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邦思考一会说:“彭越谋反,本该斩首,看你说得有理,姑废彭越庶民,迁居蜀地青衣县。”
刘邦怕彭越,就是怕他手中之兵,如今成为阶下囚,成了没毛的鸡,没翅的鸟,跟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一样,所以,刘邦也像处理韩信一样,恐怕再杀大功之臣,引起不安,所以准备留他一条性命,下令贬为庶民,发往蜀地青衣居住。
彭越本无反意,如今落此下场,难免伤心落泪,但是此时的彭越只得奉诏前往蜀地。吕后正从长安来洛阳,在路上碰上了彭越。
彭越拜伏路旁,落泪哀求,哭诉自己忠于汉室,绝无叛意,乞请吕后说情,求皇上开恩,放他回到故乡昌邑。吕后假装安慰,当面应允,一同返回洛阳。
刘邦朱笔一挥,毫不费力地写下:“斩首,夷三族!”
吕后见此,忙劝刘邦:“皇上向来仁慈,所以谋反之人不绝,像彭越这样的反王,应该将尸体烹成肉酱,分赐诸侯大臣,让他们知道谋反的利害,以禁后人。”
刘邦准奏,下令将彭越斩首,首级悬挂示众,尸体烹成肉酱,并在首级旁悬一告示:
有收尸者,辄捕之。
彭越的大夫栾布,刚从齐国出使回来,听说彭越已被斩首,悬头示众,急忙准备祭品,前去祭祀彭越。守卫士卒立即逮捕,送交刘邦处理!
刘邦大怒,大骂,下令烹杀。如狼似虎的武士,一齐将栾布举起,准备投进滚烫的汤镬之中。
只见栾布回头过来说:“我希望说一句话就死!”
刘邦说:“你有什么好说?”
栾布说:“当年皇上困于彭城,兵败荥阳,受伤成皋,项王之所以不能继续前进,就是因为彭越在后方攻击楚国城池,牵制了项羽力量。那个时候,彭越附楚则汉破,附汉则楚破。垓下之战,如果没有彭越,项羽不会失败。如今天下已定,彭越受封梁王,也想坐享万世之福。如今皇上一次征调,彭王生病不能出征,皇上就怀疑他要反。彭王毫无反形可言,而今却以小过诛杀,我害怕天下人臣人人自危。彭王已死,我活着不如死,请烹了我吧!”
刘邦本来心中有鬼,听了栾布所言,觉得此人又是一个贯高,正好树立一个忠臣像,下令赦免栾布之罪,拜为都尉。
栾布请求刘邦允许他收葬彭越之尸,刘邦顺水推舟,彭越的头才被埋进土里。
司马迁《史记》曾说:“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彭越被诛,实属冤案!刘邦要扫平异姓诸侯王,他才不管这些!不过刘邦的确很会来事,他自有一套独特的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刘邦剿灭异姓王,诛杀功臣,口碑不佳,但是对于汉朝统一,有益无害。替他说几句话,也是不得已,但凡受封的人,总是想进一步,所以,封王就意味着分裂!刘邦在消灭异姓王的同时,企图用分封同姓王的办法来维持统一,事实证明,分封有大害无大利,汉代文、景、武一直为同姓王所困扰,这就是刘邦留下的遗患。
刘邦分封同姓王,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传统势力,不封王难以平衡一家人的心理;二是秦亡教训,秦国的灭亡,汉初人认为是由于不分封诸侯所致。关于秦亡的教训,这种说法可能经不起分析,但是当时人们大都怀有这种认识,我们不能超越历史去要求刘邦。
刘邦在临死前一年,还专门为秦始皇帝、楚隐王、陈涉、魏安嫠王、齐愍王、赵悼王等人派户守墓,秦始皇二十户,其余十户。魏公子无忌尚有五户。
刘邦这是兴灭国、继绝世之举。一句话,刘邦所干的一切都是为天下安宁!
