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孤魂无主。安得自由。此时不见弥陀。恐逢罗刹。此时不入净土。恐入驴胎。纵无恶业。亦不免人道往还。即有善因。其争奈天福易尽。莫云自有主宰。业果所牵。诚难回避。莫道本无生死。识心未尽。总属轮回。莫视此事为缓。明日之事。今日不知。莫将此为轻。错过此身。沉沦永劫。视一切事。无如生死大事。则事事皆不切之事。于一切时。总作归命终时。则时时皆念佛之时。如是念佛。斯为切心。如是切心。斯生净土。须下死工夫。才成净业。常念死时节。方肯切心。此乃往生之要关。是诚念佛之妙诀也。
示守楞关师
昔南岳思大祖师。因自觉病势甚重。通身放下。放到水穷山尽之时。体究病的来处。了不可得。乃自问曰。病从何生。良久曰。病从业生。进问曰。业从何生。曰。业从妄生。曰。妄从何生。曰。妄从心生。曰。心从何生。曰。心本无生。如是体究。久之忽然大悟。即证无生。断见思惑。得六根清净位。为台宗第三祖。尔苟能如是体究。是为无上法药。则身心二病。俱能脱落。则病魔扫□绝迹矣。如或未然。当知四大假合之身。是为众苦之聚。故曰。有身则苦生。无身则苦灭。尔既发心闭关。宜万缘放下。即今有此四大色身。病痛苦恼。皆所不免。况今夏酷热异常。暑气袭身。到秋间势必发出。乃任运所使然也。宜耐烦容纳。切勿性急。又复应知。病是死因。宜生欢喜。何以故。设使从因趋果。仗此一病。即可以离苦得乐也。我娑婆世界。上天下地。无处不苦。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尔出家几十年。抱定以生西方为宗趣。今因病而脱苦。则千幸万幸也。宁不欢喜乎。从此将一切妄想。都要放下。单单抱住生西方一个念头。莫管他死之与否。尔只咬定阿弥陀佛四字。保尔得大自在。尔其志之。毋忘我嘱。切记切记。
示复无锡杨居士
天台智者圣祖云。理具三千。故有事造三千。若无事造。焉知理具。须事理圆融。达理事不二。万不执一而废一也。莲祖云。着事而迷理。类童蒙读古圣之书。执理而废事。比贫士获豪家之券。杨君两项问词。俱从理想发现。若执之为是。大似贫士获豪券也。先答第一项云。君所建心庵者。试问能建者是谁人。所建者是何物。若云。能建所建。俱是尔心。心本现成。何须建得。若用建得。即事造也。若用事造。何得应念便成。若从事造庵。应念即成。无有是处。古德云。三世诸佛。被老僧一口吞尽。尔向何处承事供养。而况所想之庵。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八方无壁障。四面又无门。又道设种种花香音乐。供养三世无面孔佛菩萨。此等空谈。害多利少。将来成一豁达空导师。教人献心香。供心佛。执性废修。着理迷事。众生作恶者无罪。行善者徒劳。永嘉大师云。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佛言。宁可著有如须弥。不可着空如芥子。以有病易治。空病难除故也。此一问为害非细。若是修净业人。此种空病。从懒惰懈怠心生。以天时寒冷。手怕捻珠。因持名劳力。空坐安闲。用聪明知见。少见偏空理性。起偏空理想。拨弃事造。专尚理具也。须知真性妙理。平等圆融。既知理具。必知事造。若执理废事。理亦不圆矣。不可不知。答第二项。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据来问。先立四句。俱云。不可度者。似亦不然。□象。事也。心性。理也。以有人我之执。故开二度之门。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自他了不可得。此据理而言也。经云。理虽顿悟。乘悟并销。事必渐除。因次第尽。故我佛开二度之门。即此二门。均有事有理。故曰众生无边誓度。自性众生誓度云云。仍须事理圆融。不可偏执。问词依一心而立法。执理法也。举海波而立喻。亦复如是。如果坚执不化。为害尤甚。
开示常堂主师
