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止观合辨。
是故若欲舍离世谛。当修止门,入三无性。若欲不坏缘起,建立世谛。当修观门,解知三性。若不修观门,即不知世谛所以缘起。若不修止门,即不知真谛所以常寂。若不修观门,便不知真即是俗。若不修止门,即不知俗即是真。以是义故。须依幻喻,通达三性三无性。
  修观为缘起有门。修止为解脱空门。空有二门,偏即成病。必须并修。以是之故,今复止观合辨也。合辨义有三重。重重深入。初义中,若不修止,即不能证入三无性。故欲舍离世谛,了脱生死者,当修止门。若不修观,即不能解知三性。故欲建立世谛,广度众生者,当修观门。此中先止后观者。明由定生慧,自度乃能度他也。世谛即是俗谛。次义中,谓由一心建立三自性,便是世谛缘起之所以。若不知之,如何度众生。故当修观。泯三性入三无性,便是真谛常寂之所以。若不知之,如何了生死。故当修止。三义中,谓修观不但知俗谛,且知真即是俗。修止不但知真谛,且知俗即是真。即者,不二之义。真俗相即,便是不住生死,不入涅槃,中道第一义谛。所谓终日不变,而终日随缘。终日随缘,复终日不变。是之谓妙法莲花。以是义故下结成。谓如上来所举之义,必须止观并运,以解知三性。证入三无性也。若于法说未明者,便须依幻喻以通达之。
  (癸)三例结。
如幻喻能通达三性三无性。其余梦,化,影,像,水月,阳焰,干城,饿鬼等喻。但是依实起虚,执虚为实者,悉喻三性。类以可知。若直以此等诸喻依实起虚故,偏喻依他性亦得也。但虚体是实,即可喻真实性。虚随执转,即可喻分别性。是故此等诸喻,通譬三性。解此喻法次第无相,即可喻三无性也。
  初谓,凡依实起虚,执虚为实等法,悉可譬喻三性。可由幻喻,类推而知。如心之现梦,山之化云,灯下见影,镜中现像,以及水中之月,旷野之阳焰,海上之乾闼婆城,谓树橛为饿鬼等,皆可为喻。其所依之实,可喻真实性。所起之虚,可喻依他性。执虚为实,则喻分别性也。次谓,若以依实起虚之影像等,偏喻依他性者。则即就依他而辨三性,亦得。盖虚相当体,原是实所变现,如本识中净分。即可喻真实性。虚相随执,转而成为妄境,如本识中染分。即可喻分别性。末复谓,此等诸喻,既通喻三性,即可喻三无性。次第无相者。如先除分别执实,入无相性,即是无相相。次除依他执虚,入无生性,即是无生相。更除真性上横执之真,入无性性,即是无性相也。
   (壬)三约梦喻。
又更分别梦喻,以显三性三无性,譬如凡夫惯习诸法故,即于梦中心现诸法。依他性法,亦复如是。由无始已来果时无明,及以妄想,熏习真实性故。真心依熏,现于虚相果报也。彼梦里人,为睡盖所覆故。不能自知己身他身,皆是梦心所作,即便执为实事。是故梦里自他种种受用得成。分别性法,亦复如是。意识为果时无明所迷故。不知自他,咸是真心依熏所作,便即妄执为实。是故自他种种受用得成也。是以经言。是身如梦,为虚妄见。虚者,即是依他性。妄者,即是分别性。此即缘起三性为观门也。然此梦中所执为实者,但是梦心之相。本无有实。分别性法,亦复如是。但是虚想从心所起,本来无实。即是无相性也。又彼梦中虚相,有即非有。唯是梦心,更无余法。依他性法,亦复如是。自他虚相,有即非有。唯是本识,更无余法。即是无生性也。又彼梦心,即是本时觉心。但由睡眠因缘故,名为梦心。梦心之外,无别觉心可得。真实性法,亦复如是。平等无二。但以无明染法熏习因缘故,与染和合,名为本识。然实本识之外,无别真心可得。即是无性性法。此即除灭三性为止门也。以是喻故。三性三无性,即可显了。此明止观体状中,约染浊三性以明止观体状竟。
