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书之特色
  本书之特色在纪年。自司马温公著《通滥》,南北朝以宋、齐、梁、陈纪年,承学之士,以为当然。不知温公以前,《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犹以宋、齐、梁、陈为偏霸,为闰位。《元经》号称法《春秋》,尊中国,犹帝北魏而黜齐、梁,其他可知矣。《元经》真伪,另一问题,其纪年与《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同一见解,《四库提要》据晁、陈二氏,指为宋阮逸作,亦非无故。但其所托名者为文中子,则与费长房正同时,故可与《历代三宝记》相提并论。清人勇於辨伪,而《四库》编年类特著录《元经》,即以其进元魏为中国,可以悦时主耳。
  《三宝记》独不然,其纪年乃尊齐、梁而黜北魏。其卷三年表,晋後即继以宋、齐、梁,梁後即继以周、隋。其卷八、九虽为前後秦及北魏、高齐等录,然每有论述,必冠以晋、宋齐、梁世,如晋简文世、晋安帝世、宋孝武世、齐武帝世、梁武帝世等。其意以为隋承周,周承梁,实得中国正统。周虽不出於中国,而能奉玺归隋,则已将取之中国者还之中国。此固非僧人之所知,实当时之一般心理耳。
  何以言之?《北齐书》廿四《杜弼传》:“弼以文武在位,罕有廉洁,言之於高祖,高祖曰:‘天下浊乱已久,今督将家属,多在关西,黑獭常相招诱,江东复有一吴儿老翁萧衍,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我若急作法网,恐督将尽投黑獭,士子悉奔萧衍,则人物流散,何以为国?’”《北史》五五《弼传》同。
  高祖者,高欢。此可以见北朝士大夫之心理,盖自晋室渡江後,南北分立者二百六十余年,中原士夫之留北者,始终以中国为未灭。隋之灭陈,中国之自相兼并耳,隋之灭周,乃为中国人复兴中国。故《历代三宝记》纪年之意义,实较《通监》纪年之意义更为重大。今失之於《元经》,而得之於《历代三宝记》,礼失求野,孔子所由问礼於老聃也。虽其中不无小误,如卷三以乙亥为魏甘露元年之类,误移前一年;又有开皇十八年以後甲子,显为後人附益,究与大体无伤,此本书之特色也。

