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9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凉二州,所以庞特勤部人的到来,如鱼得水,并乘吐蕃之衰,遂以甘州为中心,将势力扩展到肃(今甘肃酒泉)、瓜(今甘肃安西)、沙(今甘肃敦煌)、凉、兰(今甘肃兰州)、秦(今甘肃秦安西北)等州①。而此地的世家大族(如瓜、沙二州的张、曹家族),慑于甘州(或称河西)回鹘的强大,都不得不以附庸地位隶于可汗。甘州回鹘自大中年间立国,相继传袭十汗,政权延续近两百年。
  西迁安西者,是指徙入安西部护府所辖西州(治高昌)等地,贞观十四年(640)至显庆三年(658)的安西部护府治所就置于此。回鹘“残众”迁至后,曾于此建国,史称“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然而,《新唐书·回鹘传》谓:“有特庞勒(按,即庞特勤)居焉耆城,称叶护,余部保金莎岭(今阿尔泰山),众至二十万。”这就是说,这支回鹘最初的政治中心在原为安西四镇之一的焉耆镇,其部众分布虽广,但西州并不为其所有。懿宗咸通七年(866)二月,归义军(在沙州)节度使张议潮奏报朝廷说:北庭回鹘大酋仆固俊击吐蕃,“克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②这条史料清楚地表明庞特勤将政治中心自焉耆移于西州,则是在其部众西迁二十年之后的事情,其部称“高昌回鹘”,也只能是在这之后而不可能在此之前。史阙五代时的“西州回鹘”与中原皇朝的具体交流记载,仅云其人“尝见中国”①。综上,西迁三支回鹘,根据最后定居地域的差异,入葛逻禄者,因活动于葱岭西楚河一带,被称为葱岭西回鹘;入安西、北庭境者,最后形成高昌(或西州)回鹘;入河西走廊者,因建牙甘州,史称甘州(或河西)回鹘。而这三支回鹘的奠基人,从诸史籍记载看,都集庞特勤于一身:或云庞特勤率十五部奔葛逻禄,或称其为叶护居焉耆,或讲他称可汗居甘州;这说明庞特勤不仅是回鹘西迁行动的组织者,且是西迁后形成的三地区回鹘的共主。① 两《唐书·迴(回)纥(鹘)传》,《册府元龟》卷九四六《外臣部·褒异三》,《资治通鉴》卷二四七、卷二四八。
  ① 魏良彛骸豆赜诳雇醭钠鹪醇懊啤罚ā独费芯俊罚1982 年第2 期);并见林幹《突厥史》第二章。
  ② 《新五代史》卷七四《吐蕃传》、《回鹘传》;林幹:《突厥史》。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五○,懿宗咸通七年。
  第三节吐蕃的昌盛和吐谷浑、党项等民族的内徙吐蕃的兴起和扩张吐蕃是今天我国藏族的祖先,又是公元七至九世纪于青藏高原建立的受唐册封的古藏人的政权名。
  早在新石器时代,青藏高原上就有人类居住。东汉时,诸多西羌部落,如越帯迹搓笈2浚⒎⑶肌⑻旗盖嫉认群筢闳虢裎鞑氐厍⒅鸾ネ钡赝林用衩献迦诤稀V了迨保诮裎鞑睾颓嗪N髂系鹊胤植甲潘张ㄔ诮癫乇焙颓嗪N髂希⒀蛲ㄔ诮癫匚鞅保⑴ㄔ诮癫匚鳌⒋辛肽希⒏焦ㄔ诮翊ㄎ骱臀鞑夭嫉厍㈥笈2浚ㄔ诮裎鞑厣侥系厍┑惹既瞬柯浜驼āF渲校躁笈2柯浣⒌耐罗ㄊ盗ψ钋俊T荚谒迥┨瞥酰罗奁眨垂酰├嗜章墼藜娌⒘怂张F渥铀稍薷刹技次缓螅629—650 年在位),又征服了羊同,进而统一了西藏高原,定都逻些城(今拉萨)。贞观八年(634),遣使与唐通好。十五年(641),太宗以宗女文成公主出嫁赞普。自是唐蕃结甥舅之好,“和同为一家”。两百年间,新赞普继位,必得请唐天子“册命”,否则就不是名正言顺的君王。②然而,吐蕃在接受唐朝册封的同时,并未稍减向外扩张的势头,不仅破灭与其接壤的诸羌胡政权,而且入侵唐朝边州和羁縻府州。
  高宗龙朔三年(663),吐蕃发兵大破吐谷浑,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唐宗女,诺曷钵妻)引残部遁走凉州。咸亨元年(670),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切吉平原)一战,唐军大败,吐蕃“遂灭吐谷浑”①,并进而攻占唐以党项等羌所置羁縻州三十和龟兹拨换城(又称威戎城,即今新疆阿克苏),致使唐“安西四镇并废”②。由于不断对外侵伐,吐蕃版图日益壮阔,至永隆元年(680),“东与凉、松、茂、嶲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汉、魏以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③“安史之乱”中,朝廷尽征河西、陇右、朔方诸镇兵入靖国难。