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方情结-东方文学与中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谈到阿拉伯文学与波斯文学的关系时,有一位埃及的著名学者使用了“借贷”这个词。他指出:“假如硬要说有个民族向别的民族借贷了什么,那这个借贷者决不是阿拉伯民族,恰恰是波斯民族,正是它求助了阿拉伯民族。”他还说:“回历一、二、三世纪,在波斯吟诵的都是阿拉伯诗歌,……阿拉伯文学取代了波斯文学的位置。这也就是说,一个波斯人,若想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他就必须懂得阿拉伯语……波斯人一开始就在模仿阿拉伯人,他们从阿拉伯人那里学到了作诗的技巧和从事科学的办法,或许你们已经察觉到波斯诗歌流传至今,乃至未来,靠的就是阿拉伯诗歌的韵律。”

  埃及学者的这番话,说对了一半。从文学的形式因素来看,波斯人的确学习并运用了阿拉伯语,而且采用了阿拉伯诗歌的韵律。根据这一事实,可以说波斯文学是阿拉伯文学的借贷者。但是,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同一种语言可以表达完全不同的内容,利用同一种韵律可以创作出思想倾向截然不同的诗歌。波斯文学“借贷”了阿拉伯文学的形式,却表达了反对阿拉伯侵略与统治的爱国主义思想。波斯人用阿拉伯语所创作的诗歌,洋溢着爱国激情,当读者为这激情所感染时,就不会过分强调阿拉伯文学对波斯文学的影响了。

  在这个问题上,另一位埃及学者发表了比较公允的意见:阿拉伯人受波斯文学影响特别深,这也是限制他们接受希腊文学的一个原因。因为波斯人已溶化于阿拉伯国家之中成为阿拉伯国家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亲睹波斯人的社会生活,并知道很多东西,对于波斯人的文学很容易了解,很容易接受。一方面,任何民族的文学,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另一方面,我们考察各民族文学的关系,要从内容和形式的结合点上着眼。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东方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才能够把握东方各民族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在考察了波斯文学与阿拉伯文学的相互关系之后,我们来分别探讨波斯文学与中国、阿拉伯文学与中国的关系。

  丝绸之路上的绝代佳人

  从古老的波斯,到我国辽阔的新疆,有一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而这条丝绸之路,正好横贯整个伊朗。

  在这条古老而神秘的丝绸之路上,有一位绝代佳人,她的名字叫西琳。

  西琳,在波斯和维吾尔语中,均为“甜美”之意。早在公元七、八世纪,关于西琳的传说,就已在西亚和中亚人民间流传。据《巴尔亚米历史》一书的记载,西琳是位绝世美女,鲁姆(一个地名)的女奴。在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的菲尔多西的《王书》中,西琳也被描写成一位美女。《王书》中有一篇的题目就叫《霍斯罗与西琳》,主要情节如下:

  波斯国王霍斯罗外出打猎,遇到美女西琳,并深深地爱上了她。霍斯罗国王欲娶西琳为妻,但是由于西琳出身卑微,这桩婚事遭到群臣的反对。霍斯罗国王不甘心,他召开了元老会,征得元老会的同意,终于娶西琳为妻。霍斯罗前妻之子西鲁雅垂涎后母西琳之美貌,为霸占西琳,他杀死了自己的父亲霍斯罗,篡夺了王位。西琳在霍斯罗墓前服毒自杀。

  到了十二世纪,阿塞拜疆诗人尼扎米 (1141—1209),用波斯文创作出了《霍斯罗与西琳》,诗中叙述了波斯萨珊王朝(226—561)霍斯罗二世与西琳相爱的故事。在尼扎米的笔下,西琳的身份已不再是卑微的女奴,而成为亚美尼亚女王的侄女,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作者把西琳塑造成为伊朗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女性——聪明、美貌、善良、对爱情无比忠贞。

  在尼扎米的长诗《霍斯罗与西琳》中,波斯国王霍斯罗是男主角,他在打猎途中与西琳相遇,两人一见钟情,信誓旦旦。但是,为了达到借东罗马力量镇压国内叛乱的目的,霍斯罗违心地娶了东罗马皇帝之女玛丽亚为妻。玛丽业亚死后,他又与伊斯法罕美女寻欢作乐,并将她娶入宫中。而一直信守誓约、忠于爱情的西琳却被冷落,在痛苦中饮啜泪水度日。西琳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与霍斯罗的轻浮浪荡,形成鲜明对比。

