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功夫,皆可省去。此圆顿止观之妙也。能用此功最好,倘业障深重,既不能止,又不能观,只有老实念佛。一句佛号提起,别念不生,即止也。声声佛号,历历明明,即观也。诵经亦然。诵时不杂余念,即是止。句句分明,即是观。持咒等一切法门皆然,如口念心不念,即是口头佛,口头经,口头咒,岂止口头禅而已哉?所以如能会通,法法皆是止观。何以故?皆是净圆觉心所流出故。但须一门深入,老实做去。所谓拈来无不是,用去莫生疑。此乃确切之言。以三观分别言之,则奢摩空观,三摩假观,禅那中观。其实每段皆具三观,此之谓圆。如以止言之,三摩即是方便随缘止。何以故?以幻除幻,一切法不染,岂非止耶?
  ○庚三 止观双修
  【讲】若单约止,即息二边分别止。约观,名中观也。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讲】梵语禅那,此云静虑,静,即止也。虑,即观也。前修止时,先以取静为行。次修观时,以起幻为相。此止观双修,不似前二之单修。故曰不取幻化及诸静相。此行若说止,即是息二边分别止,故二俱不取。说观即是中观,则一中一切中,静幻皆中,则无边可取,故不取也。以悟得净圆觉心,心外无法,依此净圆觉心,建立妙观,直观中道一心。外忘其境,故曰不取幻化。内忘其智,故曰不取静相。此即二观双超,空假并照之相也。了知身心皆为挂碍者,谓不取所以。言我所以不取幻化者,即是了明有知之身心,动被烦恼逼迫,业苦缠缚,皆是挂碍之法,所以不取也。无知觉明不依诸碍者,即是了明无知之觉明,本来离于幻妄,绝诸垢染。若有静相,亦即是碍,故亦不取也。故曰不依诸碍。如是所以二俱不取,故曰得永超过碍无碍境。此中碍指幻,无碍指静也。若取幻碍,则为事障,恐于有为法中不得解脱。若取静相,静虽无碍,恐成理障,则于无为法中不得自在。故二俱不住,方得永超也。于此观行境界现前,则回观现前所受用之世界身心,虽相在尘劳区域之中,则不被尘劳之所拘碍。故喻以如器中锽,声出于外。器是乐器,锽钟声也。钟喻碍境。钟内之空,喻无碍境。如声在钟中,一击而翛然外扬。喻以智观境,则烦恼之有碍,涅槃之无碍,有碍不能留,无碍不能碍也。功夫至此,便能于此妙观心中,发起寂灭轻安。以前烦恼不能留,涅槃不能碍,则二俱寂灭。如是则终日说法,不见有法可说。终日度生,则无度生之相。乃至行种种难行之行,不见有难行之相,此即轻安之相也。至此方乃契合妙圆觉性,寂灭真境。故曰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无我人二相也。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无生寿二相也。如是则四相皆空,亦即所谓顿空五阴,顿超五浊。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之功,若此而已。结句可知。
  【记】此科为禅那功夫,要在止观双修。世尊所说法门无量,即因众生迷一真之体,流转于六道。今欲由六道返乎一真,不得不说多门方便。然殊途同归,到家则一也。圆觉之性,有寂有照,有寂照不二。奢摩他依寂体起修,三摩〇提依照体起修,禅那则依寂照不二,圆顿双修。至其修证功夫,则从不取二字下手。以现前不生不灭之一念,直照净圆觉心,当体即真,不落思议。且此不生不灭之一念,亦不留影子。有影即是识,即是法尘。则能观之智,便堕于分别,不得为正念。今此正念照于净圆觉心,即起信论所谓直心。故不偏于静,不偏于虑。偏于静即奢摩他,偏于虑即三摩〇提。静相属空,幻化属有。今皆不取,是为息二边分别止。夫二俱不取,当然是中。外不住境,内不住智。智外无境,境外无智。智境双忘,故云二观双超。照境历历明明,照智了不可得。此一念提起,即所谓离心意识参,即达摩祖师直指之禅。