因此,乾元(758—759)以后,吐蕃乘唐西北边防无备,遂攻占唐凤翔以西、邠州以北数十州之地。乃至广德元年(763)一度攻入长安。建中四年(783),双方约和,于清水会盟中正式划界:泾州以西至弹筝峡西口,陇州西至清水县,凤州西至同谷县,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唐界;兰、渭、原、会四州为吐蕃守镇;西至临洮、东至成州,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河西南,为吐蕃界。又在黄河以北、故新泉军以北至大碛、以南至贺兰山骆驼岭置“闲田”,作为唐蕃在北段边界和缓冲地。①简言之,这条唐、蕃新界,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即北起贺兰山以北,沿贺兰山南行,经六盘山和今甘肃清水、成县,再西南至大渡河,东为大唐,西则吐蕃。
  唐、蕃新界划分,表明吐蕃民族的分布,早已超越了其初兴时的青藏高原的局限,不仅拥有唐前期的西域地区,而且扩张到唐帝国的关内道到剑南② 《新五代史》卷七四《回鹘传》。
  ① 《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上,《资治通鉴》卷二四六,武宗会昌二年。② 《册府元龟》卷一○○○《外臣部·亡灭》。
  ③ 《新唐书》卷二一六上《吐蕃传》上。
  ① 《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上。
  西川一带。
  晚唐时期,吐蕃内讧势衰,唐朝乘机收复了河西陇右的一些“陷蕃百余年”的失地。但其昌盛时北徙东迁的吐蕃居民并没有完全返归故土,如今甘肃天祝县的藏胞自称“蕃蕃”,疑即唐代吐蕃民族之余绪。
  吐谷浑亡国前后的民族分布吐谷浑原为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初年,游牧于今辽宁锦县西北一带。约在西晋武帝太康四至十年(283—289),酋长吐谷浑因与弟慕容廆争牧场结怨,遂愤而率部千余家西走。②初徙今内蒙阴山地区,“永嘉之乱”时(291—306),“始度陇而西,其后子孙据有西零(今青海西宁)已西'东'甘松之界(即今甘南一带),'已西'极乎白兰数千里(今青海都兰一带)”①。其孙叶延时,“自谓‘曾祖奕洛韩(即慕容涉归)始封昌黎公,吾为公孙之子,案礼公孙之子得以王父字为氏’;遂以吐谷浑为氏焉”②。自是吐谷浑既为族称,亦为政权称号。叶延六传至阿豺时(417—426 年在位),“兼并羌狄,号为强国”③。阿豺又九传至夸吕(535—591 年在位),“始称可汗”,“地兼鄯善、且末”,建都伏俟城④。大约在夸吕时,以鲜卑和诸羌为主体,综合境内其他民族,基本上形成了吐谷浑民族。
  隋开皇十一年(591),夸吕卒,子世伏、伏允先后继立,并复以慕容为姓。炀帝以吐谷浑阻遏西域通道,遂于大业五年(609)
  的西巡中,一举击破吐谷浑,伏允遁走党项,“部落来降者十余万口”,“其故地皆空”。于是吐谷浑民族分布地“自西平临羌城(今青海湟源东南)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今祁连山)以南,雪山(今阿尼玛卿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为隋有。置郡县镇戍,发天下轻罪徙居之”⑥。吐谷浑亡国不久,就值隋末大乱,慕容伏允乘机复国,“悉收故地”⑤。唐建立后,伏允一面贡使不绝,一面连年内寇。贞观九年(639),太宗派李靖等大破吐谷浑,伏允遁走中自尽。其子顺降唐后不久,又为臣下所弑。太宗册立顺子诺曷钵为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勤豆可汗,并以宗女弘化公主妻之。诺曷钵事唐恭谨,同唐建立了极为亲密的依附关系。而强邻吐蕃,因赞普尚文成公主,亦同吐谷浑通好共处。
  高宗永徽元年(650),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卒,其孙以幼年即位,大权旁落大论(宰相)禄东赞之手。禄东赞极力奉行对外扩张政策。显庆元年(656)出兵击败白兰羌(分布于今柴达木盆地)。龙朔三年(663),吐谷浑大臣素和贵叛逃吐蕃,泄漏吐谷浑虚实。于是,吐蕃发兵大破吐谷浑,诺曷钵偕公主率数千帐弃国走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