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燕支,又作焉支,其山遍生燕支花,即红花。
匈奴嫁妇,采其花,榨其汁,凝为脂,以为饰。后来,燕支才写作燕脂、胭
脂。二为胭脂始于商纣之说。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记载:燕脂,盖起自
纣,以红蓝花汁凝为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
这两种说法,根据现代考古的发现,都难以成立。
曾发现一件颇有说服力的出土物证,即辽西牛河梁神女庙遗址出土的神
女头像。其像“面涂红彩”,“唇部涂朱”,“出土时颜色鲜红”。不难想
象,倘若先民妇女自己尚不知涂红施朱,就不会去为神塑像搽胭脂、抹口红
了。依此判断,用植物性染料作胭脂的可能性更大。无论结论如何,东方女
性涂口红,搽胭脂,至少已有5000多年历史了。
… Page 35…
戒指的由来
戒指发源于我国唐朝。当时,皇宫中的宫妃月经来临时在无名指上戴上
戒指,以此告知皇帝。可见,那时戴戒指是作为一种信号使用。而现在人们
把戒指主要是当作一种纪念品或装饰物来戴的。
… Page 36…
耳坠的由来
耳坠是戴在耳朵上的首饰。耳坠源于如下传说:很早以前,一户人家只
有老两口,40多岁时才得一女孩儿,夫妻俩把女孩儿当心肝,无限娇宠,姑
娘大了,娇惯成一身毛病,走路东瞅西看。老俩口把姑娘叫到跟前教训一顿。
姑娘满应承要改,可习惯成自然,就是改不了。老俩口终于想出个好办法:
在姑娘的两耳上各系一短绳儿,绳儿的下端系一块贝壳,这样,只要姑娘的
头一晃动,贝壳就会碰到姑娘的脸,而刮脸又是表示“羞”的意思。所以,
姑娘立刻就会意识到别人在瞅她。这样就克服了走路东瞅西看的毛病。此后,
不少有这种毛病的人纷纷仿效,后人们觉得耳垂上戴一饰物很美,逐渐将它
改成首饰。
… Page 37…
耳环的由来
相传,古代有位美丽的小姑娘不幸双目失明,后来,一位名医路过,在
她家小憩,十分同情姑娘,决心助她恢复视力。名医用银针在姑娘的两侧耳
垂正中各刺了一针。姑娘双目重见了光明。为永远记住名医之恩,她请银匠
制作了一副耳环戴在耳眼上。戴上耳环后,她不仅变美,眼睛看东西更清楚
了。这一奇迹传开后,年轻妇女相继模仿,佩戴耳环流传下来。
… Page 38…
擦香粉的由来
我国妇女擦香粉的习俗,最早起源于古代的“香妆”。据载,周文王时
代的妇女已使用锌粉擦脸,此后传到秦始皇宫内,形成了红妆翠眉。到了汉
武帝时,便有“香妆”的名词。但妇女名副其实地擦香粉美容净身,还是从
唐代开始的。
据载,唐朝开元年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四海无事,天下太平。唐
玄宗贪恋酒色,命人在骊山修造“逍遥宫”,四处选美女。当时,永乐有一
女子名叫杨玉环,颇有姿色,被选进宫里。她初入宫廷,常常思念家乡和堂
上双亲,终日愁眉不展。一天,她游玩宫内花园,手触碰了含羞草,含羞草
枝杆萎缩,叶儿卷曲。众宫女见此状大为惊异,纷纷传扬,说杨玉环有“羞
花之容”。唐玄宗知道此事后,立即招见杨玉环。她接到圣旨后,知道自己
有狐臭,怕皇帝怪罪,便在花园中采了许多香花取汁制粉。擦全身和腋下,
除狐臭。
唐玄宗见到杨玉环后,果真是有羞花容貌,大为喜悦。他让杨玉环到身
旁,忽闻她身上散发着异香,赞道:“真是又香又美的绝代佳人!”当即把
她留在身边,封为贵妃。
杨玉环得宠后,每天命宫女去花园采百花挤汁制作香粉,她常常将香粉
擦于满身,使整个华清宫香味芬芳。从此,民间纷纷效仿贵妃擦香粉以至成
为习俗了。
… Page 39…
描眉的由来
描眉也叫画眉。在古诗,“黛”字就是指画眉。当然描眉和画眉是有区
别的。例如现代女子一般都把自己的眉毛剃成细细的柳状,然后再用眉笔描