  到了十五世纪,突厥大文豪纳瓦依 (1441—1501),首次用维吾尔书面语言创作了不朽的巨型名著——五万两千行的《五卷诗集》。其中,《帕尔哈德与西琳》一诗占有重要的位置。

  纳瓦依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成就卓著的伟大诗人,也是一位具有民主倾向的思想家。颂扬正义、抨击残暴、讴歌纯洁的爱情——这是贯穿于他全部诗作的中心思想。

  纳瓦依在创作《帕尔哈德与西琳》的过程中,研读了波斯诗人菲尔多西、尼扎米等人的作品,继承了他们诗作中的精华。同时,他又广泛地从维吾尔以及各突厥语民族的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对帕尔哈德与西琳的爱情故事,进行了具有胆识的再创造。纳瓦依在 《帕尔哈德与西琳》的序诗中写道:

  但愿我诗作的构思充满新意,但愿人们读它时没有雷同之感。

  一味地重复他人之语,对于读者又有何益处?

  尾随别人骑马行路不是好事,踏着别人走过的路前进并不光彩。

  在别人的花园里采撷鲜花有失体面,我的诗作中许多是我亲手培植的花坛。

  那么,纳瓦依的《帕尔哈德与西琳》,与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究竟有哪些独创之处呢?

  首先,在纳瓦依的作品中,男主人公不再是波斯国王霍斯罗,而是中国王子——聪明、机智、勤劳、善良的帕尔哈德。这位中国王子藐视王位,视金银财宝如粪土。他热爱学习,重视劳动,从老石匠那里学得开山凿石的本领。当他从宝镜中看到亚美尼亚人民面临旱灾威胁、正在艰难地开山修渠时,他毅然离开中原汉土,前往亚美尼亚帮助那里的人民解除痛苦。

  在亚美尼亚的开山工地上,帕尔哈德奇迹般地完成了引山泉灌溉的水利工程,实现了为民造福的心愿。这一消息传到宫迁,亚美尼亚女王带着她的妹妹西琳前来看望这位开山英雄。西琳的美貌征服了帕尔哈德,帕尔哈德的英俊与勇敢也使西琳姑娘一见倾心,他们相爱了。

  然而正当这一对情人沉浸在热恋的欢愉时刻,灾难突然降临。波斯国王霍斯罗听说亚美尼亚有个名叫西琳的绝世美女,便在欲心的驱使下,率军队进犯亚美尼亚,以武力来向西琳求婚。他阴谋杀死了西琳的情人帕尔哈德,西琳闻讯悲痛欲绝,在情人身旁刎剑自尽,以身殉情。

  纳瓦依的这一作品问世之后,在中亚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诗人们争相仿效,以帕尔哈德与模棱两可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诗歌、传说,一批批问世。这个动人的故事在维吾尔及中亚各国各族人民中间广泛流传,以至家喻户晓。

  到了十九世纪初叶,天才的维吾尔诗人纳扎尔 (1770—1848)创作了包括《帕尔哈德与西琳》在内的《爱情长诗集》。纳扎尔的《帕尔哈德与西琳》具有鲜明的维吾尔民族的特色。他使用的是当时通行于突厥各民族中的维吾尔书面文学语言——察哈台语。而且,他特别注重维吾尔民间语言的运用,使得诗句酣畅流利,通俗易懂。他在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描写以及比喻的运用等方面,更是注重维吾尔民族化。

  那么,《霍斯罗与西琳》与《帕尔哈德与西琳》,也就是说,波斯的“西琳”与维吾尔的“西琳”,当底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首先,这两类作品的人物是完全一样的,都是塑造了绝代佳人西琳,还有霍斯罗和帕尔哈德这两位男子。而且,连次要人物的姓名也是一样的。

  第二,这两类作品的故事情节基本相同,都是围绕着对绝代佳人的追求而展开,而且都是以西琳的殉情而告终。两类作品都有帕尔哈德苦恋西琳的情节,甚至在细节上也十分相似:先是写两人在开山修渠的工地上第一次见面,西琳的座骑跌倒,帕尔哈德用双手将西琳接住,并将她从工地送至宫迁城堡。帕尔哈德苦恋西琳,到了疯狂的程度,他离群索居荒原,与野兽为伍,昼不思食,夜不入眠,在荒山野岭间狂奔。帕尔哈德的苦恋引起了波斯国王霍斯罗的嫉妒,国王派人到帕尔哈德处谎报酉琳去世的消息,帕尔哈德中计,悲伤而死。西琳得知帕尔哈德的死讯,十分悲痛,提出为他修筑陵园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