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ЧO衷谌б颍蠢炊ЧJ蛟担此内型乒愣梢病K成艨嗉小;姑鹗舻烂鸲小S晌廾鞫痪酰轮幸醵猩T蛋耸抖煲担嗣陨硇摹@扛改钢僦谠刀渤伞H隙勾笾剩煞侄沃尽J枪侍ブ杏衅呶谎桑海ㄒ唬└杪蘼撸嗽蒲狻#ǘ5部昙,此云疱。(三)蔽尸,此云凝滑。(四)羯南,此云凝厚。(五)〇罗奢佉,此云形位。(六)发毛爪齿位。(七)具根位。余义广,不及备载。
○子三 菩萨乘
亦诠事六度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六度见辅宏记。今略记之。梵语檀那,此云施。财施、法施、无畏施也。梵语尸罗,此云戒。三聚戒,道共定共也。梵语羼提,此云忍。生忍,法忍,无生忍也。梵语毗梨耶,此云精进。心进,身进,身心俱进也。梵语禅那,此云静虑。世出世禅,根本禅等。法界云:以四无量心,八背舍,八胜处,一切神通变化,无漏观慧等,种种诸三昧,悉从四禅中出故。又二种:(一)世间禅,谓根本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等,是名凡夫所行禅。(二)出世间禅亦三:谓六妙门,十六特胜,观炼熏修等。(三)出世上上禅,谓自性等九种大禅是也。定者,对散而言。谓摄纷飞之心,专注一缘。使不驰散于六尘,奔逸于五欲。习之既久,自然成定也。梵语般若此云智慧。一心圆明是也。
○癸二 诠二谛
亦诠实有二谛(阴入界等实法为俗,实有灭乃为真。)
苦果,集因。灭果,道因。声闻根钝,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是故然也。此节专约藏教初心论。
○癸三 诠因果
开示界内钝根众生,令修析空观(观于地水火风空识六界无我我所)出分段生死,证偏真涅槃。正化二乘,傍化菩萨。
修观,因也。证涅槃果也。故曰,诠因果。
○癸四 诠六
○子一 总标
亦得约当教自论六即。
六即之义,出于诸经。名出智者。前三教之判六即,出于藕祖,但论即义,不言佛名。以前三六无佛可论也。普润大师颂云:“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此理即颂。“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此名字颂。“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此观行颂。“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此相似颂。“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此分证颂。“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此究竟颂。以上六颂,本取圆教六即佛义,姑志于此。后不复录。今约当教,自论六即。
○子二 别释
○丑一 理即
理即者,偏真也。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因灭会真,灭非真谛。灭尚非真,况苦集道。真谛在因果事相之外,故依衍教,判曰偏真。
转八识成四智,见法数。转前五,为成所作智。转第六,为妙观察智。转第七,为平等性智。转第八,为大圆镜智。诸行无常,统三界内事皆无常。古德偈云:“六欲诸天具五衰,三禅尚自有风灾。纵然修到非非想,不及西方归去来”。仁王偈云:“三界无常,国有何赖”。正此意也。
○丑二 名字即
名字即者。学名字也。知一切法从因缘生,不从时方梵天极微四大等生。亦非无因缘自然而生。知因缘所生法,皆悉无常无我。
一切法者,广则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中则地水火风空识。?则色心二法。今以色心论之,而计常见之有,断见之无也。时方等是常,无因等属断。
○丑三 观行即
○寅一 总标
观行即者,一五停心,二别相念,三总相念。外凡资粮位也。
○寅二 别释
○卯一 五停心
