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文化教育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72年)已达到7000余人。学生有弟子、门人、寄学、寄学陪住、散生等称 

  呼。散生是凉州所辖的四郡和西域人,可见当时招生范围之广。咸宁二年(公 

  元276年),设立国子学,取法《周礼》,“国之贵族子弟,国子受教于师”。 

  这是我国古代于太学之外专门为士族子弟另立学校的开始。当时国子助教曹 

                                                                        ① 

  思文说,“太学之与国子学,斯时晋世殊其士庶,异其贵贱”,是为了“辨 

  其泾渭”,才于太学外另立国子学。惠帝元康元年 (公元291年)规定:五 

  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入国子学,六品以下官员子弟入太学。“两学齐列,双宇 

                                    ② 

  为一,右延国胄,左纳良逸” ,“故国学、太学两存之也”。由此可知, 

  国子学是士族享受政治、经济特权在教育上的具体体现。咸宁四年,国子学 

  设国子祭酒、博士各1人,助教15人。选择国子博士的标准是“履行清淳, 

  通明典义”,并且必须是高级贵族才有资格。这种国子学与太学的分立并存, 

  是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士制度,重视门第阀阅的必然结果,使汉代单轨制 

  的太学,至此成为太学与国子学并存的双轨制。后来八王之乱,学业渐衰。 



② 《三国志·吴志·孙休传》。 

① 《南齐书·礼志》。 

② 潘岳: 《闲居赋》。 


… Page 64…

  到国子监中骑攻下洛阳后,一时间太学与国子学都被毁,成为灰烬。 

       东晋偏安江左,依靠士族势力得以维持。士族自魏开始谈“玄”,而东 

  晋比西晋尤加厉害,“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 

  检”。 《晋书·儒林列传序》中指出:“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 

  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 

  以清高,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鉴于这种情况,一些学者都主张复兴 

  学校,戴邈说“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未进后生, 

  目不睹揖让升降之礼,耳不闻钟鼓管弦之音”,指出了当时礼乐废弛的情况 

  和后果。他用“文武迭用,久长之道”的思想,驳斥了一些人“以天下未一, 

  非兴礼学之时”的片面思想;为了“荡近世之流弊”,他主张“笃道崇儒”。 

  另外,主张兴学的还有荀菘、袁环、冯■、谢石、殷茂等人。玄学的风行以 

  及其与儒学的矛盾,已不单单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和政治问题了。统 

  治阶级内部的一些人也认识到要维持统治必须要复兴儒学。元帝、明帝、成 

  帝、孝武帝等都为此作过一些努力,但由于战乱四起,终无大的成就。 

       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废国子学,专设太学,博士为9人。末年 

  又增设《仪礼》、《春秋公羊》博士各1人,合计博士为11人,以后再增 

  至16人。自永嘉之乱后,汉时的今文经学多已丧失,太学的博士都讲授郑 

  玄、王肃、杜预、服虔等人所注的古文经学。这时,王肃所注的经学也失去 

  统治地位,代之而起的是王弼注的 《周易》、何晏注的《论语》、杜预注的 

   《左传》等郑玄学派的“郑学”。此时尽管有兴学之名,但“东序西胶,未 

  闻于弦诵”。至淝水之战后,孝武帝采纳谢石的建议,于太元十年(公元385 

  年),重开国子学。国子学与太学才又开始并存,但两学的学生都不多,总 

  共也只不过200多人。 

       两晋的地方官学,主要是由各地的长官开办的,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 

  如凉州长官张轨,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置崇文祭酒。预章太守范宁,设 

