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此当机并解佛后遗法中、后五百年、有持戒修福者、能信之也。至今日、始信佛语不虚。盖空生之意、谓我已证阿罗汉果、况又躬于佛前耳提面命、犹不免怀疑未决。今幸亲禀佛教、蒙佛循循善诱、故得能生信解。似亦不足为难。若夫末法之际、浊恶世中。目不□玉毫之相。耳不闻金口之言。当□诤坚固之秋。其有□遗教而兴思。念微言而渴仰。因而得闻如是之经、遂之心得净信。解得人法俱空。复能如法受持。是则真为希有人也。闻经、信解、受持、即三慧也。能具三慧、故言第一希有。何以句征。意谓、此人不过闻信受持、亦寻常事。云何便称为第一希有人乎。下即释云。以此人无四相故。所以句、又征。谓何以得知无四相耶。纵无四相、亦不过与二乘人同流耳。何以便称第一。释云。我相云云。谓不惟但解人空、兼亦悟得法空。不惟无四相、亦无无四相。故云我相非相等。然我等四相。在二乘、唯知其无。今言非相者、即并无相亦非。是为无无相也。是则法根既绝、我苗不生。二执冰销。二空智显。如是之人、岂二乘人得与同年语哉。故于小圣中堪称第一。何以句、三征云。即使解法空、不过等于权乘大士。何谓希有。释云。此人不但解法空、又解俱空。故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故知能离一切诸相。即菩萨、所不能并。安得不云希有乎。此正结前深解义趣之文也。
○二世尊印述二 初印证二 初总印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此总印所述之当也。前以当机解之未深、轻率而发颇有之问。世尊所以诃之诫之。今既蒙教、已得深解。呈白颇当。故佛印之曰如是如是。谓如汝所述者、是也。而重言者。犹云不错不错。所以言两如是者。须知一在于佛。二在当机。佛意。谓我唯教尔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汝今果解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正契我心。我既如是。汝亦如是。须善护持。即此便名以心印心矣。
○二别证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此即反其领叹之词、而印证之耳。意谓尔何求全于人、如是之深也。必欲其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及信解受持而后、乃许其为第一希有者。恐难得其人。即今设或有人、纵不深心信解、但闻是经而不惊疑怖畏、就算是一个好人了。故曰。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二述成二 初约法述成二 初就智度述成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
此征问、何以但闻而不惊畏者、便言甚为希有耶。次即述成、言佛顺三谛而说经。以其人但闻是经不惊、即证佛顺俗谛所说六波罗密中之第一波罗密。但闻是经不怖、即证佛顺真谛所说六罗密中之第一波罗密。但闻是经不畏、即证佛顺中道所说之是(名第一波罗密。岂非甚希)哉。然则此三、皆称第一者。盖五度如盲。第六如导。前五无第六、皆不到彼岸。故称般若为第一也。问。经中是可惊疑怖畏者、何事。答。昔无著尊者、据文而述云。于声闻乘中。有法有空。于此闻法无有、故惊。闻空无有、故怖。于二无有理中。思量不能相应、故畏也。今约经旨而述。初无我等四相。人天闻之、为可惊。以人天著有故。次非无我等四相。二乘闻之、为可怖。以二乘虽无四相、已证人空。然未能非却四相、以证法空故。三离诸相、即名佛。乃不但我法双空、并俱空亦空。而菩萨闻之、为可畏。以权乘大士、住于法空之境、未能将空法之空亦空。是以有惊疑怖畏也。
○二就忍度述成
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
谓此第一波罗密、从何而得。以从忍辱中来故。是知般若为正、忍辱为助。以此第一法、虽修般若。若非忍度助成、亦不能速达彼岸故。梵网经。明人忍慧强。正此意也。内心含容、谓之忍。外境横逆、谓之辱。忍有三。一生忍。二法忍。三无生法忍。夫行者。不见内有能忍所忍。不见外有能辱所辱。中间并不见刀杖相加等事。方是三轮体空。一心清净。可谓深得无生法忍也。今言第一句、佛顺俗谛而言、即生忍也。次佛顺真谛而言、即法忍也。三佛顺中谛而言、即第三忍也。意谓、此人能证三忍。才能(闻是)经于离相度生、无住行施、深忍乐欲、而得不惊不怖不畏、岂非甚为希有乎。
○二引人证成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此引人证成、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也。谓我昔离相、方能行忍。如其相未能离、虽一言见侮、犹含恨终身。矧割截乎。乃至节节支解不嗔恨者、繇能离一切诸相、所以成佛也。佛恐当机虽悟离相之理。尚未能达于离相之事。故将自己做过的样子、一一拈出、俾其依法修学。且复恐其只会得向第一法中、觅取般若。不能于五度中、会得般若。故又扩而充之曰。岂惟般若、非般若。是名般若。要知五度、莫不皆然。即今说忍辱者、即非忍辱。是名忍辱也。故又征云。以何义故、说非说是耶。下即引释、以证离相行忍而成佛也。盖人在平时、可以勉强。及至生死大难临身、(丝毫不能)假借。故曰。我于尔时无四相也。又征云。何以如来行忍、实无四相耶。释曰。我于当时节节支解、若稍有相在、即生嗔恨。以我毫无嗔恨之念、即是离相之明验也。梵云歌利、华言极恶。缘出涅槃经。兹不烦录。又念过去五百生中、作大仙人、名曰说忍。于尔所世、皆无四相。亦是习以成性。彼惯行忍辱者、寻常事也。可知非为歌利一缘耳。当知忍无四相。即为第一波罗密。苟无智慧、则不能无嗔。即使忍于一时、亦不能忍于多世。即能甘忍其苦、岂能感格于王耶。此世尊即忍度发明离相者。正恐说食不饱、是欲当机亲尝一口也。
○五结成离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前既印述已竟。乃结劝云。菩萨当如我上来离相发心。亦必须修离相之行、方有效也。是故二字、通结上文之辞。谓尔前问我、云何发心。云何降住。是故当知学般若之菩萨、应当离相而发心也。此彰般若离相用竟。
○二彰般若无住用二 初正明无住三 初不住六尘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此结前广略住心无住、以彰般若无住之用也。因前虽历明无住、正明无住、喻明无住、校量况显、尚未有结、便谈离相之用。今上既结离相之用。故兹当结无住之用。乃正结前文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不应者、诫止之词也。言不应生心者、良以心本无生、因境有生。以故生心即妄。动念即乖。不可住着六尘、而行檀度者、乃示无住之事也。应生无所住心、即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劝悟)无住之理也。盖上之住色而生者、妄心也。无住而生者、真心也。所以以不应二字、诫其勿住。以应之一字、劝其生心也。言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者。此明我教尔不应住者何意。因尔之心一有住着、即为妄识。而非无住之真心矣。是故下、示三轮空寂。不住色、能施空。为利生、受施空也。应如是施者、谓内不住有我、外不住有人、中间不住可施之物。施物亦空也。是则三轮俱空、可谓无住而行施矣。设稍有住着、即我人未忘。而与众生结憎爱缘矣。若然、则互为父母子孙。冤家债主。百劫千生、恩怨莫释、轮回生死、那有了期。所以如来教行布施、决不可住相者、良有以焉。
○二不住人法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此总结上文修忍行檀、以彰无住之义也。言一切即非者。正显真如自性、一切俱非也。又说一切即非者。谓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身。六尘缘影为心。是以四大和合、五蕴六尘、诸法相生、假名众生。若四大各离、且道妄身当在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