  此中可分为五。初两句,标。次,譬如至观门也,喻三性。三然此至止门也,喻三无性。四以是喻故两句,结成。五末两句,总结。初标者。就上八喻中,更将梦喻分晰说之。俾三性三无性,益得显明也。次喻三性中,由惯习而现梦,喻由妄熏而现相也。睡盖所覆者,谓睡眠能盖覆心性。此是五盖之一。五盖者。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也。果时无明等,解已见前。是身如梦,犹言人生若梦。见之似有,全为虚妄。故曰为虚妄见。此两句见维摩诘经。此中但举分别依他,未及真实者。盖以能梦之人醒时心,喻真实性,可不烦言而知也。三喻三无性中,梦心即是本时觉心者。谓梦中心,即是本来之醒时心。并非二心。故梦心之外,无别醒心可得。喻分别依他,即是真实。不可执二无以为心也。故曰平等无二。其余文相易知。四结中谓以此梦喻,止观体状,更可显了矣。永嘉大师曰。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三性三无性,一迷一悟,正如一梦一醒。南岳以梦喻止观体状,巧妙已极。上来法说喻说,真可谓有义皆彰。无微弗显。明得此大乘止观法门,尚有何法不明哉。五,总结染浊三性之止观体状已竟。
  (庚)二约清净三性。分三。(辛)初分科。二各释。三通简。今初。
次明清净三性中止观体状。就中亦有三番。一明分别性中止观体状。二明依他性中止观体状。三明真实性中止观体状。
  净分三性与染分三性,名同相异者。盖名从性。其性既同,故名亦同。相从体。(体谓三性当体。非体相用之体也。)体有清浊,故相有清浊也。是故欲明其相之所以不同,不可不知其体。其义上来虽已散见。今复为撮要对举以明之,则条理秩然,更易明了矣。一染分别,以无明妄想为体。若无妄想,便不分别故。净分别,以方便智波罗蜜为体。对缘摄化,皆由此智现起故。二染依他,即是十八界果报虚相。其中内根外尘,以八识相分为体。五六七识,以八识见分为体。净依他,即是三身四净土。以清净不空如来藏为体也。三染真实,即是有垢净心。以八识中清净真如为体。(即在染之真。)净真实,即是无垢净心。以平等不二,如来藏一性为体也。体既辨明,则知三性分为净染之所以矣。以是义故。净分止观,与染分止观,修法虽同。而所观之境,复不同也。盖染分,是以五阴为所观境。所谓观身实相,念自佛三昧也。净分是以三宝为所观境。所谓观佛实相,念他佛三昧也。以其是从佛果德上起观,故其力尤巨。净土宗便是用此法门。又清净三性止观体状,莲池大师所云理一心念佛者,不外此法。然念佛人若不能修理一心,即专修事一心,亦决定往生。以仗弥陀接引之力故。此尤净宗异于他宗处。须知念佛念到事一心时。则佛外无念,念外无佛。便是佛心我心,平等一如。即理一心矣。所以念佛法门,称为三根普被,最胜方便也。念佛人不可不知。又复专念他佛者,于对遇境缘,起心动念时。亦无妨依染分止观,次第而修,以资成念佛之力也。余如释要中广明。
   (辛)二各释。即分三。(壬)初约分别性。二约依他性。三约真实性。今初。
第一分别性中止观体状者。谓知一切诸佛菩萨所有色身,及以音声,大悲大愿。依报众具,殊形六道,变化施设。乃至金躯现灭,舍利分颁,泥木雕图,表彰处所。及以经教威仪,住持等法。但能利益众生者。当知皆由大悲大愿之熏,及以众生机感之力,因缘具足,熏净心故。心性依熏,显现斯事。是故唯是真性缘起之能。道理即无实也。但诸众生有无明妄想故,曲见不虚。行者但能观察,知此曲见执心,是无明妄想者。即名为观。以知此见是迷妄故,强作心意,观知无实,唯是自心所作。如是知故,实执止息。即名为止。此是分别性中从观入止也。
  初句,标。自谓知至众生者,明所观境。自当知至曲见不虚,明能观慧。自行者至为观,正明观行。自以知至为止,正明止行。末句,结。明所观境中。谓知知字,即是第六识慧心所。若无此慧,即不能知依三宝为所观境矣。色身,音声,悲愿,为身口意三轮。(轮义见前)盖相好光明,为神通轮。说法音声,为正教轮。大悲大愿,为记心轮。依报谓净土。众具如水鸟风树等。殊形六道,即前文所谓现同六道。此皆佛之变化所作,为众生而施设,故曰变化施设。上来色身音声,约在世言。亦可通指示灭以后。如地藏本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