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门。即当经而言,亦应别教四门,圆教四门,立为八门。
  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讲】次举法合也。一切菩萨,谓欲证圆觉之人。此合随方来者,庄严佛国及成菩提,总以教化众生为本。言菩萨依四法而修,并教化众生。一为庄严佛国,二为成就菩提。但随其根性乐欲,发觉初修方便,乃有多门,故云非一方便。此合非止一路。
  【记】大城喻佛国,即常寂光土,即妙庄严域。庄严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修止观,得定慧,故止是福庄严,观是智庄严。又觉性是所庄严,定慧是能庄严。庄严佛国,即庄严自己清净觉性,故云及成菩提。是培植体智用三德,不是一种方便能庄严得成。下文三观,一一皆成就菩提之方便。悟圆理者,无一不圆。任修何法,皆成方便。持戒是第一方便,由戒而定,由定而慧。定能伏惑,慧能断惑,能悟圆觉妙性,无一非方便。经是文字般若,依经修观,为观行般若。由观行证实相,为实相般若。亦无非方便。念佛一门,为庄严佛国之大方便,能念之心,了不可得,所念之佛,无形无相,即是空。能念之心,历历明明,所念之佛,句句现前,即是假。持名念佛,空假圆融,即是中。故曰念佛即是修观。了此则无一法不可修,无处非方便矣。
  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
  【讲】古德云:欲知三叉路,须问过来人。以世尊乃过来人也。故曰唯愿。近接现前法会,远济末世众生,故曰广为宣说。一切方便者,以所为既广,根性乐欲,自应不齐。随其发觉初修,应用何等方便,渐次增进。并诸能修行人,总有几种,求佛一一宣说,乃见慈无遮而悲无尽也。
  【记】唯,独也。并无他愿,专为此事。威德知众生根器不同,不能请世尊将方便一切尽说,只就修行人大概有几种言之。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讲】现前既是大乘之机。末世求大乘者,亦是菩萨之侣。谓令其速得开悟,初修方便,及渐增进之法。从此建水月道场,作空华佛事,度如幻众生,严阳焰佛国,成梦里菩提,故云游戏大海。
  【记】未悟人修之,处处着相。既悟人修之,处处自在。开者,开慧眼法眼佛眼也。开此三眼,知见方正,方可全性起修。否则不能入如来大寂灭海。发心修观,入观行位。观行得力,入相似位。相似得力,入分证位。初断一品无明。从此十住十行十回向而登地。十住从空门入,十行从有门入,十回向从亦有亦空门入,十地从非有非空门入,正可游戏。游戏者,自在之义也。依圆理开圆解,依圆解修圆行,方能自在游戏。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讲】此至三显殷也可知。
  【记】如文可知。
  ○丁二 师资缘合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讲】准前问词,请为广说一切方便,渐次增进。今牒词但云如是方便,不言渐次增进者,以初步定千里之程,不待言自知故。
  【记】方,法也。便,宜也。一切方法,皆可修行,惟随众生之机宜说之,故答威德之问。只提方便二字,不及其他。以明将一切法,收在方便二字之中也。
  ○丁三 应求开示
  ○戊一 长行
  ○己一 总标三种
