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着即成邪矣。凡夫身则重浊,心则糊涂。今遇善境界后,外身轻轻飘飘,内心干干净净,是谓得心轻安。夫以至诚哀忏,感应于佛,得此瑞应。则过三期日后,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尤宜注重端坐摄念,以起真修,不可放松。故曰一向摄念。一向者,一直向前也。
  ○己三 结夏安居
  ○庚一 标大异小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讲】大疏云:然建道场,或在伽蓝,或于余处。期限未满,夏首已临。若入众安居,则乖誓约。若自终限满,又犯毗尼。道场中人,由此疑惑。如来远念,故为辩明。设为俗乖律,则非。今因大废小,无失。故决定毗尼经说,持声闻戒,是破菩萨戒。持菩萨戒,是破声闻戒。言当为者,既经夏首,不便出入游化,大小两乘,皆当作安居法也。清净有二,一心性清净,约菩萨说。二境界清净,约声闻说。止住即是安居。然既知克期修习,求证圆觉。纵安居亦当作心性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者,不必将心又入声闻境界清净场故。又声闻安居,必先集众问和。且安居亦必白僧,须假徒众。今既不入彼众,故不假也。
  【记】大乘修证法门,与小乘异。圆觉是大乘了义经。故标大乘法。佛制夏首安居。自四月十五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今克期百二十日。若从二月起,则克期未满,安居已来。若从正月起,则结制之期(即三昧期)至正月十五日方满。若从正月十六起,即建道场。则克期满时,亦必涉及安居之期。世尊恐人疑虑,故预为辩明克期事大,安居事小。我今克期,乃为修道,非为俗事。乃修大乘圆觉三昧,则于首夏安居,可不必拘泥。夫安居本为菩萨声闻所并重,菩萨岂得有违!然菩萨重在心性清净,今止住清净,即是安居。所以不必泥于声闻之境界清净,故云心离声闻。且声闻安居,必先拜住持和尚,和尚集众问和合否?如不和合,即不许安居。今既离彼,自然不假。菩萨发心,全在佛前,不必白僧。故下文言对佛陈词也。
  ○庚二 对佛陈词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讲】首句遵佛制。顺此方四月十五为前安居日。大小两乘,皆至此日安居。即于佛前者,显是大乘。以小乘作僧事办,白僧即是。今云佛前者,以大乘作佛事办,应白佛故。作如是言。谓对佛作念,如是如是而说,非出声唱言也。我者,显自陈言,非关他故。比丘及尼,是出家二众。塞夷,是居家二众。按小乘安居,唯许出家二众。今是大乘,且是约心性安居,非关方处,通在家亦无伤。故即约克期同修之四众,而总言之。踞菩萨乘者,谓依踞菩萨大乘之法,修习真如寂灭行故。盖寂灭者,依真如而立名。谓真即无妄,离言说相名寂。如即不变,离心缘相名灭。称此理而修行,名为寂灭行也。同入清净实相住持者。行之契真,名为同入。清净实相,在本经名净觉。约起信即心真如门。清净者,一念不生。实相者,守其自性。即此一念不生,守其自性。便是住持。如道场之安置净居,类戒坛之内结小界。虽理事有异,而分限颇相似故。以大圆觉为伽蓝者,大圆觉性,在本经首称大陀罗尼。依法华即是真阿练若。楞严名为正修行处。为我伽蓝者,陀罗尼总一切法,阿练若寂静无诤,修行证果,总在里许,有伽蓝义。如克期之建立道场,戒坛之不失衣界,其分限亦颇相似。身心安居者,最初原以真如不守自性,变起藏识心海。其次又以境界风动,转生前七识浪。从此前五趋逐外尘,第六内缘影事。因而带累五蕴身心,不能安居。今既同入清净实相住持,前五既不趋外,第六亦不内摇,累不及蕴,故得身心安居。至于第七,向以六识为用,内缘八识为体。今既身心不动,则六识不行分别。是第七无用,外无所缘矣。外无所缘,自不计八识为我,而内亦无所缘矣。内外无缘,则第七末那,居然是个平等性智,而藏识海仍归真如。起信论云:心真如者,即是大总相法门体,即是心性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即是涅槃自性。