五停心者,一多贪众生不净观。二多嗔众生慈悲观。三多散众生数息观。四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以此五法为方便,调停其心,令堪修念处,故名停心也。
广见辅宏记,今略记之,心有四种:(一)草木心。(二)肉团心。(三)积聚精要心。(四)虑知心。偈曰:“三点如星相,横□似月斜。披毛从此得,作佛也由他”。此单指虑知心。此心从未有停,故以五法药,对治五病。进更有总相,别相,依之修行,能为转凡入圣之资粮耳。言五停心者,一多贪众生不净观。贪有多种皆以引起无厌为义。外贪,以九想治。一□胀,二青瘀,三坏,四血涂,五脓烂,六啖,七散,八骨,九烧。内贪以五种不净可对治。一种子,二住处,三性,四相,五究竟也。偈曰:“贪是心中水,能迷般若津。欲行菩萨道,戒欲护真心”。二多嗔众生慈悲观者,非理嗔,修生缘慈。顺理嗔,修法缘慈。诤论嗔,修无缘慈。偈曰:“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三多散众生数息观者,从一至十,数出入息也。数出不数入,不可并数。但数息,不可数喘、气、风等也。能治散乱。(四)愚痴众生因缘观者,因缘,有一念十二因缘。三世二世等,十二因缘。若人故有性实断常之计,此属愚痴。观因缘而对治之,则无不克。(五)多障众生念佛观者,昏沉障,念应身佛。恶思惟障,念报身佛。境界逼迫障,念法身佛。以忆念三身佛,而对治三障,则不唐施矣。余可知。
○卯二 别相念
别相念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对治依于五蕴所起四倒也。
四念处,乃佛灭度时遗嘱之一,谓未来众生当依此修也。以众生于色蕴,起净倒。于受蕴,起乐倒。于识蕴,起常倒。于想行二蕴,起我倒。是故净倒,用不净观。乐倒,三受皆苦。常倒,刹那促时无常。山水溜,□石光,若不忍时,悔将何及,故无常也。我倒想心趣逐妄念,迁流不住,我在何所,故法无我也。
○卯三 总相念
总相念者,观身不净,受心法亦皆不净。观受是苦,心法身亦皆苦。观心无常,法身受亦皆无常。观法无我,身受心亦皆无我也。
别总二种相念,应具四句料拣:(一)观别境别。观身受心法四处,境别也。不净等四观,观别也。各用各观,各照各境是也。(二)观总境别。如身等四境,境别也。只不净观一观,观总也。(三)境总观别。如但身一境,具不净等观也。(四)观总境总。观身不净,受心法皆不净等也。以上三科名外凡,亦名资粮位。
○丑四 相似即
相似即者,内凡加行位也。一暖、二顶、三忍、四世第一。得色界有漏善根,能入见道。
从总相后,生暖善根。俱舍颂云:“从此生暖法,具观四圣谛。修十六行观,次生顶亦然。下中忍同顶,上惟观欲苦。一行一刹那,世第一亦然”。七贤位修观行相:(一)五停心,破贪等五障。(二)别相念,惟观欲苦。(三)总相念,四暖,五顶,但观欲界四谛,修十六行观,属下忍位。二上界同一定地,合一四谛,并欲界四谛,通观八谛三十二行,属中忍位。二十四番减行,七番减缘,减至一行二刹那在,名中忍满,即入上忍。前一刹那尽名上忍满,即入世第一。一行一刹那,引入见道。七方便属缘修。见道后属真修。此四又名四善根位。
○丑五 分证即
○寅一 见道位
分证即者,前三果有学位也。初须陀洹果。此云预流,用八忍八智,顿断三界见惑。初预圣流,名见道位。
言顿断三界见惑者,八十八使也。欲界三十二。色无色二界共五十六。统论八十八使,历三界四谛下,颂曰:苦下具一切。(十使)集灭各除三,(七使除边见,身见,戒取)道谛除二见(八使除身边二见)上界不行嗔(苦九集灭各六道七)又俱舍三结偈曰:身摄边见戒摄取,邪见元从疑惑生。四钝皆由利使生,是故三结摄见尽。
○寅二 修道位
二斯陀含果。此云一来。断欲界六品思惑,余三品在,犹润一生。三阿那含果。此云不还。断欲界思惑尽,进断上八地思,不复还来欲界,此二名修道位。
三界分九地,各地九品思惑,共八十一也。一俱生思,与形俱生故。二依见思,境缘分别故。三界系思,由前二惑,受六道之报身。由后一惑,招九地之报境。九品思惑,润七番生死。任超合论图(见教乘法数图)初果至二果,欲界九品思惑,已断六品。从一品至五品,可论家家。余三品断去二品,即论一种子。亦即是三果向。以最后三品未断,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