  本书在史学上之利用
  本书卷四後汉录,有经二百五十九部;卷五魏、吴录,有经二百七十一部;卷六、七东西晋录,有经七百十八部;卷八、九前後西秦、北凉录,有经二百二十三部,皆可为补後汉、三国、晋《艺文志》者之用,惜乎利用之者尚未有其人也。
  《隋志》旧事类有《天正旧事》三卷,释亡名撰。天正者,梁末豫章王及武陵王年号,二人皆以天正纪元,时人谓“天者二人,正者一止”,二人一年而止也。语见《梁书》五五及《南史》五三。释亡名所撰,殆即梁末时旧事,亡名盖遗民之抱有国破家亡之痛者也。章宗源《隋志考证》此条下不着一字。姚振宗知为即别集类著录之周沙门释亡名,然因未见〈续高僧传》,不能道其详。不知《历代三宝记》亦有《释亡名传》,且为《续高僧传》七所自出,其史料尤为可贵。
  《三宝记》十一《周沙门忘名传》略云:武帝世,沙门释忘
  名,俗姓宗,讳阙殆,南阳人。为梁竟陵王友,梁败出家,改名上蜀。齐王人京,请将谒,帝以元非沙门,欲逼令还俗,并遣少保蜀郡公别书劝喻,报书言六不可。其後云:“乡国殄丧,宗戚衰亡,贫道何人,镯堪长久。诚得收迹山中,摄心尘外,支养残命,敦修慧业,此本志也。如其不尔,安能愦愦久住阎浮地乎!”
  齐王者宇文秦第五子宪,少保蜀郡公者尉迟迥,皆《周书》有传。讳阙殆者,取《论语》“多见阙殆”之义,言其讳已阙失也。《佛祖统纪》续藏本卅八,乃云:“梁补阙宗殆,以学行知名。梁亡,弃官出家,号无名。”频伽藏本《统纪》卅七,又作“梁补阙宗始”。按补阙之官,始於唐武后,梁时安得有补阙?僧人不学,殊可笑。
  忘名所著书尚有《至道论》、《淳德论》、《遗执论》、《不杀论》等,《三宝记》著录,大抵皆有关人心世道之书,而以佛教之言出之;集十卷,《隋志》以次後周仪同宗懔集後。宗懔者,亦南阳人,梁吏部尚书,梁亡入周,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著《荆楚岁时记》,今存於世。
  忘名即宗懔宗人,而姚氏引明冯惟讷《诗纪》,严可均《全後周文》,均误亡名为俗姓宋,殊失其义。明南北藏本皆误,惟丽藏不误,频伽本出於丽藏,亦不误。宗为南阳望族,《宋》、《齐》、《梁书》皆有闻人。赵明诚《金石录》十八,据宗资墓前刻石,知《後汉书》列传卅一之宋均,应作宗均。《铁桥漫稿》四《对王氏问》,引范书《南蛮传》作宗均,故《全後汉文》廿七亦作宗均,是也。《隋志》次亡名集於宗懔与王褒、萧伪、庾信之间,最为有意,曰:
  後周仪同宗懔集十二卷,
  後周沙门释忘名集十卷,
  後周少司空王褒集二十一卷,
  後周少傅萧伪集十卷,
  後周开府仪同庾信集二十一卷。
  诸人皆梁亡人周,腼然冠带,文人无节操至此,相形之下,和尚愧煞宗人矣。无锡丁氏编《全北周诗》,亦谓释亡名姓宋,且分无名法师与释亡名为二人,皆未能利用频伽本《三宝记》也。
  《隋志》别集类又有陈沙门释灵裕集四卷,姚氏引《法苑珠林》、冯氏《诗纪》,知为相州大慈寺沙门,是也。《历代三宝记》十二有《灵裕传》,裕久住相州,即今彰德,地属北齐。周既灭齐,复为隋灭,裕饱经忧患,乃杜门不出,“开皇十年降敕所部,追裕入京,至见阙庭,劳问殷重。到未几何,频辞请退,乃云不习水土,屡觉病增。十一年放还归邺。”盖亦沙门之有笃识高行者。所著有《安民论》、《陶神论》、《因果论》等,皆有关人心世道之书,而以佛教之言出之,与亡名同。《三宝记》著录。然裕未尝受陈供养,《隋志》列入陈朝,殆为错简,可以《三宝记》证之也。《续高僧传》九《灵裕传》,即本於《三宝记》而加详。
  又《隋志》医方类有《龙树菩萨和香法》二卷,姚氏未有考证。此书亦见《三宝记》九,一卷。注云:“凡五十法,梁武帝世,中天竺国三藏法师勒那摩提,或云婆提,魏言宝意,正始五年来,在洛阳殿内译。”卷九者元魏录,正始者元魏年,然必冠以“梁武帝世”者,所谓以梁为正朔,与《元经》异者
  也。《开元录》六以此方非三藏教,置诸应删之列。姚氏曾见《开元录》,特未注意此条耳。
  又《隋志》地理类《洛阳伽蓝记》五卷,今存,《四库》著录。近世吴若准集证本,号称最善,然杨衙之自序,见《三宝记》九,与今本异同数十字,皆比今本为长。其最关史实者,为今本“武定五年,岁在了卯,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句。《三宝记》作”武定元年中”,无“岁在丁卯”四字,诸家皆未校出。据藏本,则此四字当为後人所加,惜吴氏未见《三宝记》也。严氏《全北齐文》二见之,而亦未校出,盖从前校书者多注意词句,而忽略事实也。

  《开元释教录》二十卷  唐释智升撰
  宋、元、明南北藏、清藏皆著录,南京刻经处有单行本。晁氏《读书志》及明北藏目录作三十卷,书实二十卷,不过中有一卷分为上下者耳。
  《旧唐志》悉本毋煚《古今书录》,止於开元,舆智升此录同时,故此录不见於《唐志》。《新唐志》载智升《续大唐内典录》一卷,而不载此录,《通志·艺文略》因之,皆不知有此录也。清《四库》著录释家类,《书目答问》亦载之,谓其有关考证。然释典有关考证者众矣,岂独此区区数种。
  智升,《宋高僧传》五有传。录撰於开元十八年庚午,距开皇十七年丁巳撰《历代三宝记》之时,凡百三十三年。

  本书之内容及体制
  本书分两方式:
  甲、总录  以译人为主,分十九朝代记之,末附诸家目录,凡十卷。
  卷一汉、魏,卷二吴、晋,卷三东晋、苻秦,卷四姚秦、西秦、前凉、北凉,卷五宋,卷六齐、梁、元魏、高齐,卷七周、陈、隋,卷八、卷九唐,卷十诸家目录。
  每朝代先记其国姓、都城、几帝几年、译者几人、所出经几部几卷、见存几部、亡几部,然後按人记其所出经及本传,凡一百七十六人。
  乙、别录  以经为主,分七类记之,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