第三节 下马治国:用儒生,讲礼乐
要老实很难,要聪明更难。老实到一定境界就是虚怀若谷,与世无争;聪明到一定境界就是雄才大略,英明盖世。而可悲的往往是那些想老实而又不够老实,想聪明而又不够聪明的人。
项羽就是想老实又不够老实;想狡猾又不够狡猾的人,所以他最后落了个乌江自刎的可悲可叹可泣下场。而刘邦就狡猾到了雄才大略,英明盖世的境界。他看不起胯夫韩信,却重用过韩信,他也鄙视儒生,可他也用了叔孙通、陆贾等人……
制朝仪,读《新语》:品尝做皇帝滋味
一只狐狸从来没见过狮子,偶然一次,他在森林里碰到了狮子,吓得半死。当他第二次遇到狮子时,仍很害怕,但比第一次好多了。第三次遇到狮子时,他竟走上去与狮子谈话……
刘邦一直瞧不起儒生,经常骂儒生为“竖儒”,他曾经用儒生的帽子来撒尿……
国家制度是最根本的统治方式,除此之外,刘邦还重用儒生叔孙通、陆贾等人制定礼仪,建设封建社会精神文明。
叔孙通对于汉朝初年政治稳定的主要贡献是为刘邦制定朝仪。这些制度与汉初政权机构相适应,对于维护皇帝的最高统治权威起着重要作用。
叔孙通是薛(山东滕县东南)人,秦始皇时代凭借文才学识,为待诏博士,大概相当于今天候补博士。过了几年,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胡亥知道后,召集众位儒生、博士计议此事。
秦二世说:“楚地戍卒攻下蕲(安徽宿县南),占领陈(河南淮阳),各位有何高见?”
儒生、博士三十多人一起走向前去纷纷说:“人臣反叛,格杀勿论,望皇上发兵征讨!”
秦二世十分忌讳“反叛”,听儒生、博士一说,脸色大变。
这小皇帝实在是莫名其妙,天下本来已经开始“反叛”,他却不喜听见。史书曾载,出使之人回来向秦二世报告有人造反,秦二世大怒,把此人送交法庭审判。从此之后,无人再奏此事。秦二世问及,人们只得说“几个小贼,早已被地方官吏剿灭”。秦二世实在是自闭耳目,自取其祸。
叔孙通极善观颜察色,急忙向前启秦:“这些人都是胡说八道。现在天下合为一家,毁诸侯城邑,收天下兵器,表明太平时代已经到来。况且明主高坐,普施法制,人人奉公守法,四方臣服,哪里还有反叛之人?楚戍之事,只不过是偷鸡摸狗之徒所为,何足挂齿!皇上下令叫郡县官吏派人擒拿即可,皇上尽可高枕无忧。”
秦二世听了叔孙通的话,完全不明言外之意,还连声叫“善”(《史记》语),回头又去盘问那些“不识时务”的儒生。那些儒生有的说是“反叛”,有的说是“盗贼”。秦二世下令御史将那些说“反叛”的儒生尽皆依法审判,而那些说“盗贼”的儒生得以安全返回。
秦二世欣赏叔孙通,赐给锦帛二十匹,一身新衣服,还拜为博士,叔孙通由侯补博士,变成了博士,叔孙通大概应该高兴而回了。
那些儒生责骂叔孙通说:“先生为何如此阿谀奉承?”
叔孙通说:“你们不知道,我都差点难逃此劫!”
不几天,叔孙通从咸阳逃回老家薛地,当时薛地已经归楚。不久,项梁大军到了薛地,叔孙通投靠项梁。项梁死后,他自然依附项羽。刘邦攻入彭城,叔孙通归顺刘邦。刘邦大败而逃,叔孙通也跟着逃走。叔孙通是个儒生,自然穿着儒服,幸而没有戴儒冠,否则又要被刘邦用来撒尿。
刘邦憎厌儒服,叔孙通脱下儒服,换上楚制短衣,刘邦因此喜欢叔孙通。
叔孙通归顺刘邦,带着一百多儒生弟子,但叔孙通从不向刘邦推荐,而专门向刘邦推荐一些武勇之士。
弟子们见此,议论纷纷:“我等追随先生多年,而今又跟着归附汉王,但是先生专门举荐那些勇夫,而不推荐我们,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些话传到叔孙通的耳里,他召集诸位弟子,开导说:“汉王正在亲冒兵矢争夺天下,你们哪一个能够驰骋沙场攻城略地?所以我当然只能举荐武勇之士。等汉王夺得天下,我当然要推荐你们。你们专心读书,好好地等着,我怎么会忘记你们呢?”
叔孙通是一个识时务者,识时务者为俊杰。不久,“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史记》语)。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天下,在定陶当上了皇帝。刘邦废除了秦朝的一切苛刑仪法,朝廷上一片混乱。“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史记》语)。
叔孙通早已探知刘邦的这一系列情况,决定游说刘邦重建朝仪。
刘邦本来是一个农民,虽然当过亭长,但行为放荡,常惹他父亲刘老太公生气。刘邦称帝之后,却成了一个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