  立学校,学生达一千多人。地方官学中办得最好的是征西将军庾亮在武昌办 

  的学校。他“革清谈之俗,还孔孟之教”,选置学官,修建校舍,凡是大将 

  的子弟都令其入学,他自家的子弟也令其受业。他规定,“凡礼教所不及而 

                             ① 

  欲阶缘免役者不得为生” 。 

       东晋时期的北方十六国,也崇儒立学,目的是取得汉人尤其是中小地主 

  的拥护以维持统治。赵国的石勒,出身于农民,自己不识字,却大力提倡经 

  学,用经学来取士。他于公元313年在襄国立太学,同时设小学十多所,各 

  置博士教授五经。石勒又诏令各郡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各1人,大力 

  提倡儒学。前秦的苻坚,大兴学校,独尊儒学,亲临太学考学生经义。此外, 

  如前凉、西凉、北凉、前燕诸小国,儒学都相当兴盛。儒学对促进少数民族 

  的汉化过程取得了一定作用,但当时佛学盛行,儒学只是在政治上保持崇高 



① 《文献通考》卷四十一。 


… Page 65…

  的名义,儒生只能传授经学,却不敢反对佛学。 

        (3)南朝的学校 

       东晋于公元420年亡国,接着南北朝对峙局面形成。南朝从刘裕建宋, 

  历齐、梁、陈,共约170年,南朝由于战争纷起,政权更迭频繁,学校教育 

  也因此而时兴时废,不很发达,只有宋梁两朝比较重视,并有创新的制度。 

       刘裕建立宋朝后,为打击高门士族,多选用寒门担任辅佐。永初三年(公 

  元422年)为名儒开馆授业,如为周续之在建康东郊开馆授徒,讲授《礼记》。 

  文帝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让雷次宗在建康北郊鸡笼山开办儒学馆, 

  讲授儒经。次年又令何尚之开办玄学馆,研究佛老之学;令何承天开办史学 

  馆,专研历史;令谢玄开办文学馆,研习词章。一共四个学馆,各招门徒讲 

  学。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诏令设立国子学,次年开学,以何承天为国 

  子学博士。元嘉二十三年九月,文帝又亲临国子学,策试学生59人,奖励 

  老师。故 《南史·文帝纪》称赞云:“江左风俗,于斯为美,后言教化,称 

  元嘉焉。”到元嘉二十七年,由于战乱,国子学便废。明帝太始六年(公元 

  470年)设立“总明观”,又称“东观”,置祭酒1人,学士10人,分设玄、 

  儒、文、史四科。这是我国分科教授制度的开始,对于以后隋唐律学、书学、 

  算学等专科学校的设立以及分科教学制度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纵观刘宋王朝的发展过程,是由四馆到国子学,由国子学到“总明观”, 

  其间时兴时废,兴短废长。 

       公元479年,萧道成代宋建齐。高帝建元四年 (公元482年)正月下诏 

  立国学,置学生150人,以张渚为祭酒,但不久因帝崩而废学,“春置学, 

                              ① 

  秋以国哀罢,曾不及岁” 。后世学者对因“国哀”而废学颇有微词。武帝 

  永明三年(公元485年),下诏废“总明观”,立国学,令公卿以下及员外 

  郎子弟220人入学,宰相王俭兼任国子祭酒。王俭将以前“总明观”的藏书 

  都搬到其府上,在他家开办学士馆。他每十天去一次,监试学生。王俭崇尚 

  儒术,精通 《春秋》,一反刘宋王朝以来的好文章而不专经业的学风,对当 

                                                  ② 

  时影响颇大,使得“衣冠翕然,更尚儒术”。但由于战争的缘故,国学曾 

  一度停办。明帝大杀高帝、武帝诸子,引起内乱,学校便无形之中停开。四 

  年末又下诏立学,但不到一年,又因“国哀”而废学。有齐二十三年,由于 

  战争与内乱很多,学校时兴时废,又因两次“国哀”而废学,更使教育事业 

  处于极不景气的状态。 

       公元502年,梁朝建立,梁武帝萧衍在位47年,战争较少,文教事业 

  比较发达。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正月,武帝根据儒道佛“三教同源”的 

  精神开办五馆,置兼经博士各1人,打破了专经界限。有的精通佛典,有的 

  兼通老庄之术。当时以明山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