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言清净分别性者。即彼清净依他性法中,所有利他之德。对彼内证无分别智故,悉名分别。所谓一切种智,能知世谛种种差别。乃至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无不尽知。及以示现五通三轮之相。应化六道四生之形。乃至依于内证之慧,起彼教用之智。说己所得,示于未闻。如斯等事,悉名清净分别性法。此义云何。谓虽起无边之事,而复毕竟不为世染。不作功用,自然成办。故言清净,即此清净之觉。随境异用,故言分别,又复对缘摄化,令他清净。摄益之德,为他分别。故言清净分别性也。
  清净分别性者非他。即清净依他性法中,所现之利他德用是也。内证之无分别智,名根本智。今外示德用以利他,则随众生机感种种差别,而异其用。故对彼无分别智,名为分别。即后得智也。此中赅一切种智,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照中谛之机。道种智,照俗谛之机。一切智,照真谛之机。今但标一切种智者。明以中谛,双照空假二边也。文中自能知世谛,至应化六道四生之形。此以世间法为用,即道种智也。自依于内证,至示于未闻。此以出世法为用,即一切智也。合此二用,即一切种智也。世谛即是俗谛。指一切世间法言。故有种种差别。心谓八识心王。心数又名心所。亦名心使。谓为心王之所驱使也。心所之数,共有五十一。分为六位。即□行五,别境五,善十一,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也。(列表附后以便省览)圣人有六种神通。所谓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漏尽则通力益胜,非别有通,故但曰五通。三轮者。身业现化,名神通轮。口业说法,名正教轮。意业鉴机,名记心轮。佛以三业,摧碾众生惑业,故名为轮。六道四生已见前。内证之慧为实智。教用之智为权智。权依实起也。教用谓教化施用。说己所得两句,谓以己所证得者,开示众生也。如斯等事,皆是神通妙用,对机施化法门。故悉名清净分别性法。此义云何下,释所以名为清净分别之故。不为世染,即在尘不染。不作功用,即无功用道。谓虽起无边事用,而不为世染。复不起心分别,而自然成办。此乃从清净平等觉中,自在流出。故名清净。即此清净觉性,随境缘而异用。故名分别。此约当体释也。又约对缘摄化言,是令他清净。约摄益之德言,是为他分别。此约利他释也。末句,合结。 眼识 见色尘
   耳识 闻声尘
        前五识  鼻识 嗅香尘
   舌识 尝味尘
   身识 觉触尘(触,谓冷热饥饱轻重涩滑等。︶
  第六识即意识 知法尘(又前五识起时,各与意识俱起,随念计度分别。︶
  第七识即末那识 执我(执第八识之见分,以为实我。︶
  第八识即阿赖耶识 受熏持种(受前七识业力之熏,而成种子。即复执持种子,现作根身︵正报︶器界︵依报︶。︶
  ◎五十一心所表
  □行五 作意。触。受。想。思。(此五心所,有善恶之别。因其一切心中俱得生起,故曰□行。︶
  别境五 欲。胜解。念。定。慧。(此五心所,亦有邪正之分。因其各别缘境而生,故曰别境。︶
  善十一 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此十一心所,唯善心中得生。︶
  烦恼六 贪。嗔。痴。慢。疑。邪见。(此六心所,恼乱有情。能生其他烦恼。故名根本烦恼也。︶
  随烦恼二十 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此二十心所,由根本烦恼引起。故曰随烦恼。又分三类。前十为小随。各别起故。中二无惭无愧。为中随。唯□不善故。后八为大随。自类俱生。□染心故。︶
  不定四 悔。睡眠。寻。伺。(此四心所,善染不定。︶
  ◎心王心所相应表
              □行五。