  善男子!无上妙觉,□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讲】妙觉,指本妙觉心。体居象先,故以无上称之。非约修得,名无上也。□诸十方者,法性□在一切处故。出生如来者,随缘出生一切诸佛,岂惟诸佛,乃至情无情等,亦皆从此出生,故云与一切法。前云种种幻化,皆生妙心,即此意耳。同体平等者,既皆从彼妙觉出生,则佛与诸法,同一体性。则佛性即是法性,法性即是佛性,故平等也。于诸修行实无有二者,谓于彼诸佛,及与诸法,随据一法修行,实无差别。以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故。既顺逆皆为方便,若随顺机宜,其数应有无量。至总统赅摄无量方便,所以收归者,循诸机性差别,证入浅深,当有三种。圆摄者,即总统赅摄之意。循性差别者,体性原无差别,约用而论差别耳。以自性有体寂用照,更有寂照不二,体用一如三义。即所谓如来藏如实空义,如实不空义,如实空不空义。空义者,真谛理也。不空义者,俗谛理也。空不空义者,中谛理也。依真谛理修,成体真止空观。依俗谛理修,成方便随缘止假观。依中谛理修,成息二边分别止中观。又三止名奢摩他,三观名三摩〇提。止观不二名禅那,循理性三义差别,故当有三种也。
  【记】先建立三观所依之体,使众生修行,有所标准。此处之无上二字,与他处不同,乃直指妙觉之性。此性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现在中间无际,无一法可超过之,故称无上。观依报亦空,观正报亦空,举一即具一切。十世古今,不离当念。无边刹海,不隔毫端。此之谓□。菩提涅槃,皆从妙觉流出,一切诸法亦然,故云出生如来,与一切法。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今修妙观,所谓无不还归此法界也。万法无性,皆从缘生。缘生如幻,即是无生。众生不悟缘生,故有六道三途之苦。若悟缘生,正可修如幻三昧。知幻即离。则地狱可化天宫,三途皆是乐境。众生之佛性,即大地山河之法性。大地山河之法性,亦即众生之佛性。故云同体平等。法法皆是依他起性。了得诸法如幻,即是圆成实性。随拈一法,无非妙法。随修一行,无非妙行。楞严所修二十五门,门门可以融入一门。任修何法,皆是方便。无论诵经、持咒、礼拜、参禅、只须回向净土,即是念佛方便。故云实无有二。众生病有千差,缘有万别,故方便亦无量。无量法门,以圆行修之,曰圆修。圆修所摄妙理,不外三种,即真俗中三谛。依真谛理修,曰奢摩他,亦即体真止,空观。依俗谛理修,曰三摩〇提,亦即方便随缘止,假观。依中谛理修,曰禅那,亦即息二边分别止,中观。理实是一,方便说三。空观修成,真谛理显,能破见思惑。假观修成,俗谛理显,能破尘沙惑。中观修成,中谛理显,能破无明惑。又说空,即自心寂体。说俗,即自心照体。说中,即自心寂照不二。
  ○己二 次第别明
  ○庚一 修止
  【讲】止义,如大乘止观第一页云:所言止者,谓知一切法。从本以来,性自非有,不生不灭。但以虚妄因缘故,非有而有。然彼有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体无分别。作是观者,能令妄念不流,故名为止。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它。
  【讲】梵语奢摩它,此云止。止有三:一体真止,二方便随缘止,三息二边分别止,此依寂体而起修也。悟净圆觉者,承前重重开示,悟得现前一念不生,湛然常寂之心,是个净圆觉心。其体无染曰净,其相周□曰圆。对境不迷曰觉。即以此心为观行之本,故曰取静为行,此即体真止也。谓体达诸法,皆从缘起。缘无自性,当体即真。依之修习,而诸妄不起。故名为止。亦即以此取静之功,历一切处。谓穿衣吃饭处,咳唾掉臂处,迎宾送客处,皆可随缘照顾,使妄念不起,即名方便随缘止也。当修止时,外遇境缘而不起分别,内亦不以静为究竟,不过假静以为入手方便,即名息二边分别止也。由澄诸念者,诸念,即妄想也。谓未修止时,即使悟得净圆觉心,本来湛寂,其如无始已来,习气熏染,迁流不住,觉得妄想乱扰,生灭不停,无时暂息。今既悟此心,即以所悟之境,发起观照,返观不动之体。观久功纯,由此妄想消歇,粗念渐空,故曰澄诸念也。粗想既澄,乃见赖耶体上,所有习气,微细生灭流动之相,分剂头数,无量无边,故曰觉识烦动。久久观察,则见自心光明,忽然发现,故曰静慧发生。心光一发,则顿见身心,果然不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