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朝代先记其国姓、都城、几帝几年、译者几人、所出经几部几卷、见存几部、亡几部,然後按人记其所出经及本传,凡一百七十六人。
乙、别录 以经为主,分七类记之,末为入藏录,亦十卷。
一、有译有本录。中又分三:曰菩萨藏,大乘教也;曰声闻藏,小乘教也;此外曰圣贤传记。
二、有译无本录。名存本阙者也。
三、支派别行录。大部之中抄出别行者也。
四、删略繁重录。同本异名,或广中略出者,并删除之。
五、拾遗补阙录。旧录阙题,新翻未载者,并详具之。
六、疑惑再详录。《四库提要》误“再详”为“再译”。
七、伪妄乱真录。大乘入藏录,小乘入藏录。
本书之得失
凡事创者难为功,因者易为力,著书亦然。《开元录》之
前,已有诸家目录及僧传,此书集诸家之成,而补其阙漏,订其讹误。有旧录以为失译而并未失译者,有旧录未详时代而今已知其时代者,有旧录译人误而今特正之者,可称後来居上。
又如总录卷四,於北凉之前,特补前凉一代,为前此诸录所未载。智升於所出《须赖经》后记及《首楞严经》后记发见之,乃补一代,略曰:
“前凉张氏,都姑臧,从晋年号。自张轨永宁元年辛
酉,至天锡咸安六年丙子,凡八主,七十六年。外国优婆
塞一人,译经四部,六卷,见存一部,亡三部。优婆塞支施
仑,月支人,博综众经,来游凉土,张公见而重之,请令翻
译。以咸安三年癸酉,於凉州内正听堂後湛露轩下,出
《须赖经》等四部。龟兹王世子帛延传语,常侍西海赵潇、
会水令马亦、内侍来恭政三人笔受,沙门释慧常、释进行
同在会证。”
张轨者,《晋书》八十六有传。永嘉之乱,中原沦陷,凉土与中朝隔绝,张轨父子崎岖僻壤,世笃忠贞,虽困苦艰难,数十年间,犹奉中朝正朔,此最难能而可贵者也。智升为补一朝,殊有意义。近人撰《晋书构注》,於张轨孙张骏传,曾引近出之《流沙坠简》,书建兴十八年,知张氏迄骏之世,未尝建元,以证《玉海》谓骏改元太元之误。惜其未见《开元录》此节,张氏不独始称西晋愍帝建兴年号,其末仍用东晋简文帝咸安年号,此为希有史料,不必於地下求之,特学人未之注意耳。当中原云扰之日,凉州道俗,翻经不辍,试思湛露轩中,其好整以暇为何如也。此本书之特点也。
惟本书注重翻译,而忽略本土著述,以故中土高僧言论,多被删除。如《历代三宝记》卷七东晋出经道俗凡二十七人,卷八前後秦出经道俗凡十六人,卷十一、十二齐、梁、周、隋出经道俗凡七十人。今本书东晋只取十六人,二秦只取十一人,齐、梁以後,删削尤多。以至最著名之高僧慧远所出经论十四部,支道林所出七部,道安所出二十四部,僧肇所出四部,周亡名所出十二部,隋灵裕所出八部,皆遭摈落。甚至唐代最有名而现存之《法苑珠林》百卷,亦不著录。《大唐内典录》卷十特有历代道俗述作一门,专载此土高僧及名人言论,本书总录既删《三宝记》,别录又不采《内典录》历代道俗述作一门,此其失也。
本书在史学上之利用
清人撰《後汉书艺文志》者五家:
钱大昭、侯康不录释氏书。
顾榱三於子部佛书,仅据《隋志》著录五部。
曾朴於卷末附佛经四十部,卷数可考者,一百六十七卷。
姚振宗於卷末附录佛经二百九十五部。
曾书大抵从《梁高僧传》汉时译经诸人传鈎出所译经名,而以今本《嘉兴藏目录》考其卷数,观其所注藏经千文字号可知也。然佛经同名异译者甚多,今本《嘉兴藏目录》本为当时售经而作,故又名“经值划一目录”,每经只注价目,不注撰人,又安能据目即知为何人所译,因此误收及失收者甚多。如《嘉兴藏目》“龙”字至“字”字,《大宝积经》—百二
十卷,本唐译,曾氏误以为後汉支谶译。夫後汉之时,安能一人出经一百二十卷,此常识也。曾氏因《支谶传》云:“《阿阗世王宝积》等十余部,似谶所出”,遂以《藏目》所载《大宝积经》为支谶出,此郢书燕说也。
今《嘉兴藏目》有惟字《佛说阿阇世王经》二卷,支谶译也,曾氏反未能采入。且於支谶《阿阇世王宝积经》下注云:“藏经宝积部,龙字至字一百二十卷”,不知《藏目》所谓“龙字至字字”者,“龙师火帝”至“始制文字”十二字号也。今注曰“龙字至字”,盖未谙《藏目》千文之用者也。《藏目》大约每十卷一号,《大宝积经》百二十卷,故有十二号。姚书则全采《开元录》卷一之後汉录,有经二百九十五部,与顾、曾二家所得,不啻数倍乃至数十倍,知难行易,信然矣。
清人撰《三国艺文志》者二家:
侯氏不录释氏书。
姚氏於卷末附佛书二百零一部,亦用此法。由此推之,则补《晋志》亦可用此法,然清人补《晋志》者五家,尚未有用之者,不能不推姚氏为捷足也。
补《晋志》五家,谓吴士监、丁国钧、文廷式、秦荣光、黄逢元。丁、黄不录释氏。
晁氏《读书志》正误
晁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