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关系及其必然性联系。“换句话说,在必然的实体中,凡是可能的足以成
为现实的。”②
那么,也就是说,莱布尼茨是把哲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两个不同的领域了。
一个领域即思辨哲学,或者称为可以用演绎推理方式证明的科学;另一个领
域则是经验哲学,即不能用演绎推理方式证明的科学,了解和认识它们还要
找出充足理由,即找出它们之所以如此的所以然来。
莱布尼茨把他的充足理由律应用于对单子的认识,即把单子看作一种具
有必然性过程的特殊实体。而他关于充足理由律的思想价值,对于认识世界
的能动性,对于找出客观世界发展的认识规律和因果规律而言,都有着十分
重要的历史意义。
把由单子构成的世界看成是能动的,而且是有规律即受充足理由律支配
的,正是莱布尼茨哲学的一大历史贡献。他的这个思想,在他之前,至少没
有得到过如此系统的阐述;在他之后,终于由康德、谢林、费希特和黑格尔
在更高的层次上使之更理论化也更系统化了。
(3)对“白板”说的批判及其他
莱布尼茨的一些重要哲学见解,虽然非常集中地凝聚在他的“单子论”
中,但是他对这些见解的充分阐释,却是通过对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的
批评与驳诘中展示开来的。
洛克是一位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特殊位置的大人物。以他对西方近代哲
学的直接影响而言,大约只有笛卡尔可以和他分庭抗礼。但是,莱布尼茨既
有与大人物交锋的爱好和勇气,自认为有与洛克争论的“充足理由”在;同
时,他们二位在一些基本认识论方面,也确实存在重大分歧。
这些分歧集中到一点,就是洛克是个经验论者,他不同意天赋观念的存
在;而莱布尼茨是个具有先验的唯理论者,他不但认为天赋观念必然存在,
而且还为它的存在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学说。
莱布尼茨批评洛克,一是批评他的“白板说”,二是批评他的知识起源
论。这两点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所谓白板说,是洛克哲学的一大要论。“白板”是指人的头脑如同一块
白板。白板者,什么字迹皆无之谓也。只有通过经验,才能在这“白板”上
记下知识的符号。
所谓知识起源说,即洛克认为:“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
①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484 页。
② 同上。
… Page 147…
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①
而这些思想莱布尼茨全不同意。他不但“一向是并且现在仍然是赞成笛
卡尔先生所曾主张的对于上帝的天赋观念,并且因此也认为有其他一些不能
来自感觉的天赋观念的。”而且,他甚至认为人类灵魂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
是来自它自己内部,而不能是由感觉给与它的。应该说,莱布尼茨的天赋观
念在许多现代人看来无疑荒谬的,而且确实比洛克的思想有相当大的历史差
距感。然而,作为一种哲学,他的思想又绝然不是神学性质的;而且在他的
思辨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十分有益的启示。实在他也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
反对经验的作用,故而他又认为在一定意义下也可以说外部感觉部分地是我
们的思想的原因。
他比经验主义哲学家高明的地方,在于他认为凡是可以归纳在他的充足
理由律下面的内容,他们本身都是富于变化的。而且这些变化不是由简单的
经验可以概括的。经验是死的,而事实真理具有偶然性。人们只能通过充足
理由律,才能找出这些变化的因果规律,即通过对偶然性的分析,达到对其
必然性的充足认识。例如,他在反驳洛克的时候,也曾写下过这样一段言辞
尖刻的批评:
“禽兽纯粹凭经验,只是靠例子来指导自己,因为就我们所能判断的来
说,禽兽决达不到提出必然命题的地步,而人类则能有经证明的科学知识。
也是因为这一点,禽兽所具有的那种联想的功能,是某种低于人所具有的理
性的东西。禽兽的联想纯粹和单纯的经验主义者的联想一样;他们以为凡是
以前发生过的事,以后在一种使他们觉得相似的场合还会发生,而不能判断
同样的理由是否依然存在。人之所以如此容易捕获禽兽,单纯的经验主义者
之所以如此容易犯错误,便是这个缘故。因此那些由于年岁大,经验多而变
得很精明的人,当过于相信自己过去的经验时,也难免犯错误,这是在民事
和军事上屡见不鲜的,因为他们没有充分考虑到世界在变化,并且人们发现
了千百种新的技巧,变得更精明了,而现在的獐鹿或野兔则并没有变得比过
去的更狡黠些。”①
虽然用语尖刻,但并非不讲道理。而且人类生活中有多少事实可以证明
他说的并非虚妄之辞。中国古有“守株待兔”这样的寓言,现代又有害人非
轻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莱布尼茨的哲学,其理论框架是死的,其内容却
往往是活的。在这一点上,莱布尼茨可以称作17世纪的康德和黑格尔。就西
方哲学思想的发展因果而言,他也确有充足理由证明他是他们的前驱者——
可惜凡此种种,全然不关上帝。
遗憾的是,洛克虽然比莱布尼茨还要年长14岁,但年轻的莱布尼茨却属
于17世纪哲学的旧范畴,而年长的洛克却代表了启蒙运动的新希望。毕竟莱
布尼茨与洛克的争论,他并非时代的赢家。
① 洛克:《人类理解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91 年版,第68 页。
① 《人类理智新论》,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5 页。
… Page 148…
十、明代哲学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1。过程与评价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紧要的时期。明自1368年建国,至1644年
被清军灭亡,中间276年,是一个历时很长的封建王朝。
明朝自建国至灭亡,正值西方文艺复兴时代。明代之前,东、西文化,
至少在主要代表性国家的表现,可说各有千秋,旗鼓相当。但中国有汉之强,
唐之威,宋之富,其经济实力和国势国威,比之西方诸国更有过之。元代时,
马可·波罗来中国,把所见所闻,写成游记在西方出版,引起多少西方人的
惊奇、惊疑和惊叹。但是到15、16世纪,情况发生变化。当代中国学者十分
重视这个时期中国与西方的发展变异。因为15、16世纪可以说是西方走向强
盛的奠基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衰退之期。虽然英国人的
大炮要到19世纪中叶才在广州海门上打响,但早在3个世纪之前,双方的发
展态势,已见历史兴衰之意。应该说,没有16世纪的分野,便没有19世纪
的输赢。中国人堕落为东亚病夫的病根,虽然可以追溯久远,但其发觞生滥
之时,却在明代中期。
然而,明代并非不曾强大,并非没有变化,并非止步不前,并非一片黑
暗,不见半点光明。只是变与变确有不同。明代盛时,其实有强大的经济实
力和军事实力,否则怎能有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壮举?实在明代也是中国历史
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一大特色,是在明代出现许多前代所少见
甚至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社会文化现象。而且拿这些现象和西方文艺复兴时
代比,至少在表面上确有种种相似之处。
就生产水平而言,16世纪时,中国与欧洲主要是西欧的发展水平十分相
近,无论在纺织、冶炼还是其他方面,都长短互见,各有千秋。
从商业水平而言,西方近代商业始于14、15世纪,而明代商业同样有庞
大的国内市场,客观地讲,明代商业是自中国先秦以来,最为繁荣兴盛的时
代,唯有宋代商业可以与之一论,其余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