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庚二 引缘明慈悲益
若能等沙弥之救蚁,促寿更延。同流水之济鱼,天华雨±。革旷劫众生之见,念未来善逝之身。粪秽知有真金,重云信有明月。则食肉昏雾,生死烟霾,慧风扫之于三昧长空矣!
缘者有二:一沙弥缘,二流水缘。先明沙弥缘;昔有阿罗汉,领一小沙弥为徒。其师以神通力,知沙弥命,止有七日。意其故于俗家,乃告之曰:吾有别请因缘,须七日后方归,尔可家去,亦待七日后回来。沙弥受教而去。至于中途,忽逢大雨倾盆,暂歇路亭。偶见河中有一土埵,以雨大故,河水顿涨,将及埵顶。顶上有蝼蚁无算,彷徨无措,沙弥见而悯之。乃以草梗,引而渡之,蚁皆登岸。由是促寿更延。次明流水缘;光明经:流水长者子,为池鱼水涸受惊。长者子,先以长流之水,救鱼身命。后以光明之法,救鱼慧命。鱼闻法已,即夕生天。天悟宿因,以池鱼闻法,故得受胜报,乃雨天华,以答救鱼恩。故云天华雨±也。人能以孝顺心,念六道皆过去父母。以恭敬心,念众生皆未来佛。便是革除旷大劫来众生之习见,故能忆念未来世诸佛之法身。始信粪秽中有真金,重云内有明月。则食肉之习如昏雾,生死之心喻烟霾,均为慧风扫之于无何有之乡。使念佛三昧之心月,朗现于长空矣。利益其可思议乎!
○庚三 引义明深信益
梵网经:我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岂得不念之哉!
经中卢舍那佛云:我是已成过现佛,汝是当成未来佛也。能信我语,信即是戒。信具,即戒具也。既信众生是未来佛,岂得不念之哉!
○丙二 问食辛
○丁一 正问
问:肉不可食信矣。五辛如何?
此问亦本不疑,但以现见念佛人,不知荤菜之厉害,故设问之。
○丁二 引经
○戊一 引佛顶以劝戒
对:大佛顶经: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斯金口也,不亦诚哉。酒固不待言矣!
经义昭然,毋劳烦赘。斯金下,兼劝戒酒,如文可知。
○戊二 引百喻以劝修
百喻经:贫人在路,得一囊金钱。数未周,钱主忽至,尽夺去。其人悔不疾去,懊恼苦极。遇佛法者,不勤方便修行,而好多闻。忽尔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还为主夺。偈曰:今日营此事,明日营彼事(此不但是世法,即泛泛营福慧业,无一相三昧妙观以为绵密之修,皆所谓今日三,明日四,如隔日疟也。)乐着不观苦,不觉死贼至。%%营众务,凡人无不尔(泛泛营福慧业,终归世谛流布,无益真修,凡人亦无不尔也。)如彼数钱人,其事亦如是。
喻意注重于实修,不注重于徒闻。佛顶:佛示阿难言:且汝历劫多闻之功,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可与是同参。此文前三行举喻,后三行合法。是取意合,非对文合。其间小字,是原注。偈云营事,不知者以为仅指营办世事也。注云:此不但仅指世法,即泛泛修福慧业者,苟无一相三昧妙观,以为绵密之修,俱得名为营事也。最后结合,云如彼数钱人,其事亦如是。均如文可知。
○丙三 结通
已上七门是念未来佛,以通三世也。
此结全卷之文也。
○乙八 念现在佛专注一境门
○丙一 请
○丁一 请释一佛通三世疑
问:专西方,念一佛,以通三世,希沾九品,践不退地,不亦可乎?
此问意是前七门之所启。意谓:佛念既通三世,肯专念现在一佛,以通三世可也。奚必先念未来哉?
○丁二 引论二行示难易对
○戊一 正引示难易
对:十住婆沙论;并龙树菩萨造释华严经论:菩萨道,有难行行,如陆地行舟。有易行行,如水路乘舟。阿弥陀佛本愿之力,若人闻名称念,自归彼国。如舟得水,又遇便风,一举千里。
初文双举难易二行。皆上句法,下句喻。阿弥下,证成持名念佛易行,亦先法后喻,可谓昭然若揭也。
○戊二 兼引示缘深
释迦如来父王眷属,六万释种,皆生极乐。盖佛与此界众生缘深也。
意言极乐净土,持名念佛,所以易成者,盖佛与此缘深故也。言缘深者。弥陀最初发心,以大悲愿力,度苦恼众生。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十大劫内,无时不念苦恼众生。良以十方世界,惟娑婆为极苦。故对此土之极苦,说彼国名极乐。故极乐之佛,度极苦之生。十大劫来,未尝间断。以佛结众生之缘深,故众生念佛之心切,所以单念西方一佛,不念余方诸佛,岂非缘深者耶!
