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 

   “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世袭,步禄一千石”,但“不予铁券,岁 

                ②                                                             ③ 

  禄亦不给” 。他父亲死了,他回家奔丧,丧期既过,“亦不召”。后虽经 

                                                             ④                          ⑤ 

  人荐引,“屡推兵部尚书,三边总督,提督困营”,但全都“皆弗果用”, 



① 《明史·列传》卷八十三,中华书局本,第5159—5160 页。 

① 《明史》卷八十三,中华书局本。第5166 页。 

② 同上书。 

③ 同上书。 

④ 同上书。 

⑤ 同上书。 


… Page 155…

  白忙一场。唯有当有人造反,朝中的昏官庸吏个个束手的时候,他才又被皇 

  上想起来, 于是加官补遗,命他出征。直到1578年,他又被命令率兵镇压 

  少数民族起义,第二年病重归来,死于途中。然而皇帝又听信谗言,下廷臣 

  议,最终来了一个“停世袭,卹典俱不行”的宽大处分。 

       王阳明镇压农民起义,有他独特的理论。他是心学大师,对于“心”的 

  重视,超出一般层次,进入哲学境界。他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所 

  以每经征战,必发文布告,以正民心。他的这些作法,自然引起后来人的种 

  种不同之见。 

       王阳明的哲学,既名心学,自然以“心”为本。但他所讲的“心”,并 

  非心脏之心。他说:“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 

                                           ① 

  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又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 

                                                     ② 

  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可见他说的心并非物质而是精 

  神,能够主宰一切行为的精神。这意思原本简单,但一经演绎,便成奇观。 

  他在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中写道: 

        “经常道也。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 

  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 

  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 

  是非;其见于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 

  为朋友之信;是恻隐也,羞恶也,辞让也,是非也;是亲也,义也,序也, 

  别也,信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 

  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 

       议论风发,跌宕如归。在他看来,道即是命,也即是性,又即是心。心 

  也,性也,命也,不是三者,而是“一也”。以心为本,心即是理。于是, 

  而父子,而君臣,而夫妻,而长幼,而朋友;于是亲也,义也,序也,别也, 

  信也;于是古今上下,天地万物,莫不如是也。人为人,因为你有一颗善良 

  的心。这就是王阳明心学最主要的思辨特征。 

       不但如此,他还认为世间唯有心在,“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你 

  不要以为心是一事,物是一事,理是一事。他说:“在物为理,处物为义, 

  在性为善,固所指而异其名,实皆我之心也。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 

  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① 

       心的外面一切皆无。这与常识其实矛盾,所以就有人向他请教:既然心 

  外一切皆无,那么,一株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心”有什么关系呢? 

  他回答说: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 

  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② 

       你一看花,花的颜色便一时明白起来,你不看它,它和你的心便一同归 

  于沉寂。对此说,后人多有批评讥讽之辞。当然,此说确有不合常情常理处。 

  但并非没有它自身的思维逻辑。如果说,王阳明连这点常识也没有,恐不足 

  令吾辈心服。他的意思只是在强调“心”作为主体的决定性作用:你看花时 



① 《传习录》卷下。 

② 《传习录》卷上。 

① 转引自《中国明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69 页。 

② 《传习录》卷下。 


… Page 156…

  花则分明,因为她在你的感觉中分明起来了。你不看她,她与人心无干,只 

  是一片沉寂;譬如古老洪荒之期,野无人迹,纵有国色天香,亦等于无。 

       程朱理学,重理而轻心,王阳明上承陆学,把“心”的学说系统化又理 

  论化了。这对于宋明理学的发展自是一大进步,对丰富中国传统哲学的内涵, 

  也是一大贡献。而且,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重视主体性研究,重视思维、精 

  神或曰“心”的作用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诸如西方哲学中的“认识你 

  自己”,“认识就是灵魂的回忆”,“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 

  等等著名的哲学命题,都是以研究哲学主体,研究人的精神、理念为侧重点 

  的哲学流派,这派哲学影响深矣,作用大矣,虽有唯心论之嫌,却又不是仅 

  仅唯心主义四个大字可以概括的了的。而中国哲学史对人的精神的研究大大 

  弱于西方,王阳明独树一帜,更显得意义非凡。人类哲学的发展,常有两种 

  声音,一家重物,一家重心;一时重物;一时重心;对世界不明,便观世界; 

  对人不明,又察其心。如果我们承认人类思想史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以辩证形 

  态进行的,那么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便既有分争,又能互补,它们便在历史的 

  宏观交汇处产生共鸣。重心之路,历史必然有之。既是必然有之,可见以简 

  单的方式对待它们,用粗暴的方法对待王说,也是不足取的。 

       王阳明哲学的另一重要范畴,即它的“格物致知”说。致知格物,古已 

  有之。《大学》自宋以降,地位显赫,其开宗明义,便发此言。其文曰:“古 

  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 

  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 

  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段话名气 

  之大,足称儒学名言之最;其地位之重,经宋儒一注,更是鲜有其伦。简而 

  言之,便是修、齐、治、平四个大字。四者之中,自然修身才是根本。孔孟 

  讲修身,王阳明讲格物。然而,他原本认为心外无物,无物你还格什么呢? 

  但在他看来,格的意思就是“正”,“物”的意思就是“意”,格物即正意。 

  怎么知道“物”就是“意”呢?因为他说:“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 

                                 ① 

  事,意所在之事称之物。” 如此推衍,格物就是正意,而正意的目的在于致 

  良知。那么,良知又是什么呢?这在王阳明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看他的文 

  章,似乎良知既是本体,又是天理,还是道德情规。所谓本体,即心的本体, 

                                                      ① 

  良知即心。因为他说:“良知者心之本体。”所谓天理,也是本体,因为他 

                                                                              ② 

  又说:“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昭灵觉,所谓良知也。”所谓道德 

  情规,还是本体,因为他还说过:“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 

                                         ③ 

  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而良知即本体,可见忠、孝、信、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