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若举一毛孔像相。即摄一切像相。如举一毛孔像相即摄一切像相。举其余一一像相,亦复如是即摄一切像相。何以故。以一切像相,即以彼像性为体故。是故一切像性体融相摄故,一切像相亦即相融相摄也。
此科文相易知。至一相摄一一相之理,可以通俗共见之电光影戏譬之。若非相摄无碍者,以一小小纸片,何能于电光中现出山河人物相哉。知此则事事相摄之理可明矣。或曰。此虚幻耳。嗟乎。正由凡夫妄想,不知此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而妄执为实有。所以不能事事无碍耳。此之谓迷。此之谓无明。所以惑业苦三,头出头没,循环不断者,皆由于此。若了得一切皆是虚幻,无非电光影戏。则能知境虚,便是观智。从此加用功行,即可转凡入圣矣。大众猛省。
(申)五结显差即无差。
以是譬故。一切诸佛,一切众生,同一净心如来之藏,不相妨碍,即应可信。
此如来藏。约众生言为本明。如镜为尘埋,故名为有垢净心。约诸佛言是修明。如尘磨明显,故称为无垢净心。然非今喻意。今喻但谓,明镜虽现像差殊,而无障无碍,唯是一镜。以喻藏体虽缘起各异,而无障无碍,唯一净心。结成初明法界体一文中,一切众生一切诸佛唯共一如来藏之义。以明差即无差也。(校上来原本卷八竟。)
(未)三引证。又三。(申)初引杂华。(华严之异名。)二引起信。三引契经。今初。
是故经言。譬如明净镜。随对面像现。各各不相知。业性亦如是。此义云何。谓明净镜者,即喻净心体也。随对者,即喻净心体具一切法性,故能受一切熏习。随其熏别,现报不同也。面者,即喻染净二业也。像现者,即喻心体染净二性,依熏力故,现染净二报也。各各不相知者,即喻净心与业果报,各不相知也。业者,染净二业。合上面也。性者,即是真心染净二性。合上明镜具一切像性也。亦如是者,总结成此义也。又复长行问云。心性是一者。此据法性体融,说为一也。云何能生种种果报者。谓不解无差别之差别,故言云何能生种种果报也。
经偈中,约义有八。即一镜。二明。三净。四随。五对。六面。七像。八现。此八义中,具三重能所。即明净镜为能现,像为所现。面为能对。明净镜为所对。镜之明净为能随。面像为所随也。明净镜,喻净心藏体。开之则为三。镜喻法身之体。明喻般若之相。净喻解脱之用。体相用三大,绝对无双。故具足一切法性,而能随其熏别,显现世出世果报不同也。面即喻业。对则喻熏。像喻果报。各各不相知者。谓镜面像等,云何随,云何对,云何现,互不相知。以喻心业果等之于随对现,亦各不相知也。业性亦如是句下合法。在文可知。末复引长行,结成无差别之差别义。长行中心性是一,云何能生种种果报二句。是文殊菩萨问语。菩萨岂不知无差成差。以大悲故,为众生问耳。凡一切经中,请法之语。权现之□。皆同此理。不可不知。
(申)二引起信。
此修多罗中喻意,偏明心性能生世间果报。今即通明能生世出世果,亦无所妨也。是故论云。三者用大。能生世间出世间善恶因果故。以此义故。一切凡圣一心为体,决定不疑也。
上来所引经偈,本是单喻心性能生世间因果。然即以之通明世出世因果,亦无所妨。是故下,引起信论以证其无妨也。用即体相用之用。世间通指六凡。出世间通指四圣。此十法界因果,皆由一心缘起。故曰能生。以一心能缘十法界因果,故曰用大也。按今本起信论,此句无恶字。唐贤首国师起信论义记亦然。当别有据。吾辈读古德书。凡遇异义之处,会其通,取其精可也。因此而起偏执斗诤,大不可也。举者戒之。以此义故下,结成差即无差之义。
(申)三引契经。
又复经言。一切诸佛法身,唯是一法身者。此即证知一切诸佛,同一真心为体。以一切诸佛法身是一故,一切众生及与诸佛,即同一法身也。何以故。修多罗为证故。所证云何。谓即此法身流转五道,说名众生。反流尽源,说名为佛。以是义故。一切众生,一切诸佛。唯共一清净心如来之藏平等法身也。此明第一圆融无碍法界法门竟。