○戊三 单念一佛以示圆通
专注一境,圆通三世,不亦良哉!
意谓:果能专注一境,自然圆通三世。懿与,懿与!
○丙二 问
○丁一 问用心判邪正疑
○戊一 举外邪内正问
问:往生彼国,有为虚伪,风多浪鼓。曷若不驰想于外但摄心于内,协无为之旨乎?
意谓:我细细研穷用心之道,若云往生彼国,不免向外驰求。仍堕有为,恐防虚伪。例海水然,如其风多,则浪必鼓。何如不驰想于外,但摄心于内。符协于无为之旨,不亦善乎?
○戊二 持边邪中正答
对:有为虽伪,舍之则道业不成。无为虽实,取之则慧心不朗。经云:厌离有为功德,是为魔业。乐着无为功德,亦为魔业。又圣贤摄心谓之内,凡夫驰想谓之外。苟以驰外为乱,住内为定。复是内外所驰,非念佛三昧摄心之意也。
初有为下,先明有边当取。次无为下,后明无为宜舍。三经云下,引证二边俱邪。四又圣下,意明中道为正。中道之行者,修念佛三昧是也。
○戊三 引经注以证明
注维摩经什师云:外国一女,身金色。有长者子,达摩多罗,以千两金,邀入竹林。文殊变白衣士,宝衣严好。女人见之,贪心内发。文殊言:欲得衣者,当发菩提心。女曰:何为菩提心?言汝身是。云何是?曰:菩提性空,汝身亦空。此女曾于迦叶佛所,多植善本,广修智慧。闻说,即得无生法忍。将示欲之过,还与长者子入林,自现身死,□胀烂臭。长者子大怖,往诣佛所,佛为说法,亦得法忍。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是则一切有为,即无为矣。一切内外,非内外矣。在有未尝有,居无未尝无,何患佛有相,心有念哉。
此文证成念佛三昧,是中道妙行也。初文引缘。即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之缘也。此二人者,皆过去善根深厚,遇缘即发。孟子云: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于是乎见。是故一值文殊,得无生忍。一闻佛法,即证无生。足证众生不可思议也!如自下,证成生佛,有无内外,俱不二也。身佛俱实相,不二也。有为即无为,不二也。内外非内外,不二也。在有二句,双遮也。何患二句,双照也。无一而非中道也。
○乙九 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
○丙一 问答
○丁一 举人命无常请计问
问:人生石火电光,一念蹉跎,悔无所及。修道之人,尚不亲心,况亲于身,况身外欤?常恐出息不还,属于后世。狂风飘蓬,茫茫何之?愿示一生之计。
承示修行法门,感激无量。但虑光阴迅速,人命无常。人生百岁,犹若石火电光,倘使一念蹉跎,临时悔无所及。我辈修道之人,尚不亲于刹那不住之心,况亲于四大假合之身,及身外梦幻泡影之虚境乎?常恐出息不还,即属后世。识海无涯,业根深结,境风浩荡,如飘一叶之蓬,茫茫何之?不胜危惧!愿示我一生取办之计。
○丁二 示随息念佛易成答
○戊一 举极乐净土的是大乘法门
对:净土之会,功业之大者。二乘澄神虚无,耽空怖相。不念众生,故无净土,而大乘有之。
意谓:教修念佛三昧,诚一生取办之法门也。须知净土之胜会,至顿至圆。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故云功业之大者。二乘下,拣机。彼二乘人,虽澄神苦、空、无常、无我。一入正位,便耽着虚无,沈空滞寂。所谓饮三昧酒,堕无为坑,故曰耽空。见三界如牢狱,视生死若冤家,故曰怖相。不念众生苦,全乏大悲心,故声闻藏不谈净土,唯菩萨藏有之。所以云的是大乘也。
○戊二 引教主昔缘隐呈息心念佛
悲华经:阿弥陀佛,昔为转轮王,名无诤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