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弟子。參加會內結集的,依上述有阿難系、阿那律系及優波
離系的部份弟子。會外大眾,有舍利弗、羅怙羅這一系的弟
子(許多跋耆比丘屬此)以及許多在西方未參加會內結集的阿
難系及迦旃延系弟子,此外,尚有枺絻灢x系的眾多弟子
。就人數言,會外大眾遠超過會內,所散佈的地區亦較廣擴
。此因為凡是奉行原始律,而未將戒條次第眨麆拥模钥蓺w
入大眾律系中。
另一方面,由於此次結集是由於戒律而起,因此七百比
丘乃先結集律藏,而後順便結集經藏。受此影響,後來上座
律系的傳說中(如化地部、法藏部、銅鍱部),都把第一次結
集的內容,也說成是由優波離先結集律藏,而後阿難結集經
藏。
在第二次結集時,會外大眾有信奉大乘者,依《三論玄
義卷下》的說法﹕
「復有信大乘者,有三因緣﹕一者,爾時猶有親
聞佛說大乘法者,
31頁
是故可信。二者,自思量道理應有大乘,是故可信。
三者,信其師故,是故可信。(裕18)」
故在釋尊第一代弟子尚在時,對大乘是否佛法,並不起
諍,一旦凋零了,便是法諍的開始﹔另一方面,由於法師解
說之不同,對小乘的教理本身,也起義理之諍,因此,佛滅
滿百年後,便進入法諍時期了。
五、法諍
佛滅滿百年以後,釋尊前二代弟子已凋零,漸以第四代
弟子為弘法的主流。此時在不同地區的弟子們,對釋尊的教
法,起不同的解釋,並提出不同的看法。《異部解說》中記
載著﹕
「佛滅一百三十七年,難陀王及大蓮華王在位時
,於華氏城有拢叽箫嫻狻⒋蟊R摩、大都耶伽、鬱多
羅及離婆多等人,有跋陀羅者宣說五事使僧眾起分裂
,謂有龍上座及堅意二位多聞者隨宣五事(為他所惱
、無知、猶豫、遍觀察、自救護是道),因而分成上
座部及大眾部,如是六十三年間處於混亂。(裕19)
」
再配合《宗義差別排列輪論》的記載﹕
「佛滅百年後不久……龍上座、枺奖娂岸嗦劚
宣揚五事﹕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及道因聲故
起,佛教乃分裂成大眾部及上座部,其後大眾部再分
出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多聞部、說假部。(
裕20)」
上面記載顯示與大乘思想有關的五事,為促成佛教內部
份裂的一個因素,由佛滅一百三十七年至二百年的六十三年
間,參與法諍的有大飲光、大盧摩、大都耶伽、鬱多羅、跋
陀羅、龍上座(不是那先比丘)、堅意等眾比丘,而所諍論的
睿浚宋迨峦猓有「一說」與「分別說」、「補特伽
羅我」、「三世實有」等教理的看法。只是最先起諍的是五
事,故記載上較受渲染,此時所分裂的部派,不只是大眾部
與上座部之正式分裂,而且是大眾部內部的分裂,此因為在
第二結集後,已形成上座律系與大眾律系,而大眾律系的僧
眾至為龐雜,此內又有多種傳承系統因而在見解上就有大的
出入,先有五事之諍,而後其他的法理之諍,在長達六十三
年內,大眾律系內部起諍,且又與上座律系起諍。在法諍中
,大眾律系的釋尊弟子系中,有大迦葉及阿難系的弟子,有
優波離系的弟子,有迦旃延系的弟子,有舍利弗及羅怙羅系
的弟子,由於地域、法義及法師的不同,而起大的諍論。
六、犢子結集及四拢
32頁
在長期法諍後,各部為了鞏固自己的思想,便須進行論
藏的編集,將經典善巧地解說以符合自己這一部派的看法,
《異部解說》記載著﹕
「佛滅二百年時,犢子上座乃結集正教。(裕21)」
另外,《大智度論卷二》云﹕
「有人言﹕佛在時,舍利弗解佛語,故作阿毗曇
,後犢子道人等讀誦乃至今名為舍利弗阿毗曇。(裕
22)」
《三論玄義卷下》云﹕
「可住子弟子部,即是舊犢子部也,。……舍利
弗是羅怙羅和上,羅怙羅是可住子和上,此部復是可
住子之弟子。(裕23)」
由此可知,佛滅二百年時,犢子上座首先進行正教之結
集,由於早期已有經藏與律藏的結集,因此犢子上座所結集
的,便是《舍利弗阿毗曇》,而其傳承是由舍利弗下傳。由
於此次結集的人甚多,因此南傳稱之為「大結集」。受到這
結集的影響,其他各部也仿照《舍利弗阿毗曇》的內容,編
集論藏。
經過這六十三年的法諍,形成了四拢咯s拢献俊⒙}
大眾部、拢隣僮硬浚ㄡ崞诟某陕}正量部)及拢f有部。以往學
者認為拢隣僮硬考奥}說有部屬上座律系,其實此二部屬大眾
律系,其理由如下﹕
1。 拢f有部的戒條次第與摩訶僧祇律大致相同,而拢
上座部系統的戒條次第(化地部、法藏部及銅鍱部)則由於第
二結集時,上座們將之眨麆樱蚨c未參加集者有所不同。
2。 拢蟊姴考奥}說有部皆同樣認為第一結集先結集經
藏,後結集律藏﹕摩訶僧祇律、根本說有律及阿育王傳、付
法藏因緣傳等有部系統的傳記,皆先經後律,只有經多位譯
者編譯的十誦律例外。而拢献康幕匚宸致伞⒎ú厮姆
律、善見律、銅鍱律,皆認為是先律後經。其理由即因第二
結集由律而起,故先結集律藏而後經藏,乃將第一結集亦認
為是先律後經。
3。 又以描述佛陀前世的「本生談」為例,拢献恐
五分律、四分律中皆只有數則,而僧祇律有五十餘則,說有
律則更多(裕24)。此亦可看出,在第二結集中,將律藏中的
本生談減除,因為在經藏中已有,不須重眩Jb律之本生
談只有十一則(裕25),可能是經過譯者(弗若多羅、鳩摩羅
什等)刪減,因為十誦律中提及「如是廣說五百(則)本生」
。
4。 《出三藏記集第三》中記載著﹕「阿育王集五部僧
共行籌,爾時眾取婆麤富羅部(即犢子部)籌多,遂改此一部
為摩訶僧祇(裕26)」此表
33頁
示著﹕犢子部的律,其實就是摩訶僧祇律。法顯的傳記中明
顯記載著﹕「(至中印)始得摩訶僧祇眾律,佛在世時,最初
大眾所行也。」這表示著原始律大致同於摩訶僧祇律。
由上可知,拢f有部及拢隣僮硬浚詫俅蟊娐上担
系與四拢康年P係如下﹕
上座律系拢献
┌──拢蟊姴
大眾律系──┼──拢隣僮硬
└──拢f有部
上列之變化情形,更可由釋尊後代弟子的傳承來了解﹕
前已述及毗舍離結集時,會內僧眾,為部份阿難系、阿那律
系及優波離系的弟子,這些僧眾下傳,即成為上座律系,其
部派稱拢献浚诜ㄕ姇r期主張「分別說」,故又被稱為
分別說部。會外大眾,僧團龐大,地域亦廣,仍皆奉行著原
始律,此又稱為大眾律(因為奉行者多)。法諍時,會外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