先引经言,一切诸佛是一法身。例知一切众生及与诸佛,即同一法身。何以故下,更引修多罗法身流转说名众生,反流尽源说名为佛,证成一切众生一切诸佛唯共一如来藏之义。平等法身,即自性清净心。亦即如来藏。楞严所谓常住真心是也。须知十方诸佛,为究竟佛。约三世言,过现皆究竟佛也。而一切众生,则未来佛也。即一阐提,时节因缘到来,亦可作佛。盖法身常住,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本来平等。所惜者众生迷真逐妄耳。若能一念回光,发心念佛。即是反流功夫。迨得往生极乐,便登不退。从此见佛闻法,而与清净海众,共为伴侣,直至成佛。此真胜异方便。大众所宜努力也。此中虽但言生佛,已括三乘在内。因其正在反流之中,虽非流转五道,而为尘沙无明所障,尚有变易生死。及断生相无明,乃觉尽心源,说名为佛矣。末句总结。
(巳)二明因果法身名别之义。二。(午)初正明。二释疑。初中二。(未)初标章。二解释。今初。
次明第二因果法身名别之义。问曰。既言法身唯一。何故上言众生本住法身,及云诸佛法身耶。答曰。此有二义。一者以事约体,说此二名。二者约事辨性,以性约体,说此二名。
上科明藏体圆融无碍文中有云。如来之藏,在众生为在障本住法身。在诸佛为出障法身。今复征起而重释之。盖本住法身,是因地之称。诸佛法身,乃果德之号。今明法身之体唯一。所以说此因果各别之名者,其义有二。一者约染净之事以明体,得立二名。二者约染净之性以明体,亦得立二名。以性约体上,复云约事辨性者。明性本无相,即二即一。但由其有染净事,得辨有染净性耳。
(未)未二解释。二。(申)初释约事。二释约性。今初。
所言以事约体,说二法身名者。然法身虽一,但所现之相,凡圣不同。故以事约体,说言诸佛法身众生法身之异。然其心体平等,实无殊二也。若复以此无二之体,收彼所现之事者。彼事亦即平等,凡圣一味也。譬如一明镜,能现一切色像。若以像约镜,即云人像体镜,马像体镜,即有众镜之名。若废像论镜,其唯一焉。若复以此无二之镜体,收彼人马之异像者。人马之像,亦即同体无二也。净心如镜,凡圣如像,类此可知。以是义故。常同常别,法界法门。以常同故。论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以常别故。经云,而常修净土教化诸众生。此明约事辨体也。
首二句标词。然法身虽一下,可分四节明之。一法说。二喻说。三法合。四示义。法说中法身虽一,以有随缘之能,故现凡圣因果事相。此以体从事,无差成差也。实则心体平等无二。若融事入体,彼事亦即平等一味。此以事从体,差即无差也。喻说中明镜喻心。人马像喻凡圣。以镜从像,故有二镜之名。若以像从镜,则唯一镜体,无二无别。废像论镜,犹言不论像专论镜。人像体镜等,犹言现人体像之镜,现马体像之镜。随像而立人镜马镜之名,喻如随事而立,因法身果法身之名也。法合可知。总之。约事言,即事造三千。约性言,即理具三千。此其异也。而两重三千,同居一念。可知藏体唯一矣。示义中,谓事相随缘,性体不变,所以差即无差。是之谓常同。体虽不变,而事随缘,所以无差成差。是之谓常别。常同常别,一心天然具此二门,故曰法界法门。末复引经论以证常同常别之义。以常同故。则一真法界,平等无二。既无众生可度。即亦无佛可成。此是称理之谈。所谓普度众生,无度生相。上成佛道,无成佛相。非谓不度生,不成佛也。以常别故。则众生应常修净土而上求。佛亦广度众生而下化。如弥陀常教化娑婆,吾辈常求生极乐是也。末句,结明约事辨体。
(申)二释约性。
所言约事辨性以性约体,说有凡圣法身之异名者。所谓以此真心能现净德故,即知真心本具净性也。复以真心能现染事故,即知真心本具染性也。以本具染性故,说名众生法身。以本具净性故,说名诸佛法身。以此义故,有凡圣法身之异名。若废二性之能,以论心体者,即非染非净,非圣非凡,非一非异,非静非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