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邦深深拜谢,说:“果真像老人家所说,我一辈子不会忘记您的大恩大德。”
等到刘邦当上皇帝,派人去寻找这位老头,却已经无处可寻了。这位相面先生是不是吃人嘴软,不得而知,但是古人相信面相,这倒是实实在在的。
刘邦长得什么样子,《史记·高祖本纪》有这样简略的记载: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汉高祖刘邦》一书中说:“此婴高鼻长颈,左腿上长有七十二颗黑痣。”这可以算是对《史记》最简单的解释。
“隆准”就是高鼻梁。
古书说:
龙鼻
龙鼻丰隆准上齐,
山根直耸若伏犀。
鼻梁方正无偏曲,
位至居尊九鼎时。
鼻为中岳,其形属土,为一面之表,肺之灵苗也……隆高有梁者,主寿;若悬胆而截筒者,富贵……
鼻如截筒,衣食丰隆……准头而圆,得外衣食;准头丰起,富贵无比……准头圆肥,足食丰衣。
刘邦的鼻子到底怎么样,不得详知,但是从相书上看,凭他的这一条鼻子,他就可以“得外衣食”“富贵无比”“足食丰衣”。
看来刘邦的鼻子帮了他的大忙。
“龙颜”,颜就是脸,龙颜是什么样子,不得而知,但是此为一种威仪的相貌,不用怀疑。
古书说:
一取威仪:如虎下山,百兽自惊;如鹰开腾,狐兔自战;不怒而威。
一看敦重而精神:身如万斛之舟,驾于巨浪之中,摇而不动,引而不来;坐卧起居,神气清灵,久坐不昧,愈加精彩,如日东升,刺人耳目,如秋月悬镜,光辉皎洁……
凭刘邦的龙颜,他大概应该“猛虎下山,百兽自惊”了。因为中华民族是龙的民族,中华子孙是龙子龙孙。龙是玉皇大帝的臣子,腾云上天,翻身入海,行云施雨,变化无穷……
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旦跟龙产生了联系,要么成为真龙天子,要么成为孽龙。孽龙要被当了皇帝的真龙天子灭九族。刘邦虽然出身贫贱,但是有这一副龙颜,足够他受用一辈子了。
刘邦其人,真是一处贵,处处贵,刘邦还有“美须髯”。
古书说:
髭须黑而清秀者,贵而富,滋润者发福……黑而光泽,富贵无亏。
在古人看来,刘邦的这一副尊容就是天生皇帝命,当然附会的嫌疑是不难看出的。
春秋末代,战国初年,赵简子选择接班人,很大程度由于听从相师姑布子卿的话,才确定无恤为赵氏继承人。无恤就是后来的赵襄子,三卿分晋的一卿,建立了赵国。
康熙为什么要把大位传给雍正,就是因为他专门叫八字先生给乾隆算命,乾隆是皇帝之命。雍正是乾隆他爹,儿子是皇帝的命,老子自然要继承大位。据说故宫博物院尚保存着乾隆的八字。
刘邦的面相不是刘邦当皇帝的必然因素,但是这些对他的心态产生了极大的暗示作用,这是不用怀疑的。
是真有相面之说呢,还是刘邦吕公戏演双簧?我们不得而知。如果是刘邦吕雉杜撰这样的故事,那我们就只能说刘邦很会造势。这样的事在别人的眼里是神奇,在于自己,虽然难免有自欺之嫌,不过却能给自己巨大的信心。
壮士扼腕,三尺剑斩蛇起义
借助老虎的威势,狐狸得到了百兽的尊敬。刘邦斩蛇,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可是经过一番造势,“白帝的儿子被赤帝的儿子杀了”,那就狐狸变成了“大王”,刘邦接受了天命……
刘邦既然是一个小小的亭长,更兼游手好闲,能言善辩,少不了被上头派些公事。正因为这桩公事,刘邦的龙气更加发扬光大,神乎其神了。
沛县奉朝廷之命,要征调一批民夫去骊山修秦始皇陵。那些被强迫征来的民夫,谁也不愿意离乡背井,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做苦力。所以,刘邦被派去押送这批壮丁。
这帮民夫被绳子拴着,就像一群被贩往远方的牲口。但是,他们毕竟是人,总在寻找机会逃走。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总有些人当南郭先生———溜了。刘邦虽说是押解官,但是跟这些人的地位也相差无几,更兼刘邦生性豪爽,凡事一个无所谓,所以对这些被拴着的“牲口”也没有多大限制。不曾想到,一夜逃走几个,还未走出县境,已经逃走了不少人。
刘邦心中盘算开了,如果这样下去,还没到骊山,夫役早已逃得干干净净。这样的话自己也难逃干系,刘邦有了自己的打算。
那天,刘邦押着这批民夫走到丰乡(江苏丰县)西边的大泽。这泽方圆百里,苇草丛生,遍地泥泞。有人又趁此荒野之地逃走,刘邦也是无可奈何,决心早点脱身。
他叫大家停下休息,刘邦自个儿喝起酒来,一喝就喝到了黄昏。只见满天昏鸦,在大泽上空盘旋,就像刘邦那起伏不定的心。
刘邦突然站起来说:“诸君到了骊山,也是九死一生。我今天把各位放了,大家各自逃命去吧!命大的能逃得性命,命小的客死他乡,全凭天意啊!”
