治学方面的优长颇做铺陈,但终不能获准立传赐谥。身后寂寞,令人唏嘘。
  在他死后九年,义和团运动酣畅之时,还有京官主张对郭嵩焘行戮尸以谢天下。
  五
  郭嵩焘的悲剧人生,其本质是时代悲剧在他个人身上的折射,是中国走向世界过程中的挫折。
  晚清中国,老大中华遭遇“五千年未有之变局”,西方列强的武力入侵行径无异于打家劫舍的强盗,但另一方面,他们却又是我们富强与先进的引路人。如何看待这个一身二任的强盗老师,就是我们能否解读与学习西方文明的关键所在。在中国累朝积代的夷夏之辩的强力灌输之下,以西方为夷狄之邦、犬羊之性的观点已远不是流俗那么简单,而成为一种全民语言,成为“套话”(stereotype)。
  在当时的人们语言文字之中,充斥着对于西方文明诸如“犬羊之性,贪得无厌,反复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