谓涅名不生,槃名不灭故。不生则不系于有,不灭则不属于空,故曰无系属故。据此,则是同安居于圆觉普照寂灭无二性中,无系属于方隅界限故。如上所说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者,意在于此。我今不依声闻者,声闻安居期限,亦属佛制,不敢违故。今所以必先敬请。如蒙慈允,则虽违无过也。今大乘称性安居,与彼不同,是故不依彼法。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者,谓佛及菩萨皆住清净实相。圆觉伽蓝,自亦与之同故。定以三月为期,不类声闻有前后两安居故。所以不拘小节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恐彼不能随大,并小亦失,故不系也。
  【记】四月十五,为前安居日。以后为后安居日。大乘许四众同居。然宜男女分修,各自结界。乘者,象马牛骡皆是。今以喻率由菩萨道也。修寂灭行,即上文之生正忆念及一向摄念。菩萨是心性安居,不是境界安居。心性□一切处。本来清净,何从染污。本来寂灭,何从喧扰。此修理观法门也。同入者,人人发心修净行,人人发心证实相也。修菩萨行,以大圆觉为伽蓝。竖穷横□,范围广大非常。此等大乘境界,注重在当下一念不生,故不依声闻。然必自己审察,果能如菩萨之发心与否。若不能住持清净实相,而曰我不依小乘,又焉能无过哉。
  ○庚三 逾期随往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讲】然大乘既以清净实相为住持,大圆觉性为伽蓝,即是安居。何拘拘于夏首为?盖为借事表法,示现夏首安居。亦为令彼本无大志,邈视夏首安居者,知所耻焉。过期无碍者,大疏云:道场三期日满,小乘夏限未终。以本非小乘安居故,不妨随往无碍。
  【记】此三期日,即上文所克长中短三期也。小乘三月安居期内,不能离坛场一步。而菩萨只须三期满后,不必更满安居期。如有因缘,即可随往说法。故云随往无碍。
  ○己四 戒无误取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讲】末世修行,邪正难别。求菩萨道,最宜慎之。况夫既入三期,未免尺水丈波。若是彼从佛所闻一切境界,如前顿修渐修,次修,不次修,乃至二十五观等,取之而修,终有巨益。若非彼从佛所闻一切境界。如事火,事水,事天,奉时,奉方,奉尘,乃至二十五冥谛等;取之而修,必招奇损!故以终不可取而示戒之。
  【记】末世修行者,大概业重。所取之法,邪正难辨。毫厘之差,千里之谬。即行菩萨道者,亦宜慎之。勇猛精进,三期克证,末世难得有此人。空中护法善神,必加赞叹,闻于天界,天界亦称善。展转闻于六欲顶天魔王耳中。魔王以为现在众生,皆我子孙,非佛子孙,即来缠扰。于是根基浅者,道力不胜魔力。往往起诸魔事,中道阻止。故娑婆世界,称为退地。大道心者,能感天魔。小道心者,能感人魔。常有比丘,稍有道力,闻于人界。为众供养,今日此家,明日彼家。妨害其修行,致弃前功,此即人魔也。二十五冥谛,西域数论外道所立,为神我、自性、大、我、五唯、五大、五知根、五作根、心平等根、合为二十五也。此土有天仙教,无为教,弥勒教,亦为外道。
  ○戊二 示别相方便
  ○己一 修空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它,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善男子!若觉□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讲】初至便觉者,是示方便,谓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修奢摩它,已闻命于前文矣。若末世未悟众生,欲修奢摩它者,最初作么生下手。故教以先取至静,谓先当忆想一切所有诸法,皆如幻如梦,不生取着,不起恶念,不作有为,自不受报,则至静矣。如此虽能了于生死,仍复取着涅槃。若知涅槃亦如昨梦,则是静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