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前位但干有其慧,慧多定少。今但少分得法性理水,定慧相资,智火炎炎,定水滔滔,如密室灯,故能伏烦恼耳。藏通以六凡诸法,无性为法性。别以真如为法性。圆以一心圆融三谛为法性。盖藏教实有为俗,灭实有为真。通教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为真。此二教但有恶缘因,染了因,无正因可谈。何以故?无中道法性故。一则离相外见真,一则体空虽不离相见,犹是但真,不具诸法故。且六凡三乘根性人,一向未闻中道故。别教以真如为法性者,真乃不变之谓。如乃不异之辞。真而不变,仍是恶缘因。何以故?离空有故。如而不异,仍是染了因。何以故?滞于但中故。而真而如,本是正因面目。别教虽有正因,不过仰信而已。仍非究竟。圆教举正,缘了在其中。举了,缘正摄其内。举缘,了正含其间。所谓一即三,三即一。圆融互具,故是真正因,净了因,善缘因耳。前三教比此,大有云泥之隔也夫。
○丑五 分证即
分证即者,从八人地至菩萨地,有七位也。三八人地者,入无间三昧,八忍具足,智少一分。四见地者,八智具足,顿断三界见惑,发真无漏,见真谛理,即三乘见道位,与藏须陀洹齐。五薄地者,三乘断欲界六品思惑,烦恼渐薄,与藏斯陀含齐。六离欲地者,三乘断欲界思惑尽,与藏阿那含齐。七已办地者,三乘断三界正使尽,如烧木成炭,与藏阿罗汉齐。声闻乘人止此。八支佛地者,中乘根利,兼侵习气,如烧木成灰,与藏辟支佛齐。九菩萨地者,大乘根性,最胜最利,断尽正使,与二乘同。不住涅槃,扶习润生。道观双流,游戏神通。成熟众生,净佛国土。此与藏教菩萨不同。藏教为化二乘,假说菩萨,伏惑不断,正被此教所破。岂有毒器堪贮醍醐。。
通教十地位,释签广明。入无间三昧者,梵语三昧,此云正受。以不受诸法,故名正受。又云正定。以不为邪法所动故。此三昧名无间者,乃无暂停之谓。即火也不能烧,水也不能溺。如银墙铁壁相似,犹苏迷卢矗立一般。一念不留,打成一片,是名无间。下手功夫,须先知心,次识境。心有二,解行是也。境亦二,是非是也。是者取,非者拣。藏以实有二谛为境。事不是理,理在事外,事理分张,两不相即。真俗各别,二相脱离。此境不能取。且凡夫执重,所谓真实有,断无空,如外道断常之二见也。上来拣非境。第二取是境者,藏以析空生灭为观。以苦为初门。通以体空为观。以灭谛为初门。以幻有,幻有即空为境。有不异空之有,空不异有之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有不二,二谛融通。当照境时,此解亦绝。不可有法在心故也。有法当前,不免随机。此境非分别,非思量,为独自明了,余人所不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耳。忍开智解时,定慧均等。平帖帖地,毫无间断。是名入无间三昧也。根性有二种:一信行。二法行。八人见道,约信行。见地见道,约法行。一往语也。先体见假入空,明三假。次体思假即真,亦然。用八无间,历八地。入初禅觉观,厌下欣上。及至究竟断正使,别圆以中道应本,起化他度生之用。藏可知,通但明二谛,不知无明。故无法身,不能显应。只扶习而为受生之缘焉。道观双流,道、谓化导。体假智也。观、谓空观,入真智也。带空出假,故曰双流。然则般若之门观空,沤和之门涉有。涉有未始迷,证是一念之力,权慧具矣。可为此文注脚。沤和,有不碍空,可随缘施化。般若,空不碍有,能任运自利。大智上求,大悲下化。双谓二谛融通也。游戏神通,见释签。成熟众生净佛国土者,净名经,佛为宝积,广明众行,为净土因。如云六度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能舍众生来生其国等是也。
○丑六 究竟即
究竟即者,第十佛地也。机缘若熟,以一念相应慧,断余残习,坐七宝菩提树下,以天衣为座。现带劣胜应身(分段生身故劣,如须弥山故胜。)为三乘根性,转无生四谛法轮。缘尽入灭,正习俱除,如劫火所烧,炭灰俱尽,与藏教佛果齐。