              别境五。
  前五识 相应心所三十四 善十一。
              根本烦恼三(贪。嗔。痴。︶
              中随烦恼二。
              大随烦恼八。
  第六识 五十一心所法全相应。
             □行五。
  第七识 相应心所十八 别境一(慧。︶
             根本烦恼四(贪。痴。慢。邪见。︶
             大随烦恼八。
  第八识 相应心所五 □行五也。
   二释染浊分别性。
所言染浊分别性法者。即彼染浊依他性中虚状法内,有于似色似识似尘等法。何故皆名为似,以皆一心依熏所现故。但是心相,似法非实,故名为似。由此似识一念起现之时,即与似尘俱起。故当起之时,即不知似尘似色等,是心所作。虚相无实。以不知故。即妄分别,执虚为实。以妄执故。境从心转,皆成实事。即是今时凡夫所见之事。如此执时,即念念熏心,还成依他性。于上还执,复成分别性。如是念念虚妄,互相生也。问曰。分别之性,与依他性。既迭互相生,竟有何别。答曰。依他性法者。心性依熏故起,但是心相,体虚无实。分别性法者。以无明故,不知依他之法是虚,即妄执以为实事。是故虽无异体相生,而虚实有殊。故言分别性法也。
  染浊分别性者非他。即于染浊依他性所现之虚状等法,而妄执以为实者是也。虚状等法,即是十八界。所谓内六根之似色。外六尘之似尘。中六识之似识。何故皆名为似。以其皆从一心依熏所现,如梦中所见境界,但是由心所现之虚相。为似有非有之法,并非真实。故名为似。夫吾人念头不动则已。动则便与根尘,和合俱起。故不知彼等,唯虚无实。若当念头起时,觉知外尘内色,皆是似法。唯心所作,本来无实。便不致妄生分别。即念头亦可不起矣。以不知彼是虚相故。遂念念分别,执为实有。以妄执为实故。则一切虚状,皆从其心念而转,俨若成为实事。即凡夫现前所见者是也。试问谁不认为实事乎。于是因顺境而起贪。因逆境而起嗔。即不顺不逆之境,虽不起贪嗔,而执以为实,此便是痴。须知妄执分别者惑也。因惑而起三毒,便是业也。起惑造业时,即复念念熏于本识。本识受熏成为种子,还复显现种种苦报。此又成为依他性矣。于此苦报,不知是虚,还执为实。便又起惑,而复成为分别性矣。如是念念执着,不知虚妄。则惑业苦三,互相生起,岂有了时。悲夫。此凡夫所以无始至今,头出头没于茫茫业海中也。问曰。分别依他二性,既迭互相生,毕竟有何差别。须知所谓依他性法者。乃就心性依熏所现之相,当体是虚,并无真实而言也。所谓分别性法者。乃就无明不觉,妄执依他虚相以为实事而言也。由是义故。分别之与依他,虽迭互相生,并无异体。但依他则本是虚法。分别则妄执实有。约此而言,遂有差殊。故名执实之妄情,为分别性法耳。○上来所明三自性中。真实性,即自性清净心。乃是真实本体。但圣为无垢,凡为有垢。何谓有垢,以真如在障故也。真如既为无明所障。则依染熏而现虚状等法,便是染分依他性。即复妄想分别,执虚为实,便是染浊分别性。若观知前法,唯虚无实,情执尽泯。则障除净显,便成无垢之真实性。于是依他所现,便是三身四净土。分别作用,便是利他之德。则染浊分,全成清净分矣。若将此中境界,委晰辨明。则决定当从染浊分别性进修,夫复何疑。或曰。染浊分别性,兼七识言。何但从六识着手耶。答曰。七识念念执我,何能从我相上用功。又七识但能执我,何能了知境虚。意识则以了别为性,且意识转时,七识亦转。故从第六着手进修也。我智者大师摩诃止观中。明定境观心,必须去丈就尺,去尺就寸,去寸就分。所以于十八界,拣去根尘而用识。复拣去他识而独取意识。即是去寸就分之意。所谓扼要以图是也。盖意识原是心体之大用。其过咎,但在逐妄迷真而已。以迷真故,所以全真成妄。若了知虚妄,去其情执,当下全妄即真矣。即如念佛法门。于诸佛中,独念弥陀,于十方净土中,独愿往生极乐者。由其知得念念弥陀,决定往生名义。此即分别性作用也。由是以厌凡欣圣为因。以弥陀悲愿为缘。复以念念分明为观。不起杂念为止。如此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