后世钝根,不能如此,方创参话头之法,使有把握。故此科全为顿教法门,妙则极妙,修却不易。身心全是无明,身是色蕴,心是受想行识四蕴。若依之起修,无非挂碍。取幻化则必依身而修,取静相则必依心而修。由禅那二皆不取看来,可见古德教人离心意识参者,确有至理。不过非上根人不能领会耳。无知觉明,即本觉妙明不生不灭之体。不落于分别拟议思量,一举便得。如全纲提起,万目毕张。禅那观,若得一念少分相应,其受用便与前二观大不同。虽外而世界,内而身心,日在尘劳区域,而不为所拘碍。如声不集于钟,喻超过有碍。亦不集于钟之空,喻超过无碍。有碍,指众生之烦恼生死。无碍,指二乘之偏空。寂灭轻安,是受用境界。离心缘相,不可以言语形容。所谓内无身心,外无世界。勉强以言语形容之,毕竟不能。故经中亦只言寂灭轻安而已,即用功之人,在入定时,亦不觉其所以然,以其无境象可表。但出定后,一念未起时,觉此色身轻如灰尘而已。功夫到此,方能与净圆觉心,冥然契合。寂灭境界,即不生不灭之谓。即观世音菩萨用闻思修功夫,所得寂灭现前。此之谓真消息。前来三观,全是用功境界。全非文字,不过借文字以显耳。必须实行,方可得消息。佛门禅堂之中,得前三观之轻安者恒有之。诸居士则不肯离文字用功,所知障重。取静相难。取幻化更难!二俱不取,难之又难!然虽难而此理不可不知,此功不可不用,何妨得暇即一试之乎?不取之取字,宜看明白。吾辈在凡夫地位。下手用功。随发一念,必取一境。净圆觉心,本无方所,无论眼见耳闻,皆可下手,如何能不取?故此处不取,乃不执着之谓,非不用之谓。了得一切法皆无性,皆从现前一念之所建立,故须离根尘,从一念心性上着手。若执着此心性,便是取。诸居士,得暇即用功,遇事来即做。做过仍用功。若事来不做,便是执静。故用功须息二边,归中道。即中道亦不可执着,此方是不取。修止观功夫,一语道破,是在平平帖帖,尽管用功,不求速效,时至理彰,瓜熟蒂落,身心自然轻安。如求速效,即是取。此亦应告诸君者也。前云念一句佛号,即是止观功夫。须知念时不取佛相,不取念相。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此即禅那功夫也。若必先除妄想而后念佛,此亦是取。只要老老实实念去,念到纯熟妄想自无,身心自然脱落。加以早晚对佛发愿,临终必稳坐莲台。诸君信此言否?老僧有一妄语者,当堕拔舌地狱。
  ○己三 结显应修
  ○庚一 正结应修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讲】总指前之三观,结示在所应修也。圆觉不指因心,乃约佛所修成圆满觉故。亲近随顺者,去佛不远。随顺修习,便可到故。已成之佛由是而成,故曰十方如来等。未成之佛,修因度生,常行种种方便。或顺性通修,或分门别行,故曰一切同异。□虽同异分驰,本实显密合观。故曰皆依等。事业者,谓此三种观法,即为菩萨所应作之事业故。若得圆证即成圆觉者,谓若得圆融而修,三非定三。一不定一,举三全是一,言一即为三。因地圆修,果上圆证,即成圆融无碍,三身一体之妙觉佛矣。
  【记】此三种法门,二六时中,时时依他为亲,时时不离为近。得暇便修,即为随顺。如此则众生去佛不远。一念相应,一念是佛。念念相应,念念是佛。一人修,一人到。人人修,人人到。若问菩提家乡,不肯举足,终不能到。一举足,即是到家消息。顺性通修谓同,分门别行为异。默修理观为密行,单修事观为显行。显者显其密,密者密其显。菩萨作此事,即有业用,业用即前三种轻安。证有次第,最初作观起修,是观行证。再进至相似证。再进而至分证。再进至于究竟。为圆证。本经之文,全是活泼泼地。即此三观功夫,必全性起修。性修二字,不可偏废。有性无修,则执理废事。有修无性,则执事废理。吾辈看经,亦须不执文字,不离文字。何以故?文字是幻故。又须不取自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