民夫们素来知道刘邦比较诙谐,以为刘邦又在开国际玩笑,谁也没有把这几句带着酒气的话当真。刘邦给民夫一个个解去捆绑的绳索,大家才信以为真,个个感激涕零,纳头便拜。众人高呼万岁,一哄而散。可是过了一会儿,大半壮丁又回来了。
刘邦问:“你们怎么不走?难道还想去骊山风光风光?”
有一个胆大的壮丁忙对还在喝酒的刘邦说:“贤公不忍把我们押到骊山去送死,慨然释放了我们,贤公恩情至死不忘!但是我等细细一想,我们都走了,贤公怎么回沛县交差复命?”
刘邦忙说:“你们尽管走吧!我自然不会再回沛县送死,天下如此之大,哪里不能容身?大丈夫四海为家,哪里不是家?”
壮丁闻言,又是一阵感激,有十几个壮丁情愿跟着刘邦同生共死,闯荡天下。
刘邦见此情况,正好来个顺水推舟,高声说:“承蒙各位壮士不弃,愿意跟我刘邦,我也只好欢迎了!天高地广,海阔天空,我们难道还闯不出一条生路来?”
刘邦醉熏熏的,一行十几人,为了避人耳目,不敢走大道,只得往大泽中小路走去。走着走着,一轮明月悬挂在碧蓝的天空中,把清辉尽洒人间,整个天底下显得是那样的和谐而宁静。
要是在平时,刘邦肯定会引吭高歌,尽情地抒发一番。可此时此刻,他已经成了一个逃亡之人,害怕月亮太亮,让人看见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因此,他们尽择小路和阴暗的地方慢走,在泽中缓缓而行。
正在行进之中,前面探路的人回报:“前面有一条大白蛇挡住道路,碗口粗细,长有数丈,我们还是原路返回,另走其他路吧……”
说话人颤颤惊惊,上下牙直打颤。
刘邦听说,趁着醉意,大声说:“大丈夫走路,哪里会因为害怕一条巨蛇挡路而返回的道理呢!”
刘邦大步走上前去,不多远,果见一条大蛇,好象一条长堤,横截小路之上。刘邦也不细看,只觉得一股热血涌上心头,抽出佩剑,大喝一声:“畜牲如此无理!”手起剑落,巨蛇一下子被砍成两段。
众人拨开死蛇,惊叹一回,继续前进。又走了数里,刘邦大醉难行,与众人一起合衣躺在路旁草丛之中,呼呼进入梦乡!
这本来就已经够奇怪了,可是更怪的事情还在后头呢。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第二天早晨,正好有一个丰邑人经过刘邦斩蛇的地方,看见一个老年妇女在那里抱头痛哭。
这人问她为什么天刚亮就在这里痛哭。
老妇人说:“有人杀死了我的儿子……”
问:“你的儿子怎么被人杀了呢?”
老妇人回答:“我的儿子是白帝之子,变化成巨蛇,挡住了路径,被赤帝的儿子杀了!”
老妇说完,又伤心痛哭。
这位丰邑人觉得老妇言语怪诞,正要寻根问底,老妇人突然不见了。
这人只得继续往前走,正好遇见刘邦等人,忙把这神奇的遭遇告诉刘邦一行。刘邦心中大喜,自以为受命于天。那些跟着的壮丁,更加敬畏刘邦。
这就是刘邦经常自吹自擂的斩蛇起义的故事。
《周礼·天官冢宰·大宰》中曾说:“祀五帝。”
唐代贾公彦疏曰:
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biāo)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计光纪。
史书记载,秦国开国君主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