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文化教育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礼义之行,在谷足也”,“故礼义在身,身未必肥,而礼义去身,身未必瘠 

  而化衰。以谓有益,礼义不如饮食”。也就是说,礼义与饮食相比,礼乐是 

  次要的,在人们饮食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就根本谈不上礼和乐的教育,即使 

  进行教育,也很难达到效果。 

       在教与学的方法上,王充主张“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即要质疑、 

  问难。他认为学习过程应以实际的效果来检查知识的真伪,要“订其真伪, 

  辩其虚实”,强调“有效”与“有证”,“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他认为学习必须专一,“称干将之利,刺则不能击,击则不能刺,非刃不利, 

  不能一且二也。方圆画不俱成,左右视不并见,人材有两为,不能成一。” 

  在专一的基础上,还必须注重精益求精和切磋琢磨的精神,他说:“骨曰切, 

  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 

  骨象玉石之切磋琢磨也。”另外,王充也重视练习和实践。要“日是之,日 

  为之”,才能“狎习”,即达到熟练的程度。要是学到的知识不能应用,虽 

                                                               ① 

  博览群书,也只是“匿生书主人”,对社会是毫无用处的。 

       王充的学习论,强调“见问”、“开心意”、“有效”、“有证”,对 

  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思想充满了战斗的精神,对“正宗”的神学化儒学思想 

  作了批判。虽然他屈居乡曲,但他的批判精神及他在教育上贡献,在汉代教 

  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局动荡不安,官学常处于一种兴废无常,甚至 

  是一种若有若无的状态。东汉时期的“士族”发展到此时,已形成门阀贵族, 

  并由此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士族”集团。他们在政治上享有特权,可以世袭 

  为官。士族把持仕途,可以不经过学校学习而做官,因此他们不愿多办学校。 

  这是官学不能兴旺而日趋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在统治阶级内部,皇室 

  与士族集团之间也有矛盾。士族崇尚玄学反对儒学礼法和繁琐的经学,而皇 

  室为了笼络更多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来维持其统治,需要利用学校来培植官 

  吏,也需要宣传儒家经学的伦理道德来巩固统治。所以仍制定了维护其统治 



① 以上引文均见《论衡》。 


… Page 62…

  的教育制度,创办了一些学校。 

         (1)国时期的学校 

        三国时期,战争频仍,儒道衰落,但仍继承两汉旧业,兴办了官学。 

        曹操于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称魏王,第二年即于邺城南建造泮 

  宫,这是一所非正式的太学。东晋的瘐亮对于曹操的这一举措给予了极高的 

  评价,他说:“魏武帝于驰骛之时,以马上为家。逮于建安之末,风尘未弭, 

                                                                            ① 

  然犹留心远览,大兴学业。所谓颠沛必于是,真通才也。” 然而,这种非 

  正式的太学,虽有博士,但“无所教授,兵戎未■,人并在公,而学者少” 

  ②。及至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始于黄初五年 (公元224年)正式于洛阳设 

  立太学。初入学的叫“门人”,两年后考试通过一经的称为“弟子”,不通 

  一经的则被退学。这等于说“门人”还不是正式太学生,只有“弟子”才是 

  正式太学生。太学实行“五经”课试的办法,每过两年考一次。过二经的可 

  以补文学掌故,过三经的可以擢高第为太子舍人,通四经的则可为郎中,五 

  经全通的,则随才叙用。每次考试不合格的,允许下一次再考。这种考试制 

  度是继承了东汉恒帝永寿二年的课试办法。 

        曹魏的太学不论是教师(博士)还是学生(弟子),其质量都较差。博 

                                       ① 

  士“率皆粗疏,无以教弟子”,“学多褊”。明帝时(公元227—236年) 

  高柔曾上书指出当时博士不足以“崇显儒术,帅励怠惰”,建议“宜随学行 

                                             ② 

  优劣,待以不次之位,以劝学者” ,可见当时博士遴选不精,人们都“不 

  复尊以为师”。而太学生人数由最初的几百人增至后来的几千人,其中大部 

                                                              ③ 

  分是为逃避服役而来,“冬去春来,岁岁如是”,而不是来专门求学的。 

  正始中 (公元240—249年),刘馥上书说:“黄初以来,崇立太学二十余 

  年,而成者盖寡,由博士选经,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故学者虽 

                                                     ④ 

  有其名而无其实,虽设其教而无其功。” 可见官办太学的质量是很差的。 

        曹魏时期的地方官学自曹操掌政后实行,他于建安八年(公元203年) 

  诏令各郡国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秀者而教之。据《管辂 

  别传》记载,仅冀州地方官学中就有学生400多人。 

        蜀郡自汉时太守文翁首创郡学,教育已很发达。公元221年,刘备称帝 

                                                                                              ① 

  建立蜀国,“承丧乱历纪,学业衰废”,他于是“鸠合典籍,沙汰众学” 

  立太学,设立博士,在各州设置“典学从事”,总管一州的学校教育。当时 



① 《宋书·志四》。 

② 《通志》。 

①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② 《三国志·魏志·高柔传》。 

③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④ 《三国志·魏志·刘馥传》。 

① 《三国志·许慈传》。 


… Page 63…

  博士有许慈、胡潜等,“典学从事”有尹默、谯周等。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于黄龙二年(公元230年)春下诏设立都讲祭 

  酒,以教学诸子。永安元年 (公元258年)景帝孙休下诏说:“古者建国, 

  教学为先,所以道世治性,为时养器也。自建兴以来,时事多故,吏民颇以 

  目前趋务,去本就末,不循古道。夫所尚不淳,则伤化败俗。其案古置学官, 

  立五经博士,核取应选,加以宠禄;科见吏之中及将吏子弟有志好者,各令 

                                                    ② 

  就业,一岁课试,差其品弟,加以位赏。”但据 《三国会要》记载,这一 

  诏令只是一纸空文,并未实行。吴国的地方官也曾提倡办学,例如奋威将军 

  孙瑜为丹阳太守,让官吏子弟二百多人师从笃好古籍的马普,“遂立学官, 

  临飨讲肄”。 

       尽管三国时期的太学和地方官学不很发达,但仍有不少著名学者。如魏 

  国乐详博通五经,解答质疑时,常以杖画地,牵譬引类;又如精通《春秋公 

  羊》的严干和擅长《左氏传》的钟繇常常进行辩论。蜀国的名家向朗,“潜 

  心古籍,孜孜不倦”,八十多岁“犹手自校书,刊定谬误”。吴国的阚泽“儒 

  学勤劳”,朝廷对经典有疑问就常向他请教。这表明三国时期出于对政治的 

  需要,在文教方针上仍然是崇尚儒学的。 

         (2)两晋的学校 

       公元265年,晋朝建立。公元280年灭吴,一统中原。西晋王朝,比较 

  重视文化教育。晋初承魏制,中央设立太学,有博士19人,由太常博士领 

  导。这时期盛行王肃的经学,他所注的《尚书》、《诗》、《论语》、《三 

  礼》、《左氏解》、《易传》等都立为官学。太学中人数到太始八年(公元 

  272年)已达到7000余人。学生有弟子、门人、寄学、寄学陪住、散生等称 

  呼。散生是凉州所辖的四郡和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