得黑黑的;古代女子则把长的眉毛全部去掉了,重新画眉,我国女子画眉早
在春秋时代就有了。《楚辞·大招》里就有“粉白黛黑,施芳泽之”的诗句,
说明那时妇女就抹粉、画眉、擦胭脂了。
到了汉魏六朝时期,以黛画眉相当普遍。汉代刘熙所著《释名》中说:
“黛,代也;天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有一本《酉阳杂俎》的书上
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房孺复的妻子崔氏,忌妒心理极强,对婢女们非常苛刻,
恐怕她们比自己漂亮,每月只给画妆品胭脂一豆,粉一钱。有一次家里新来
一个丫头,打扮得比较漂亮,崔氏忌妒性大发,她假惺惺地说:“我帮你再
好好打扮一下。”于是“刻其眉,以青填之;烧鏁梁;灼其两眼角,皮随手
焦卷,以朱傅之。及痂脱,瘢如妆焉。”可见这种打扮是痛苦的。
古代画眉式样繁多,宋代时仅在西蜀地区就有10种画眉方法。苏东坡在
诗中曾点出过“横烟”、“却月”、“倒晕”三种眉的名字。
… Page 40…
外国部分
化纤的由来
1644年,英国生物学家霍克,在系统地研究蛾蝶类昆虫生理结构之后,
提出了人类完全可以用人工生产出丝来的设想。霍克的设想,在欧洲的学术
界和工商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为了实现这个设想,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
的研究工作。
法国自然科学家卜翁,饲养了很多蜘蛛,探索蜘蛛吐丝结网的奥秘。经
过反复试验,他发现,蜘蛛的丝是它肚子里的粘液喷射到空气中凝结而成的。
于是,他剖开许多蜘蛛的腹壁,取出它们分泌粘液的胶囊,收集大量的粘液,
用人工方法拍成细丝,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副“人造丝”的手套。但它又细又
脆,不能遇水。这一副手套,至今还保存在巴黎国家研究院中。
1855年,瑞士科学家奥丹玛斯经多年的研究,发现用硝酸棉花溶解到酒
精里,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可制出用来抽丝的粘液,这是人工造丝的一个
重大的突破。这种丝称为硝酸丝。
1880年,英国一位业余科学家斯旺制成了经硫酸处理的棉制灯丝,1883
年又发现了制造多种纤维的方法,最后通过从小孔喷射溶液而制成硝化纤维
灯丝。他认为,这种灯丝有可能用作衣料纤维,并在1885年举办的发明展览
会上,展出了这种纤维的样品。但是,斯旺未参加利用这种纤维的研究工作。
1889年,法国人查顿把自己合成的硝酸丝织成一件色彩绚丽、光耀夺目
的衬衣,当时轰动了欧洲。但是,这些以棉花为原料的人造丝,不但成本高,
而且织成的衣服很不结实,易燃烧。科学家们继续探索从廉价的原料中提取
纤维素的方法。
1891年,英国化学家克鲁斯和贝文、发明了以木材、芦苇、甘蔗渣制造
粘液的方法,称为粘胶法,这种从粘液中抽取的粘胶长丝是优良的衣用纤维。
1905年,英国建成了第一座粘胶纤维工厂,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生产。
这种产品是利用自然植物固有的纤维为原料的。叫“人造纤维”或“粘纤”。
1913年,德国制成了以塑料聚氯乙烯为原料的氯纶纤维;1924年,德国
人又发明了以聚乙烯醇制成的维尼纶。
1935年,美国人卡洛泽斯发明了尼龙即锦纶。
1944年,英国人惠恩菲尔德和迪克森又发明了涤纶。随着现代化科学技
术的发展,人工合成纤维陆续发明并投入生产,为化纤工业开辟了广阔的前
景。
… Page 41…
锦纶的由来
在化纤家族中,锦纶是一个优良品种。它的名