机缘若熟等者,非生示生,非灭现灭,有机则应,无感不通。所谓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如来影现中是也。坐七宝菩提树下等者,大论明生身佛,树下生草为坐。法性身佛,天衣为座。菩萨成佛时,诸天神等,各以妙衣敷座,欲界天衣,从树边生。无继生织,譬如薄冰。光耀明净,有种种色。色界天衣,纯金色光明。如是等宝衣敷座者,盖宝树,表殊胜。天衣,表自然也。七宝树,根茎枝叶花果,均七宝互成而间饰之。如劫火所烧等者,七日出现:(一)大旱积久,草木皆焦。(二)小流竭。(三)大河涸。(四)四河空。(五)大海干。(六)大地须弥烟出。(七)悉皆炽然,是劫火所烧,喻当教正习皆尽耳。
○辛二 明观法
○壬一 明三乘入道初门
此教亦具三乘根性,同以灭谛为初门。然钝根二乘,但见于空,不见不空。仍与三藏同归灰断,故名通前。
前之藏教,本有三乘。今通教,乃云亦有三乘。藏通二教,同一四谛为所观境,藏教三人入门不同。故声闻以苦谛为初门,知苦才知断集。缘觉以集谛为初门,故云无明缘行。菩萨以道谛为初门,故修六度行。今通教三人,同以无言说道而入手,即以灭谛为初门也。通前后义,文极明显,不必繁赘。
○壬二 明利根被接
利根三乘不但见空,兼见不空。不空即是中道,则被别圆来接,故名通后。中道又分为二:一者但中,唯有理性,不具诸法。见但中者接入别教。二者圆中,此理圆妙,具一切法。见圆中者,接入圆教。就此被接,又约三位。一者上根,八人见地被接。二者中根,薄地离欲地被接。三者下根,已办地支佛地被接。就此三位被接,又各有按位胜进二义。若按位接,或同别十向,或同圆十信。若胜进接,或登别初地,或登圆初住。既被接已,实是圆别二教菩萨。于当教中,仍存第九菩萨地名。至机缘熟,示现成佛,乃是别地圆住,来示世间最高大身。非由通教教道得成佛也。通教尚无实成佛义,况藏教哉!藏教佛果,亦皆别地圆住所现劣应身耳。
此教二谛,名含中者,谓含二种中道也。一含但中义,二含不但中义。言但中者,中中唯有理性,不具诸法。所谓非空非有,双离二边,以显中道。见但中者,能受别人接引。言不但中者,即圆中也。此理圆妙,具一切法。所谓亦有亦空,双照二边,即是中道。见圆中者,能受圆人接引。上根八人见地被接,中根薄地离欲地被接。下根已办辟支被接。故知此教,是有教无人。前八地人,二乘钝者,与藏同。利者,同菩萨,被后二教接去也。其第九地,虽云当教菩萨,实则即是别圆人耳。此教佛果,无实成佛之义。就如机缘熟时,有机感化。或是别地,或是圆住之法身大士垂□而来,故云通教尚无实成佛义。况藏教哉!而藏教劣应身,亦是圆别之法身大士应现也。
○壬三 十乘观法
十法成乘者,一明观境。六道阴入,能观所观,皆如幻化。二明发心,二乘缘真自行,菩萨体幻兼人。与乐拔苦,譬于镜像。三安心如空之止观。四以幻化慧破幻化见思。五虽知苦集流转六蔽等皆如幻化,亦以幻化道灭还灭六度等通之。六以不可得心,修三十七道品。七体三藏法,无常苦空,如幻而治。八识干慧等如幻次位,而不谬滥。九安忍干慧位内外诸障,而入性地。十不着性地相似法爱,而入八人见地证真。利钝分别,如前说。
当教十法成乘,其下手修观,与藏不殊,而见地大异。以藏教名实有观,通教名如幻观。谓以如幻智,观如幻境,修如幻观,破如幻惑,证如幻道。所谓修习空花万行,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即指当教意也。以上释通教竟。
○庚三 别教
○辛一 释教相
○壬一 释能诠名
○癸一 总标
别教谓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别前藏通二教,别后圆教,故名别也。
○癸二 别释
○子一 释教
教则独被菩萨。
佛说恒沙佛法,独被菩萨,不共二乘。教乃佛说一大藏教。乃至一字一句,皆下被三根众生故也。今是不共般若,明别教八法,故云独被。
○子二 释理
理则隔历三谛。
三谛、真俗中也。乃至一字,有一字之义理。一句、亦如是。一大藏亦然。皆所诠之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