参禅一法。法久弊深。今人所看话头。乃古人之病以为法。无怪乎参禅者多。获益者寡。要得真实受用者。如披沙拣金耳。不道全无。千百万中。难得一个焉。试看于话头上。摸索得四五十年。到得末后。反不若念佛的老婆子。岂不深可痛惜也哉。夫参禅教(看念)佛是谁。始于明朝毒'本善禅师。当时宏扬净土。提倡念佛。而会下学者。口虽念佛。而心驰散。和尚俟众收摄佛号之间。示以念佛的是谁。教他从此发疑。可谓禅净双修也。只此一法。在当初唱之时。最为妙极。疑时参禅。不疑念佛。今人将这一法。不教念佛。单教参禅。不知此法最贵者。能发疑情。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若无起疑。即成弊矣。今人不问疑之与否。只管教他参谁。岂非以病为法也耶。须知参禅。贵在现前一念灵知不昧之心。不顾前念。亦不起后念。前后不续。中间自孤。当尔之时。前念已灭无须顾。后念未起。无须续。正恁么时。善恶俱不思量。唯是正念圆明。方名真看话头。求其今人如此用功者有否。这犹是初心人用心法也。若是久修者。便知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则了境而生。境了则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无所了。了境而生。生无能生。尽可随缘放旷。起幻度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以道自娱。随机应用。若问生死如何。天上人间。往来五道。随业升沈耳。永明祖师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宁不寒心乎哉。复次参禅仗自力。匪唯不能了生死。而开悟二字。岂易言哉。几十年用心。一个话头。尚靠不住。一点境风。也作不得主。可谓虚消信施。空过光阴。真可怜悯也矣。夫念佛乃我世尊澈底悲心。无问自说之法门。至圆至顿。最简最易。圆则三根普被。顿则七日成功。简则四字洪名。易则提起便是。不劳观想。不必参究。是心念佛。是心是佛。超出禅教律。并摄禅教律。何以故。参禅看话头。念佛即一句佛号为话头。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此即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与参禅何异呢。教中修心。不外止观。念佛念念是佛。即是止。句句分明即是观。律下修心。声闻戒止持作犯。菩萨戒作持止犯。念佛人口诵佛名。心忆净念。三毒沉埋。六根清净。律在其中矣。参禅人。最忌看语录。何以故。将他作解。塞自悟门故。念佛人宜多看净土经书。增益信愿。总之第一要生死心切。若生死心不切。即念佛亦不过培些净因而已。念佛上仗佛之愿力。下仗己之愿力。并仗夙生之本有功德力。会三力于一时。收成功于一念。所以为最稳当也。譬如渡海。必须有船。非船无以能渡。往生必须发愿。无愿不能往生。愿之力大矣哉。念佛不发愿。终不能往生。不往生净土。终不得了生脱死。故知要了生死。须念佛发愿。求生西方极乐净土。离此一门之外。无别出生死路也。今尔年逾三旬。春秋正富。虽然如是。一半过了也。向后还有几许光阴。尚无把握。己躬下事。不可不办。若待至腊月三十到来。悔无及也。而今后有一天光阴。忙一天法事。不是益他。总须利己。少说几句话。多念几声佛。有一天工夫。作一天功德。方不负多劫多生所种善因。今生以比丘身而修净业。到得临命终时。一念相应。即得往生。一得往生。便登不退。圆见三身。圆净四土。圆登三不退。乘愿再来。回入娑婆。化诸有情。同登净土。自利利他。尽未来际。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尔意以为然乎。请三覆斯言。至嘱至嘱。
答问
答江西刘士安居士十四问
一问。内典中有说罪福性空。何以释迦成佛。犹有受宿世报应处。究竟定业能逃否。
答。罪与福皆从缘生。所以性空。以其缘生无性故也。夫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我佛所以示现有报者。以警众生。既知有罪。不可不忏。不忏则定业固不可逃也。
二问。古德论净宗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此二语应作何见解。方得理事圆融。
答。生则决定生。事也。去则实不去。理也。两句作一句读。方为圆融。所以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
三问。阿难尊者多闻第一。何以有此智慧。犹不能去摩登之缚。而世尊亦诃为畜闻成过。其果徒闻不能得受用耶。若谓为不得受用。何以阿难又能证得须陀洹果。且佛经中每有偶闻法语而立证无生忍者。亦有畜类闻经听法而得解脱者。又似仅仅一闻。便可以得受用。究竟闻思修三者。倘缺其一。能否得到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